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内容摘要】数学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初中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平铺直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也让学生对知识感到乏味。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置悬念、注重实践活动等,创新启发性、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注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文章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注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问题,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思维灵活性 策略
数学因思维和逻辑性强而成为诸多学科中的难度系数较大的学科之一,多数学生对数学感到困难,数学成绩不尽人意,除了基础的原因之外,主要原因是思维不够灵活。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提高综合能力。
一、运用悬念,培养思维灵活性
悬念,能引起学生渴望得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激发起学生追根求源的愿望,产生非知不可的感觉和欲望。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悬念,改变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枯燥课堂模式,引发学生主动思维,帮助学生改变思维定势,促学生触类旁通、随机应变,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灵活性。
悬念,改变“我问你答”、“一问一答”的弊端,而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设计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氛围。如“经过三点的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计问题:有一个残缺不全的汽车轮胎,没有任何标记,要买一个与之完全相同的轮胎,你有什么办法?这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指出:学完了“过三点的圆”之后,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对新知识学习产生期待。
导入环节的悬念,将学生快速吸引到课堂的学习和探究中,同样地,课堂教学中设计悬念,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如“一元二次方程跟和系数的关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4=0而设计探究性的问题:这个方程的两个解x1、x2,你发现这两个解与方程的系数有怎样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很奇妙哦”,这样,直接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主题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解方程,求出x1=1、x2=-4,并通过计算x1+x2以及x1x2,以及计算探究ax2+bx+c=0中的a和b、a和c的关系……教师指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很奇妙”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之初的导入,悬念激发学生想学的欲望,课堂中的悬念的设计,启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课堂结尾,设计悬念,可以深化问题、引出新结论,也促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二、注重启发,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实践表明,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设疑,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促学生思维的灵活发展,是问题的艺术。罗增儒教授曾经对问题教师的时机进行阐述,他指出应注重问的艺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注重问的方法,了解和把握学生思维的动向,在学生欲发而不能时设问,帮助他们打开思维之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转的状态,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比较性的问题,通过概念、公理等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备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的实际,设计出比较性的问题: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有哪些相同、不同之处?通过对两种三角形的分析和判断,学生可以探究出:全等三角形,大小、形状都相同,而相似三角形,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对一些相似的知识点而巧妙设计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运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除了设计比较性、启发性的问题之外,开放性的问题,互逆性的问题、迷惑性等的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三、设计实践活动,做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指尖上的智慧数学”的理论,意思是,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手脑得到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做中更活跃。并且,开展操作性的实践活动,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教学《直线 射线 线段》时,对过一点作射线、直线、线段等的知识,可以讓学生亲自画一画,通过“画”,而发展思维力。如教师让学生经过A和B画线段,经过A画射线和直线,看看每一种情况可以画几条……通过点画线段、射线和直线,而归纳出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线段、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或者直线的规律。学生的思维在“做”中得到发展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