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砚君
赊销是购销方双方都乐于接受的一种营销方式。对于客户来讲,赊销为其提供了资金融通的机会,在产品质量、服务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客户愿意选择赊销这种结算方式。对于销货方来讲,赊销可以使产品尽快售出,增大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减少存货、降低消耗,从而增加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新客户,拓展市场,许多中小企业也乐于将赊销视为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因此,企业应收账款多产生于企业商业竞争的需要。
在赊销方式被广泛推行之下,企业形成了大量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数额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的占比高。据有关统计分析,发达国家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比重约为20%以上,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高达30%以上。中小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较为严重,“三角债”“债务链”普遍存在,呆账、坏账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应收账款难以回收,平均坏账率较高。而且,应收账款账龄逾期越长,催收的难度越大,催收成本越高,回收率更低。目前中小企业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信用销售回款难。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严格的收账政策,但是追要货款的难度仍然较大。有些企业采取了所谓的“死缠硬磨”“软硬兼施”等措施,但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中小企业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收账款管理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根据风险的基本含义,应收账款风险是指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在未来能够收回的数额和收回时间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从这个定义本身来界定,似乎应收账款风险仅有坏账风险和拖欠风险。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坏账风险和拖欠风险之外,企业持有较多的应收账款对资产的流动性、财务报表质量、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转变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位列于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后,属于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但是,如果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较大,且收账期较长,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拖欠或坏账的可能性加大。加大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易造成企业资金不足,影响偿付能力和信誉,严重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引发财务危机。
在“权责发生制”下,销售实现就应确认收入。企业在采用赊销方式下,一旦销售实现就会确认为收入,同时确认增加商业债权性资产(应收账款)。在成本费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收入从而增加了利润。但是,这些赊销收入并未带来现金流入。如果货款不能如期收回,就没有现金流入,虚增了收入和利润,粉饰了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不仅如此,如果巨额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还会虚增资产,影响各种财务比率的真实性、可靠性,扭曲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当企业存在巨额应收账款时,使得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严重的不对称,这足以加大企业财务报表质量风险。
企业为实现销售需垫付一定的营运资金,即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所以从本质上讲,应收账款也是一种投资。当大量的资金被无偿占用、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时,必然造成企业资金周转缓慢,资金短缺。一方面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如拖延支付货款、推迟交货等,由此引发的信用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另一方面,影响企业偿债能力,企业甚至为满足经营不得不再举新债,在高负债经营的情况下,增加了财务费用,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信用成本是指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成本,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计利息(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企业在不断采用赊销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应收账款成本也增加。当实施赊销增加的收益低于增加的信用成本费用时,将导致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下降。
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得存货并销售存货直到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两者之和决定了营业周期的长短,营业周期的长短是影响企业流动资金需要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存在不恰当的应收账款,使得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增加,同时也延长了营业周期。大量的流动资金若停滞在应收账款环节,意味着企业将大量的资金沉淀于非生产环节,必然影响企业资金循环,营业周期延长,降低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尽管商业竞争者青睐信用销售(赊销),但并未充分认识到信用销售的风险。信用销售(赊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风险。当企业巨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时,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在我国,有知名企业曾因为海外巨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大量的坏账损失,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也有一些企业因存有大量应收账款不能收回,导致资金困乏而被迫短期或长期停产,有的甚至造成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
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赊销是一种有力的促销手段,赊销可以提高经营业绩,增加利润。经营者高度重视利润业绩,轻视现金流量,因此大量使用信用销售方式。殊不知在一味追求高收入和高利润的同时,却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一些企业管理者主要关注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风险,而忽视应收账款其他风险。虚夸经营业绩,虚增营业利润,增加企业信用成本,加大现金流出量,势必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这往往被一些管理者忽视了。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的规定,企业应当健全客户信用档案,关注重要客户资信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信用风险。对于境外客户和新客户开发,应当建立严格的信用保障制度。实践中,一些企业大量采用赊销方式提高销售水平,但尚未建立严格的客户资信评估制度。对客户的选定、销售合同的签订、信用政策运用、销售授权以及收入的确认再到财务流程的规范等没有完善的制度。例如有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客户资信评估制度,“5C”系统评估对这些企业而言仍停留于理论层面。
企业大部分应收账款源于赊销,与其不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有一定关系。如甲企业规定,业绩考核以销售量为主,营销人员的薪酬与销售量挂钩。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许多销售人员为完成销售目标,在没有对赊销方信用进行调查的情况下,就将企业的产品赊销给对方,以达到提高个人收入的目的。在业绩考核制度下,企业片面追求账面上的高利润额而忽视赊销产生的弊端,短期行为严重。对企业来讲,最终的结果是业务部门报喜而财务部门报忧。另外,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回收责任不明确,企业没有规定经销人员需要全权负责追回货款,也没有设立监督部门对经销人员回收账款进行监督,从而造成企业销售额很高而经济效益很低的局面。
企业未建立应收账款跟踪控制制度或虽设置了对应收账款的跟踪控制规章制度,但是缺乏执行力,形同虚设。如业务部门不及时与财务部门核对,财务与销售脱节,拖长账龄;未实行应收账款定期对账制度,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的传递、记录等都有可能出现差错;没有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对应收账款管理,无法采取针对性的催收措施,不能及时清欠,增加呆账坏账的数额。
信用销售是一把双刃剑,给企业带了经营业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的信用销售观念,充分认识信用销售的风险性,应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多下功夫,在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下,通过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决策有效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中小企业应着重对销售业务各环节关键点加大控制力度。主要内容包括: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合同订立、客户信用管理、客户开发与维护、信用销售后期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应加强销售合同管理,在销售合同订立之前,应当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关注客户信用状况、销售定价结算方式等相关内容。重要的销售合同,应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意见。
企业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赊销前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调查、了解、评估客户信用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信用政策,做出合理的信用政策决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赊销额度、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折扣率等。在运行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及时掌握客户相关信息。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及销售回款责任制。企业在制定营销政策时,应当将销售产品和资金回笼结合起来,将销售回款情况纳入销售人员业绩的范畴,将其工资、奖金与销售回款率挂钩,制订合理的奖罚条例。对于因销售人员自身原因导致货款被拖欠,给企业造成损失,相关销售人员应当承担一定责任。目的是激发销售人员货款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销售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货款收回,提高资金周转率。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回收难度大,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应收账款风险控制一定要与销售业务控制紧密结合。从销售合同订立、开票、记账、收款、处理坏账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管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会影响应收账款控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