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
摘 要:微德育是以提高学生修养水平为目标的德育,将学生的身心修养、人格生成、品德培养等多个方面落到实处,注意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心智结构、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特长发展,培养艺体美术创新传媒多方面人才,经历自觉修身的学生自然就有了修养,就能健康成长。“大教育,小切口”“小阵地,大作为”,微德育作为一种新颖的德育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切入点小,针对性强,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微德育;修身;新时代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6-0009-02
长期以来,高中传统德育模式存在内容单调、形式生硬、目标抽象等诸多弊端,德育工作收效甚微。“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践行德育过程中,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细化,积极开展“微德育”的规划与研究,从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细节”入手,通过渗透化、生活化、实践化、综合化、学术化的育人方式,为立德树人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实现“微德育”资源育人成效的最大化。笔者经过研究探索,结合德育实践和育人经验,从人本、校本和发展三个角度进行探索,认为德育需要“为了每个学生种植修养种子,方能实现育人初心”,也就是说,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中确定全方位、多角度的目标,以让学生提升修养。
一、新时代高中生微德育目标
微德育就是以提高学生修养水平为目标的德育,包括修身(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修心(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修学(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修业(做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等。在践行微德育的过程中要达到最高的德育层次,让学生留下融入骨子里的终生受用的优良品质,表现在“润”“化”“修”上,即怎样让学生种下修养的种子,怎样使其生根、发芽,并扎根于每个学生心灵,促使学生自觉修身。坚持推进微德育,是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育人的初心所在。
二、微德育模式践行过程
微德育的丰富实践体现在“仪式、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教育育人的初心就是将修养德育落到实处,包括学生的身心修养、人格生成、品德培养等多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修养的学生。实现这个目的需要一个常规管理系统过程,需要健全并完善微德育建设体系,从每天、每周,到每月、每期、每年,做什么事,怎么做,制定具体计划、方法和步骤,打造立足实践的秩序化校园。
(一)立足微活动,播撒自觉修身的种子
学生全面发展是指全体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个性特长爱好的全力培养。开展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素养的最好阵地,设置学生社团时,要让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有机会选修1个以上的项目。一次科技节,一次艺术节,一次体育节是新时代学生的酷爱,能让大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次演讲赛,一次读书活动,尤其多次社会实践活动等,是学生张扬个性的有效阵地;每年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成人宣誓仪式等,培养学生价值认同和人文情怀,强化其担当意识和成人意识;每年举行一次文艺会演,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每年开展一次“××校园之星”评选表彰活动,以身边典型教育和激励全校学生。活动开始后要及时将其内容编辑整理,形成理论经验,指导学生播种修养种子,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微成长。
微德育活动的设置,还要注意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心智结构、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特长发展,培养艺体美术创新传媒多方面人才,这在新高考下综合素质考查中有厚重的依据。让学生修身的种子发芽、生根,不仅是提升其修养水平的前提,更是要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在涵养人格、锤炼品性的同时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思想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培养。
(二)创建微课程,浇灌自觉修身的新芽
校本课程资源不仅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微德育校本教材的出发点是让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求学者”,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微德育校本课程则是学生为了自身的成长而急切从中获得启示、获得帮助的学习场景。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微德育校本课程以德育渗透为中心,以生活案例为情境,以活动体验为形式,是开放的建构空间。走进教材情境场中的师生不是看客,不是观众,而是生活者、参与者和建构者。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设计明确的德育课程,包括正式的课程、非正式的课程和隐性课程,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促成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提升学生良好品性养成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修身的自觉发展。
