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假说—演绎法”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2019-02-17 10:40吴金花
教师·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演绎法科学思维问题情境

吴金花

摘 要:文章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历程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组合作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地揭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感悟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

关键词:问题情境;假说—演绎法;教学设计;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6-0088-02

一、教学目标

一是生命观念方面:在探究植物向光性原因的过程中,体会生命是通过调节实现稳态和平衡的。

二是科学思维方面:在学习植物生长素发现这一内容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家的思维历程,理解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是科学探究方面:运用“假说—演绎法”自主探究植物向光性原因,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并演绎推理,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合理评价探究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发展探究能力。

四是社会责任方面:在学习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科学史中,体会科学家的科学品质与科学精神,[1]并且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难点在于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三、基于“假说—演绎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教师播放绿豆幼苗向光弯曲生长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幼苗生长环境,引导学生尝试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最后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引起幼苗向光生长的外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重要的科学素养,创设情境引入,启发思维,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二) 引发观点,提出假说

教师通过多媒体介绍达尔文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以下简称“胚芽鞘”),展示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需要什么环境条件?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哪一部分?向光性与尖端有何关系?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要弄清上述问题,需要设计怎样的实验进行探究?

1.分四个小组讨论,分别设计上述四个问题的探究方案

教师提醒学生科学实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各小组画出实验设计示意图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并解说设计思路,其他小组同学给出评价和补充,教师小结。其中第四个问题的探究难度较大,可通过类比生活现象进行启发:如何确定头发生长部位在基部而非发尾?——染发标记;通过测量什么数据可确定人长高主要是下肢长长?——分别测量衣长和裤长变化量。

由此可确定方案:通过标记法在胚芽鞘间隔等长距离处画横线标记,一段时间后观察各横线段的长度变化情况。紧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际实验结果:横线标记段伸长的部位均在距离尖端2毫米以下的部位。由此可以确定: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的下面一段。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达尔文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向光生长需要单侧光,胚芽鞘生长离不开尖端,感光部位在尖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由此现象能做出胚芽鞘向光性可能原因的推测吗?学生尝试推测,分析推测的科学性,教师及时评价。最后,教师介绍达尔文的推测一: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下部。推测二: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导致弯曲生长。

设计意图:“需要什么条件”的探究属自变量未知的条件探究,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哪一部分”“在哪里”“有什么关系”均属尚未聚焦自变量的探索探究,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2]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做出推测打下基础。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然后由小组代表解说,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训练表达能力。通过介绍达尔文实验结果,进而引出观念,提出假说。

(三)学习历史,实验验证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尖端感光后对下部产生的“影响”不可能是神经起作用。动物激素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后起作用的,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会是类似动物激素一样的物质吗?要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呢?

教师尝试演绎推理:如果这种“影响”真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且是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后起作用,那么阻断尖端与下部的运输通道后,这种“影响”将不能到达下部,下部将不生长。

同理,阻断通道后,如果能有某种介质让该“影响”运达下部,那就可以继续发挥影响功能。反过来,则可以说明这种“影响”是化学物质。

学生分组讨论,画实验探究设计示意图,并由小组代表展示并解说,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思路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詹森实验:琼脂透水,尖端物质仍可通过琼脂向下运输,云母片不透水,尖端物质不可通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分别用云母片和琼脂片插入尖端与下部之间,單侧光照下,插入云母片的胚芽鞘不生长,插入琼脂片的胚芽鞘仍然弯曲生长。

得出结论:尖端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且能从尖端运往下部,促使下部生长。

教师提问:“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机制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向光弯曲生长实验和拜尔实验(如图一所示),拜尔实验切下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其中一侧,通过人为操作使尖端产生的物质在下部分布不均。向光弯曲生长是由单侧光这个外因导致的,而拜尔在暗室中进行的实验排除了单侧光这个外因的影响。但两者结果一样都出现了弯曲生长。

由类比推理得出初步结论:单侧光的作用是使某种物质分布不均,进而导致弯曲生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参照詹森的实验技术手段和实验材料,应该要怎样设计实验才能排除尖端这个结构起作用,并进一步证明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起作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展示探究实验设计示意图,并解说设计思路,教师及时评价和鼓励。

演绎推理:如果达尔文推论是正确的,那么琼脂块这个介质在接触尖端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就会传递到琼脂块中,放置琼脂块的一侧接收到该物质后,生长素就会弯向对侧生长。为排除琼脂块起作用,设置对照组,即放置未接触尖端的琼脂块时,胚芽鞘既不弯曲也不生长。

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温特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实验与预期相符。

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能促使下部生长的化学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教师介绍1946年郭葛等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讨论并设计实验,掌握“假说—演绎法”的一般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类比推理,进一步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同时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设计琼脂块对照实验,渗透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原则,训练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逻辑思维;通过学习科学史,总结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使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向光彎曲生长。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五)深化教学,拓展探究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

做出假说:①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横向运输,向背光侧转移。②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展示探究实验设计示意图并解说实验设计思路,教师评价并鼓励。

思路一(如图三所示):通过四个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判断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从而验证两种推测正确与否。

思路二(如图四所示):通过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判断e和f两个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从而验证两种推测正确与否。

设计意图:深化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分组设计探究实验展开演绎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在本节课中,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还要关注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进程,要适时引导和给予提示,如进行类比提示,但不可代为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许桂芬.论证取向的实验教学尝试——“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4(12):8-10.

猜你喜欢
演绎法科学思维问题情境
假说-演绎法的内涵分析
——基于科学哲学的文本考察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例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