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2019-02-19 23:09骆付婷
关键词:军民示范区融合

刘 静 骆付婷 张 勇

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刘 静1骆付婷2张 勇1

(1.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2.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改革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当前,各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热情高涨,创新示范成效初显,而理论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支撑这个重大改革创新。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力争展现该领域现有高质量学术成果,同时分析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创新示范区理论基础研究、建设模式研究、政策制度研究、绩效评估研究、经验推广研究五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以启示。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综述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七大战略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各有侧重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了我国当前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系,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则是实现这一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载体。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以军民融合为特征、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引领示范为导向,军民在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全方位高度融合的新型经济主体,是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更高阶段[1]。我国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以点带面复制推广,有效服务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一体化建设。

2017年9月,十八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2018年3月2日,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会议强调,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自此,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期,也形成了众多可复制推广经验成果,2019年1月8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23项推广的改革举措中,军民深度融合方面涉及6项,占比近四分之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改革创新

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是军民融合创新的综合示范载体,承载着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和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的重大使命。它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等“老特区”,也不同于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展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改革试验区域,更不是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的升级版,这个差异是由创新示范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由于党情国情军情不同,创新示范区不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而且还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建设主体、领导体制等方面与我国其他改革试验区域有着很大不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

201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提出打造创新示范区。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等文件都对创新示范区建设做出部署。2016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军委战略规划办曾启动过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但由于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组建在即等原因,该项工作有所推迟。2017年1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组建成立,同年6月,十八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2017年9月,十八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2018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会议强调,创新示范区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并提出了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主攻方向。

(三)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军民融合伟大实践

四川省和陕西省西安市2015年9月就被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为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主题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近年来,两地改革成效显著,特别是四川省探索出的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3项创新举措,通过了十八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决定在全国范围推广。山东青岛围绕建设大国母港,以军队需求为牵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军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培育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建立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推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挥了很好的创新示范作用。除此之外,上海闵行、江苏南京、浙江宁波、广东深圳、湖北武汉、江西南昌、河南洛阳、山西太原、内蒙古包头、贵州贵遵安等地区在创建创新示范区中也取得重要成效。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简单模仿套用、低水平同质化发展、盲目铺新摊子的倾向。为积极稳妥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然而与创新示范区快速推进相比,目前理论研究明显滞后,系统全面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更是奇缺。

为更好地推动创新示范区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本文从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定位、任务、模式、评价、保障五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和核心内容进行了综述。本文综述文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对CNKI数据库检索“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相关文献而得;二是源于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军民融合专业委员会、军事科学院评估论证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等单位2018年4月18日-20日在四川省绵阳市联合组织召开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学术研讨会征集的文献,该批文献成果部分已被CNKI收录。

二、相关研究现状

创新示范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国外学者对创新示范区研究尚处空白。为慎重起见,本文部分内容对主体更为宽泛的高新区或者科技园区进行了关联文献研究,因为这类园区极有可能演变成为军民融合创新载体,如美国国防部2015年在硅谷设立了国防创新试验机构(DIUX),继而又在波士顿、奥斯丁、西雅图等创新企业集中区域设立了该类机构,截至2017年底,DIUX已经签订了60份合同,涉及金额超过1亿美元。

国内学者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研究刚刚起步,非常薄弱。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作为题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只找到25条期刊文献结果,博硕士学位论文1篇也没有。以2018年3月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首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为时间节点,可将成果分为早期研究成果和近期研究成果。

中国知网早期研究成果主要有:苗野[1]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当时已探索形成的一些可行的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模式,主要包括“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模式、“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模式、“产业基地或园区”模式、“战略合作协议”模式等,提出新时期推进军民融合人创新示范区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协调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能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政策法规等五点建议,苗野能够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就率先对示范区建设做出较为系统的研究实属难能可贵。李强和余吉安[2]在参考苗野[1]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示范区模式及其示范效应进行研究,以四川、陕西西安、青岛古镇口为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要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军民融合领导机构、组建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三点创新示范建议。李毛毛等[3]对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要严格准入标准、示范特色鲜明、资源统筹配置、力求建设实现,建议国家和军地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支持力度等。廖小军[4]、李小敏[5]分别撰文就福建宁德和江苏无锡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基础条件、主要做法、总体构想等进行了分析。褚振江[6]对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古镇口模式”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其通过项目牵引驱动、精准定位布局、顺畅体制机制、聚力专家献策等推动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仇吉娜[7]通过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资金供给、需求预测及平衡设计,提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重点领域建设可采用PPP、企业间BT、统借统还、三种新型社区融资模式、园区分布融资等融资模式,同时给出了金融支持古镇口示范区建设的有关政策建议。

三、近期主要研究成果

随着十八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推进期。再加之2018年4月18日-20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学术研讨会的推动,创新示范区研究渐成军民融合研究的热点,随后又涌现出一批新成果。通过对近期文献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示范区建设定位、任务、评价、模式、保障五个研究方面。

