课程思政对思政教师的新挑战、新要求与新定位

2019-02-19 23:09潘昱州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理论

彭 荔 潘昱州

课程思政对思政教师的新挑战、新要求与新定位

彭 荔1潘昱州2

(1.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2.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课程思政使思政教师面临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冲突”“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矛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三大新挑战,产生了成为“循时而新的知识构架人”“因时而化的理论探索人”“顺势而进的理论宣讲人”的新要求,催生了思政教师成为“不忘初心的培养者”“同向同行的主导者”“榜样示范的践行者”的新定位。思政教师只有以新要求规范自身,以新定位引领自己,才能有效应对课程思政所带来的新挑战,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心任务。

课程思政;思政教师;新挑战;新要求;新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巩固发展成果所面临的新挑战,教学改革深化所衍生的新问题都要求教师充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足“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耦合入各学科专业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之与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交相呼应,协同联动。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对思政元素内容的挖掘和优化,关键是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完善,重点则是思政教师的融入和引导。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意味着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担当和责任意识,需要重新找准自身的新定位。因此,要认清新要求、找准新定位,实现有效定位、精准定位,就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课程思政对思政教师的新挑战

课程思政对思政教师的新挑战是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特有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三方面,包括“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冲突”“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矛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三大挑战。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冲突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冲突是思政教师所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也是课程思政出现后产生的新挑战之一。这种冲突主要源于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和理解偏差。这就使思政教师容易产生“有思政课程,为何又出现课程思政,难道是我们做得不好?”“课程思政是要替代思政课程吗?”“在课程思政的光芒下,思政课的地位如何彰显和体现?”等质疑,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2]认识不清,将课程思政的“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相混淆,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出现冲突。这种冲突,一是表现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对立。由于未能将课程思政当作一种新的课程观,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是课程德育升级版的实质,仅仅将课程思政误解为派生于思政课程或专业课程的具体课程,要么认为是增开一门或多门独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要么理解为是增设一项或多项独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活动,片面地将课程思政理解为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联系,将二者人为对立。二是表现为以思政课程代替课程思政。由于认识不到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的定位,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不过是思政课程的变形,是思政课程在新条件下的延续,是改名换姓的“思政课程”,属于“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划等号,甚至错误地主张以思政课程取代课程思政。三是表现为以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由于未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思政”侧重于价值引领,思政课程中的“思政”侧重于系统的理论教育,认识不到两个“思政”的差别,将两个不同的“思政”混为一谈,片面地从二者产生的先后顺序论优劣,认为课程思政天然地优越于思政课程,将其看成是思政课程在新形势下的全新升级版本,天然包含有思政课程,错误地认为可以用课程思政替代思政课程。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矛盾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矛盾是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矛盾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又一新矛盾,是课程思政出现后产生的新挑战。这种挑战虽然主要存在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中,但最后却可能激化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源于根深蒂固的专业优先思想作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等原因。这种冲突,一是表现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抵触。长期以来,部分专业课教师受专业优先思想的影响,对思政课程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总认为思政课程挤压了专业课程的空间,弱化了专业技能培养,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在没有弄清课程思政内涵、实质的前提下,便武断地认为课程思政无异于思政课程,是思政课程的“换名字”和“换方子”,将对思政课程的抵触转嫁于课程思政,产生对课程思政的抵触,导致二者泾渭分明,各自为阵。二是表现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两种现象。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认识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也对课程思政有粗浅认识,也希望通过课程思政弥补人才培养的“短板”。他们能够正视和有意愿推进课程思政,但由于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课程内容,也由于缺乏明晰的建设标准,缺少科学的验收标准,在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时,思政元素与具体专业课程的耦合度低,机械融入、强行嵌入痕迹明显,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入是貌合神离,有较重的两种现象。三是表现为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僭越。部分专业课对课程思政表现出空前热情,也能够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但是,由于窄化了课程思政内涵,未能做好政治立场、道德立场、科学立场、审美立场、价值导向等的统一,未能认识到课程思政是要更好地铸魂育人和传道授业,以偏概全,忽略专业课程特点,力图以一个“统一”的课程思政模板进行建设,模糊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界限,企图以课程思政替代专业课程,产生对专业课程的僭越。

