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静
【内容摘要】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笔者从设置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立足议题科学设计学科内容、按照议题进行序列化活动、针对议题组织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完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 活动型学科课程 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新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已迫在眉睫。新课标针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构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对传统课程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教学设计、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活动型学科课程”始于议题、难在情境、重在活动、终于素养,我们要通过议题的选择、教学情境创设以及活动的开展来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1]。为此,本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框为例,针对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优化设计展开分析。
一、设置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强调“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活动性学科课程”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议题,议题对教学活动起着统领性作用。议题不等于主题,主题是中心思想,议题是主要内容。议题应当紧紧围绕主题,具体表现主题的思想内涵,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讨论性。关于议题,教师要明确几点:第一,议题来源,可以依据新课标的“教学提示”进行选择或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也可以总结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或以时政热点事件为背景来设置;第二,议题要“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政治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一方面将教学重难点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要体现议题内容的开放性;第三,议题要具备学科所带有的政治性、教育性、时代性、实践性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教学设计,我们以“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为议题,探究“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以及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议题是新课标提供的,属于观点统领型议题,其背后蕴含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自身优势”的学科基本观点。另外,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或实地调查等方式来确定议题,可以预见,不同的班级,学生设置的议题不尽相同,但都应围绕主题。
二、立足议题科学设计学科内容
新课标强调,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教师围绕议题,从高中政治知识体系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出发,站在整体、系统和结构的高度把握和处理教材,对课程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提高知识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把握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加强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使教材中的知识能够有效延伸。本框教学,议题是“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和该议题相应的结构化学科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制度架构、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制度中的地位以及实施协商民主的多种形式,以上结构化知识都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建构。本框结构化学科内容如图:
三、按照议题进行序列化活动
新课标强调,活动型学科课程“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针对议题中关系到核心知识点展开序列化处理,在课堂上创建情境,设置具体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梯度性的探究,使活动型学科课程效率得到提升。围绕“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这一议题,我们设计了问题链:1.通过分析我国八大民主党派的资料,你有什么发现?2.中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有何优势?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政协委员参政的方式有哪些?协商民主有何优势?同时,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议题,结合掌握的学习经验分析议题中蕴含的情境以及问题,选定可行的研究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性思维。
新课标还强调,政治学科应“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师要坚持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协调统一。如果说课堂活动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那么,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等素养。教师要将议题所具有的实践价值体现出来,设计生活化问题或实践活动,本框我们设置了采访任务:对话政协委员。信息提供:学校现有民盟党员、九三学社党员、民革党员的老师联系方式(有几位老师都曾经或正担任政协委员)。要求:①采访小组6人为宜,分工合作;②拟好采访提纲、录好采访视频;③作业上交:采访视频+文案。
四、针对议题组织教学评价
教学即评价。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可行性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课程标准教学评价需要考虑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此为前提制定评价标准,一般情况下,针对高中生的评价要将重点放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突出显示解决过程与结果,通过最终获得的结果便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政学科素养,以此为基础调整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分层施教,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3]。
本堂课采用的评价方式,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把评价与真實的任务联系起来;更加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掌握学生政治知识学习情况。坚持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互结合,让学生将学科知识和学习经验相结合,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教师制定有效的评价方案,通过自评互评不断发现、教育、完善、发展自我,助推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堂课最终按照课程标准展开活动型学科课程设计评价。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在本框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在“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的议题统领下,通过梳理、调整教材内容和结构来落实“政治认同”素养,即学生对根本道路、制度和领导力量的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凸显“科学精神”素养;通过设置社会实践活动来培育“公众参与”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我们设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学生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评价表,根据学生基础理论是否清晰、合作探究是否有效、实践方案是否完善三个项目,按照A、B、C三个等级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们之所以没有采用百分制而是采用等级制的评价量表,是因为评价宜粗不宜细;之所以注重基础知识同时更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是因为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表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关键因素,即学科课程的议题、学科内容、活动设计、测试评价,这四个部分缺一不可。教师需要从这四点入手,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将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效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陈宝玲.高中政治探究活动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2):76.
[2]王国芳.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上)[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4.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