(一)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定位

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区的创建是落实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路径和模式的重要途径[8]。服务军民一体的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创新示范区建设根本使命[9]。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承载着帮助党中央“解剖麻雀”的重大使命,是要提出解决结构性矛盾、体系性障碍、政策性问题的具体方案和实践经验,以推动全国军民融合实践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正确方向健康、持续、有序地发展,而不是建几个园区、引进几个产业那么简单[10]。不同于以往的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或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军民融合类空间载体发展的更高阶段[11]。

(二)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任务

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任务,推进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资源共享、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统筹发展、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新兴领域军民深度融合”。虽然全国创建创新示范区热情高涨,但目前仅有青岛古镇口一家入选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名单,创建工作竞争激烈、任务艰巨。

成卓[12]指出,当前创新示范区建设普遍存在着军地工作协调机制不畅、公共服务建设不充分、有效产业链尚未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佟京昊[13]认为创新示范区工作重点在制度创新,难点在发展模式创新。徐鬻等[14]认为核领域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张嘉国等[10]从构建军民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工业体系、能源体系、武器装备综合维修保障体系、现代网络体系、文化教育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海洋、太空开发与保护体系八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内容。

(三)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模式

创新示范区如何实现创新示范,是否有普适而为的建设模式,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是否有路径可依赖,也是众多专家研究关注的焦点。

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成卓[12]提出了“共建共享基础设施+设施周边产业集聚”“军工主机系统集成+配套民营企业”“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军工科技园区+孵化转化”及“驻军重镇保障社会化”五种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骆付婷[15]从“要素—结构—功能”的理论视角,提出了基于“要素”的基础设施、持续创新、制度环境模式;基于“结构”的一区多园、多区多园、城市群体协同模式;基于“功能”的深度融合、深化改革、深层服务、深入对接模式。周彩霞等[11]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提出了五种对应不同安全需求的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模式——军事需求牵引型、国防军工支持型、两用产业集聚型、军民科技融合型、综合融合发展型。

创新示范区典型分析。一些学者对典型地区的创建工作进行了研究,刘智明[16]分析了北京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提出要从发挥军事需求牵引作用、提升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建设水平、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军地合力培育融合型人才四方面着手推动创新示范区建设。吴崇杰[17]认为舟山具有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充分条件,建议通过创建军民融合产业园、把“战士第二故乡”做成金招牌、建立舟山退役老兵大数据、激励军转干部到军民融合一线打头阵等来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周彩霞等[18]立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情况,对江苏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基础条件、空间布局定位、目标定位、产业定位、禀赋优势及举措进行了探讨。冯静等[19]在苗野等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四种主要模式基础上,新总结出“经济特区”模式,指出青岛是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模式、科技园模式、动员保障模式、战略合作协议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四川是“军民结合示范基地”模式。

(四)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评价

部分学者对创新示范区示范效应与能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周宾[20]基于SE-SBM模型对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的经济效率进行了测评。解佳龙等[21]的“四维CIAE”甄选指标体系,试图为示范能力诊断和创新示范区创建提供评价工具。熊曦等[22]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指标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评价提供了借鉴。冯静等[23]从军民融合示范区运行机制及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入手,构建涵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对经济的影响3个维度的军民融合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1-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周彩霞等[11]认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不同示范区的安全需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一级指标应包括军事需求、国防动员能力、经济基础、军工产业基础、科教资源、融合保障、生态资源状况七个方面。

(五)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保障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研究。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纳入制度创新的范畴,是改革的措施和手段,政府应不仅要重视政治工作,更要“用心用脑”、发挥专家和智库体系作用、统筹搭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各类平台[13]。马惠军[9]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为研究对象,指出可从创新国防科技管理体制、完善国防科技产权制度、采取适当的补贴政策、采用军民通用的规范和标准、引入市场化监管方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建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军民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边慧敏等[24]指出,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应抓好加强军地组织协调、强化军民需求对接、构建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军民资本融合四项任务,创新工作机制。李海海等[25]通过对我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运行机理的理论探讨,提出实践中的运行机制应激发示范区发展动力因素、构建示范区良性信任机制、保证示范区要素贡献顺畅、完善示范区协调统筹体系。蓝定香等[8]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管理环境、金融服务、技术融合、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中国(绵阳)科技城等示范区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创新策略、路径和模式。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政策制度研究。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法治建设的很多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周彩霞等[11]指出,不同的创新示范区模式要选用不同的主要适用政策类别,如,科技体制政策适用于军民科技融合型和综合融合型示范区模式,军品生产、采购管理政策适用于国防军工支撑型示范区模式等。罗泽胜[26]认为,法治建设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法治体系建设主要是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建设,应从党委和政府的主动作为、政策和法律交互作用、军民和军地的协调利益、公众和专家广泛参与方面着手构建其实现机制。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当前,各地争创创新示范区热情高涨,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初显,而创新示范区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现实实践,研究成果不足以支撑创新示范区这个重大改革创新。与蓬勃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建设伟大实践相比,现有理论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内容上,对创新示范区定位、发展现状和保障措施研究多,对创新示范任务、建设模式研究少。很多关于创新示范任务、建设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存在泛泛而谈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缺乏且明显滞后于实践需要。