(三)运用微文化,普照自觉修身的花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之所在,是学校底蕴的反映,是办学理念的载体,是办学品位的标志。校园文化不仅具有美化功能,更具有育人功能,时刻发挥着隐性教育的作用。对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无闲处,处处能育人。”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名家、名人、名生都是修养种子的养分。学校校训的文化精神、学校名人的科学精神、学校校友的文化故事等形成的学校精神斗志值得传承创新,是区域内资源的最好的养分。聚力微德育,应充分挖掘学校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给每个学生提供修养养分,让学生修养的种子茁壮成长。
(四)坚持微创新,铸就自觉修身特色的德育
有修养,其实就是有特色,牢固树立德育特色意识,進一步将优良的德育传统进行传承和创新,这就是修养德育品牌。学校的特色就是一班一特色,一年级一品位。班级是落实德育目标的最基本组织,所以,应鼓励各个班级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动性,创新自主化德育特色,形成独有做法。每一个特色都是一个微课题,要让修养种子绽放,就要重实效、出实招、创特色。问题就是课题,在培育学生修养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如果能把每个问题都当作课题来研究,那么自觉修身的学生自然就有了修养,就能健康成长。
(五)坚持微行动,做有质量的德育
德育质量是隐藏在这些表象背后的更重要的基于内心的自觉自醒,良好的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心理的健康水平等。做有质量的德育,就是要更加重视和关注这些内在的东西。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德育思维方式,实行微引导、微赏识、微自主,弘扬正面典型,传递正面能量,形成正面效应,提高自觉修养的德育质量。质量的体现在于常规管理,从微习惯、微养成入手,大力推进习惯和文明素养教育,坚持不懈,防止反复,一以贯之,持续发力,踏踏实实地落实对学生的道德、文明规范要求,使学生真正地具有内在的德性和品行,达到促使学生修身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育人的初心就是将修养落到实处,包括学生的身心修养、人格生成、品德培养等多个方面,从实际出发,达到预期的目标——做有修养的中国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修养的系统过程,逐步健全和完善修养德育体系,如编撰《学生修养指南》。从每天、每周,到每月、每期、每年,做什么事,怎么做,明确具体计划、方法和步骤的序列微德育。
“天”——每天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纪律等表现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纠正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的不足,督促学生遵纪守法,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我修养。
“周”——每周开展一次班级综合评比,包括文明礼仪、纪律、卫生、宿舍管理、“爱心工程”五项,注重激励,表彰优秀,弘扬正气;每周组织一次升旗仪式(雨天在室内进行),利用国旗下讲话,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每周举行一次主题班团活动。长期坚持,让活动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
“月”——每月进行一次主题教育,各年度的每月思想主题全部序列化,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充实了修养德育内涵;每月开展一次文明礼仪检查,督促学生规范言行。
“期”——每学期开展教室、寝室文化布置大赛,每学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意识;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辅导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微德育手段使教育工作者以一点点改变、改变一点点、日积月累变的方式提升学生素养。这种微型德育,投入成本低,選择合适的地点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课,收到的效果却非常好。当前,德育工作需要转型换代,以学生为本,从微小的言行举止、思想变化,在短时间、小思考、小发现、小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修身教育。这种微德育方式可以针对当前新问题提升德育实效性,构筑特色德育网络,形成合力,并调动学生自觉提升素养。在修身教育中将学生素养入心、入脑、入行、入规、入距,正是微德育在新时代高中德育课程的新特点,也正是新时代的德育课题需要扣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家国情怀,达成育人初心目的的新途径。
“大教育,小切口”“小阵地,大作为”,微德育作为一种新颖的德育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切入点小,针对性强,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实效。德育是一门科学,作为一个有着专业追求的德育工作者,在管理和教育学生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以平等、宽容、坦诚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他们有进步时给予鼓励,有成绩时及时表扬,有烦恼时进行化解和疏导,也要给予学生信任并让他们做真实的自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做到最好的可能。同时,还要宽容学生的过错,引导学生避免错误,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上进。
德育为首,立德树人是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着力提高学生修养水平,使高中生自觉修身的一条新时代德育的有效途径。让每个学生都有修养,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新渡户稻造.修养[M].王 成,陈 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