(三)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受“专业技术培养优先”“专业教育独大”等错误思想影响,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由来已久,虽然随着教师认识的逐步提升,博弈趋势有所下降,但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二者博弈趋势开始转而上升,这不啻为明显影响因素。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一是表现为专业课程对思政课程的抵触。由于未能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涵义都在于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误地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等同,将课程思政看成是思政课程的变形和升级,是思政课程在以另外一种新的名义“侵占”专业课的领域,因而对课程思政产生本能抵触,只教书不育人,不愿积极投入课程思政建设,被动接受,消极对待,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使课程思政“发展空间相对狭隘,呈现‘重形式、轻实质’的边缘化趋势”[4]。二是表现为专业课程对思政课程的过度影响。为了能与专业紧密配合,部分思政教师在同专业课程的结合过程中,为了拉近与专业课程的距离,一味迎合专业课程需求,过度迎合学生兴趣,淡忘思政课程的本质要求,片面扩大通识内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讲解不到位,淡化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性,未能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出现了“迎合化”“中性化”“自由化”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象,将思政课上成类似于通识课的课程,思想性不强,理论性偏弱,针对性较差,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识化”倾向。三是表现为思政课程对专业课程的过度引导。在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思政课程教师深度融入,全面嵌入,但是在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讨将思政理论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的过程中,过于强化,过度引导,将课程思政片面地理解为非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对思政课程的要求生搬硬套地强加于专业课程,越俎代庖,虽然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功能,但却忽视了专业课的特点和规律,将专业课上成了类似思政课的课程。

二、课程思政催生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运用一种更为柔性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7]的要求却使占据关键地位、起着核心作用的思政教师不得不面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冲突”“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矛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等挑战。新挑战催生新要求。有效应对挑战,化解挑战的负面影响,消解挑战的负面效应,是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成为循时而新的知识构架人、因时而化的理论探索人、顺势而进的理论宣讲人。

(一)循时而新的理论构架人

循时而新的理论构架人,是指思政教师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把握时代趋势,筑牢理论基础,优化知识体系,完善理论体系,提升理论水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升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理论构建人。做循时而新的理论构架人,一是要成为政治要强的理论持有者。“政治要强”是对思政教师的首位要求,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坚韧的政治定力、坚强的政治担当三个层面,“政治信仰是精神支柱,政治定力是党性修养,政治担当则是政治信仰、政治定力的外在表现”。[8]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大是大非上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用掌握和持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导、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发声,善于发言,精于亮剑,杜绝马克思主义的“失语”“失踪”“失声”。二是成为兼容并包的理论建设者。这就需要思政教师走出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的误区,具备“海纳百川”的大气魄、大胸怀,既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吸收养分,强本固基,夯实理论功底,又关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课题,从新成果中吸收养分,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要与时俱进,立足时代发展趋势,自觉修正不合时宜的论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要敢于突破自身专业知识限制,善于同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研究专业知识,借鉴、吸收、利用专业知识印证马克思主义观点,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理论建设者。三是成为系统完善的理论构建者。作为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培养者,思政教师应善于系统思维,用科学理性的价值信仰体系、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卓有成效的能力体系成为学生知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引导者、正确三观的引领者、健康成长的领跑者,既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通过政策的精准解读,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又要立足社会发展,通过对相关热点问题的解答与解释,不断提升理论水平;还要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优化知识构建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二)因时而化的理论探索人

“时代是思想之源,实践是理论之母。”[9]因时而化的理论探索人是指思政教师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勇于探索,敢于探究,做好理论的与时俱进,优化问题解决力,增强理论说服力,强化理论解释力,升华理论自信力。做因时而化的理论探索人,一是要成为社会焦点的阐释者。社会焦点是思政教师联系实际的重点。思政教师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找准学生兴趣点,关注社会焦点,通过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讲解,以正确的理论引导,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运用理论剖析社会焦点产生的背景,阐释焦点产生的原因,讨论焦点的解决路径,探讨焦点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形成对焦点问题的准确认知,优化思政课程的理论说服力。二是要成为社会痛点的分析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走向深水区,一些社会弊端沉渣泛起,某些腐败温床一时难除,一些不和谐因素尚未消除,再加上敌对势力的人为操纵,可能在短时期内激化矛盾,形成社会痛点。学生却无法依靠自身知识水平看清社会痛点的内在本质,容易迷失方向,产生负面情绪。因此,社会痛点是思政教师联系实际的难点。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敢于面对社会痛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分析痛点产生的原因,在承认不足的前提下分析利弊,取舍利害,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形成学生正确的认知。三是要成为社会前瞻趋势的探求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单纯书斋的学问,也不是僵化不变的体系。它需要思政教师在用理论揭示现实世界真实性的同时,将理论深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使革命的理论成为实践和行动的指南。因此,探求社会发展趋势是思政教师联系实际的着眼点。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自我突破,打破现有知识理论体系的限制,结合对社会焦点、痛点、热点、难点的分析和反思,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探寻社会发展趋势,以开阔的胸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大潮。