二是来源上,来自部队、军工集团、国防科研院所、军工高校的研究成果多,来自民口的研究成果少。这可能与涉“军”议题敏感性、保密性、专业性等因素相关,民口研究成果反映出部分作者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数据、资料、文件、信息掌握不全、了解不深、获取渠道不畅等问题。

三是视角上,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多,而对基础设施、后勤保障、国防动员等重点领域和网络空间、海洋、太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研究鲜少涉及。

四是方法上,定性研究成果多,定量分析成果匮乏。现有研究多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展开定性研究,仅有少量成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如运用模糊聚类法研究任务与资源匹配度问题,定量研究匮乏。

目前,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批准了第一批两个地区建立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因此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践刚刚起步,还没有一个典型案例验证现有学者关于示范区建设的构想。随着第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践深入推进,会产生新的实践经验,逐步完善、修正现有研究,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践发展需求。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将围绕如何更好推进示范区建设,如何评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绩效等方面的定量分析展开论证,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还需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是创新示范区理论基础研究。目前创新示范区建设还处在各个区域自发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也较为零碎,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加强理论基础研究,揭示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对科学指导创新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二是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研究。当前创新示范区发展模式还处于一个理论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实践推进,可以总结提炼出更多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良好发展模式。

三是创新示范区政策制度研究。当前,创新示范区建设尚缺乏一套完整的政策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今后可就建立健全创新示范区政策制度体系加强研究。

四是创新示范区绩效评估研究。随着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要加强对创新示范区的评估督导,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反映发展成效,揭示矛盾问题,为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统筹决策、战略实施和监督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是创新示范区经验推广研究。创新示范区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必将会形成一批经验成果,而总结经验成果,加强复制推广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 苗野.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2014(7):66-68.

[2] 李强,余吉安.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与示范效应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7,35(02):10-13.

[3] 李毛毛,谭劲,王轶,叶长春. 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 中国军转民,2017(01):23-25.

[4] 廖小军. 争创军民融合国家创新示范区[J]. 军民融合,2016(4):73-76.

[5] 李小敏. 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先行先试争创全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J]. 军民融合,2017(1):5-7.

[6] 褚振江. 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格局—军民融合发展的古镇口样本[J]. 中国军转民,2017(2):32-34.

[7] 仇吉娜. 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融资方案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8] 蓝定香,吴有锋. 复杂系统视角下军民融合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策略研究——兼论中国(绵阳)科技城创建军民融合示范区[J]. 理论与改革,2018(04):79-91.

[9] 马惠军. 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军民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中国军转民,2018(7):64-69.

[10] 张嘉国,李正锋.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4-88.

[11] 周彩霞,毛晓翔,蒋龙飞.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模式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6):121-127.

[12] 成卓.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问题和对策[J]. 中国经贸导报,2018(16):44-47.

[13] 佟京昊. 让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成为实实在在的标杆[J]. 国防科技工业,2018(4):16-20.

[14] 徐鬻,周超然,何昉. 核领域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模式分析[J]. 中国军转民,2018(5):70-73.

[15] 骆付婷.“要素-结构-功能”视角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J]. 中国军转民,2018(4):29-32.

[16] 刘智明,鲍化昌. 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区的北京探索[J].前线,2018(6):90-92.

[17] 吴崇杰. 关于唱响“战士第二故乡”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若干建议[N]. 舟山日报,2018-1-24(6).

[18] 周彩霞,毛晓翔,蒋龙飞. 江苏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思考[J]. 中国国情国力,2019(1):50-53.

[19] 冯静,韩立岩,顾雪松. 以青岛和四川模式为例分析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主要模式及典型问题[J]. 国防科技工业,2018(11):48-50.

[20] 周宾. 基于SE-SBM的中国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的经济效率测评[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28(5):66-71.

[21] 解佳龙,胡树华.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甄选体系设计与应用[J]. 中国软科学,2013,8:67-79.

[22] 熊曦,魏晓.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评价——以我国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6,36(01):33-38.

[23] 冯静,顾雪松,韩立岩. 我国军民融合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3):146-154.

[24] 边慧敏,吴江华,苏文明. 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对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8(08):76-79.

[25] 李海海,杨柳. 新时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运行机制研究——理论探讨与现实构建[J]. 经济体制改革,2019(2):121-127.

[26] 罗泽胜.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法治建设[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2):10-14.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LIU Jing1,LUO Fu-ting2,ZHANG Yo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2. Tianfu Colleg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s a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its core,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At present,there is a high enthusias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s fo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and the results of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 beginning to show. However,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are not enough to support this major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o present the high-quality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deficiencies. 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research directions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namely,theoretical basis research,construction model research,policy and system research,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earch,and experience promotion research,with a view to inspiring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literature review

F279.23

A

1672-4860(2019)06-0013-06

2019-09-10

刘静(1994-),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军民融合、企业管理。

骆付婷(1992-),女,汉族,贵州遵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军民融合、企业管理。

张勇(1973-),男,汉族,四川绵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军民融合、管理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019JDPT0021);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智库课题(sckxkjzk2019-1);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8ycx014)。

猜你喜欢
军民示范区融合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