(三)顺势而进的理论宣讲人

顺势而进的理论宣讲人是指思政教师要牢记光荣使命,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倡马,传播传递和传承理论,做好党和国家政策的解读和宣讲,当好党和国家的喉舌,以宣讲彰显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顺势而进的理论宣讲人,一是要成为立场坚定的理论传播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受多种思潮的冲击,思政教师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并融入自身教学,拉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影响,凭高度的政治自觉引领,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感染,借专业的理论宣讲折服,靠系统的理论分析说服,以有效的理论传播引导,强化学生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二是要成为方法得当的理论传承者。思政教师是思想传播的火炬手,是思想传递的接力人,是思想接力的中坚者。当前,社会发展的快速性、实际问题的复杂性、理论内容的丰富性都决定了理论传递方法的多元性。因而,思政教师要勇于创新,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和多种手段,做好与学生的深度沟通、无缝对接,全程、全方位传播,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做到理论传递无死角,理论传承有效果。 三是要成为可靠可信的理论传递者。课程思政的推进,离不开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密切配合。由于专业差异,专业教师看待问题的视角和阐释问题的立场会出现差别甚至偏离。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0],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联系,直面错误观点和思潮,敢于批判思政元素挖掘中的杂音、噪音,善于疏导思政元素挖掘中的抵触思想,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可靠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可信的理论体系影响专业课教师,使自己和专业课程教师都成为可靠可信的理论传递者。

三、课程思政对思政教师的新定位

课程思政的推进,给思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催生新定位。这种新定位是在课程思政特定视域下的、满足课程思政要求的特有定位,是宽度、高度、深度、厚度、温度相统一的定位,是用心、用情、用力、用眼、用脑相综合的定位,主要包括“不忘初心的培养者”“同向同行的主导者”“榜样示范的践行者”三个方面。

(一)不忘初心的培养者

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回归初心是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11],这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点题之论。做不忘初心的培养者,就是要守住教育初心,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以生为本,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不忘初心的培养者,一是要更加强调做人格正的有为者。作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的精心引导人和栽培者,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一言一行都起着示范作用。“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12]人格正,则行为正。行为正,方能成效显。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思政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更应具有高尚的人格,严格规范,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以“有为”求“有位”,以“有位”促“有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做学生喜爱的人,当学生的知心人。二是要更加主张做情怀深的乐为者。思政教师更应拥有大情怀,既要有家国情怀,倾心国家、心装民族、爱党爱民,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也要有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乐于教育,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关注课堂、关注教学、打造金课,富有爱心、责任心,极具耐心、细心,激活课堂,点燃学生;还要有科学情怀,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求真向善,“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活”[13];更要有担当情怀,以铁肩担道义,担振兴中华之责任,担中国复兴之使命,担负培养人才之重任,担起对学生的有效教育责任,担当对受众的影响与教育责任,通过教育激励教育对象的爱国情、报国行。三是要更加努力做视野广的敢为者。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深度了解国内外动态,笑看国际风云;要具备系统的知识视野,为问题论证提供理论支撑;要具有深远的历史视野,主动探寻潜在的历史发展规律,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引领发展潮流;要具有广延的空间视野,以生动具体的纵横比较,突破现有局限,“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14],畅谈古今,中外相鉴,守望初心,敢于作为,以积极向上的行动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二)同向同行的主导者

课程思政,就是要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它不是“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简单结合,也不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等用力,而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活力,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育人合力。这就需要在思政因素融入专业课的过程中,在思政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中,思政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做好引路人,当好主导者。做同向同行的主导者,一是成为协同效应的引导人。思政教师要立足专业优势,主动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以雄厚的理论积淀、广博的知识视野、严密的逻辑分析、独到的理论切入求得专业课教师的理解与认可,获得专业课教师的赞同与首肯,更好地发挥引导人角色,引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以更好的协同性在正确轨道内蹄疾步稳,纵深发展。二是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历来都是思政课程的核心目标。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立德树人的地位在专业课程中持续凸显,在思政课程中愈发重要,思政教师的关键地位则更加彰显。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在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过程中,以思想建设和价值塑造为抓手,把准思想建设的准确方向,抓住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落实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把握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性作用,融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于一体。三是成为育人合力的核心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合力育人。在这一融合发力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因为自身的专业优势天然地成为合力凝聚的核心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5]。推进课程思政,思政教师的这一地位更是得到了空前凸显。因此,思政教师要把握时机,成为全员育人的推动者,全程育人的执行者,全方位育人的助推者,当好三全育人的中坚人,推进“员工全参与、空间全跟进、课程全建设和课堂全覆盖”[16],成为育人合力的核心,精心安排,悉心引导,以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与时代性凝聚人心,与专业教师齐心协力,增强育人合力。

(三)榜样示范的践行者

榜样示范是通过榜样的模范行为及高尚人格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自觉学习和效仿榜样,将榜样承载的主流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规范,外化为行动指南。对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思政课程作用巨大,思政教师责任重大,其榜样示范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的推进,更加强化了这一要求。做榜样示范的践行者是指思政教师要在人格上成为学生的敬仰者,在知识上成为学生的崇拜者,在行为上成为学生的模仿者,实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做榜样示范的践行者,一是更加强调成为严于律己的示范者。思政教师要言行一致,时刻以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的要求规范自己,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真正做到可敬、可亲、可信、可靠,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敬其人,亲其师,信其道。二是更加注重成为理论学习的先行者。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大趋势。思政教师更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主动、积极、创造性学习,解决本领恐慌,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夯实理论功底,提升理论水平,关注研究前沿,更新现有知识,优化知识体系,做知识深度和厚度的示范者,以深厚的理论吸引学生;也要强化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探究,拓展知识面,做知识广度的示范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加课程亲和力;还要主动更新教学类专业知识,夯实教师教育技能技术,做教学技能展示的示范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三是更加努力做守望星空的实施者。思政教师既要做政治立场的坚守者,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敢于直面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想,使自身知识理论体系更正确、更具战斗力和说服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也要做理论信仰的坚守者,探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路径,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表达方式,构建起“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话语”“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话语”“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大众话语”[17],对应社会生活产生结构性共鸣,夯实信仰基础,筑牢信仰堤坝;还要做知行合一的坚守者,学思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懂、真信、真讲、真行,以语言展示理论的魅力,借行动彰显理论之伟力,守望星空,敬畏信仰。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 光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石书臣.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3-19(1).

[4] 彭荔. 推进思政教育由“实然”向“应然”的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107-112.

[5] 人民日报评论员. 着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9-3-21(2).

[6] 徐成芳,孙苓.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N]. 光明日报,2019-3-27(6).

[7] 刘承功.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8] 王树荫. 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3):11-15.

[9] 邱伟光. 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和实施重点[J]. 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2-28(1).

[11] 陈宝生.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18-30.

[12] 宁滨.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

[13] 许纪霖.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

[14] 唐景莉.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述评[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3/14):11-12.

[15]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 人民日报,2013-9-10(1).

[16] 严仍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113-117.

[17] 王永友,史君. 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7(2):63-68.

New Challenges,New Requirements and New Position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Politics

PENG Li,PAN Yu-zhou

(1.School of Marxism,Si Chuan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Mianyang 621000,Sichuang,China;2. School of Marxism,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Mianyang 621000,Sichuang,Chin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politics m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face the three conflicts,namely,“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politics and the political course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politic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game between the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becoming “knowledge framework builder who follows the times”,"a theory explorer who follows the times" and "a theory lecturer who follows the trend" have emerged,dri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become "the cultivators who stay true to their original aspirations" ,"the peer leaders" and the "the practitioners of example”. Only by regulating themselves with new requirements and guiding themselves with new positions c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effectively meet the new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politics and truly realize the edu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new challenges,new requirements,new positions

G421

A

1672-4860(2019)06-0091-07

2019-09-03

彭荔(1974-),女,汉族,四川遂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潘昱州(1975-),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