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陵,刘晓慧,曹丹娜,赵旭,王丰*,蔡丽娜,张坤宇,康奇,姜海洋
针灸与中药同为中医诊疗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疗效已被国际认同,并得到广泛应用[1]。原穴与络穴作为具有独特功效的腧穴,单独应用或者配伍应用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无创地检测机体局部血流和葡萄糖代谢等情况的改变,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为针刺研究人体神经生理机制提供了有效途径[2]。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结合了常规磁共振成像解剖分辨率高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且能够实时显示脑功能变化的新技术,其中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RI)作为具有特殊优势的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3]。fMRI技术因其能够直观呈现出针刺效应在中枢的定位,故以此观察探索临床针剌过程中机体生理变化[4]及病理改变[5],在研究腧穴结构[6]、危险穴位针刺深度[7-8]及穴位特异性[9-10]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原穴具有不同于其他腧穴调节疾病的功能[11],与本经或其他经络腧穴配合使用,输布脏腑经气调整功能,能够增强临床疗效[12]。目前,国内外运用fMRI技术探讨针刺原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任务态及静息态fMRI研究,静息态fMRI研究中数据处理主要方法包括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及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等。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论述。
既往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采用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陈媛媛等[13]针刺健康受试者右侧合谷穴,利用任务态BOLD及针刺前后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行多模态功能成像扫描,获得双侧前额叶内侧皮层BOLD正负激活定量值及GABA(γ-氨基丁酸)的定量值。结果显示双侧前额叶内侧皮层多数呈负激活状态,且针刺后GABA值高于针刺前,得出BOLD正负激活效应可能与GABA浓度变化具有相关性,此方法在研究针刺脑效应机制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杨骏等[14]在任务态下针刺合谷与后溪穴,发现针刺合谷穴脑激活区强度较后溪穴在右侧额中、下回减弱,而在左侧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区相对增强,此结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针刺合谷穴治疗作用的中枢机制,并进一步证实邻近部位的腧穴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这一结论。
静息态fMRI (resting-state fMRI,rs-fMRI)方法反映fMRI信号内神经元自发活动特征,为定量研究双侧大脑半球交互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手段[15]。FC可以反映大脑各脑区之间的波动和反应,被临床科研广泛应用。Zheng等[16]运用rs-fMRI方法,选取健康者右侧颞叶为种子点,发现针刺太冲穴对比针刺前、假针刺与假穴位,主要激活参与视觉功能、联想功能和情绪认知部分的脑功能网络,结果符合传统中医学太冲穴具有治疗目赤肿痛、惊风癫狂、眩晕头痛等功效。
低频率振荡振幅简称低频振幅,其数值可以直观地表现神经元兴奋度和各体素自觉活动强度;ReHo方法可以计算一个体素与相邻体素在时间序列上的一致性。两种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Wu等[17]采用两种方法探讨发现,针刺健康者太冲穴能够特异引起多个相关脑区激活或负激活,扣带回、丘脑及小脑后叶的特异性改变具有重要价值,而假针刺对脑区功能无显著影响。Zhu等[18]同样运用两种方法分析发现,针刺太溪穴与假针刺、假穴位相比,在某些身体运动、精神和思维有关脑区ALFF及ReHo值存在增高现象,这表明太溪穴对这些脑区具有特殊作用,而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的改变可能与太溪穴在听觉认知障碍、记忆减退及工作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有关。Jia等[19]观察针刺太溪穴诱导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不同脑区ALFF值变化,与健康组相比,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区神经元活动比健康者更为显著。
络穴为汇聚周身气血的主要部位,同时承担气血分流与转输的作用,既可治疗本经脏腑疾病,也可治疗互为表里经的病症。
Liu等[20]采用任务态fMRI研究针刺健康者右侧通里穴,可见与语言相关的双侧大脑半球多个区域存在激活,且激活区域体素值左侧大于右侧,证实通里穴可用于治疗脑梗死所致失语症患者。王东岩等[21]选择健康者左侧外关穴与手三里穴,电针组在中央前回的激活强度与面积显著高于手针组,两组存在共同激活区和差异性激活区,而电针组可能与大脑运动区存在更高关联性。张贵锋等[22]观察针刺健康者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关穴负激活脑区定位,两种状态下真针刺均使与该穴主治作用相关脑区出现负激活,提示针刺疗效可能与脑区负激活有关。
熊杰等[23]运用rs-fMRI研究发现针刺脑梗死患者内关穴在左侧顶叶和右侧枕叶产生正激活,而在左侧运动区产生负激活;健康人则在双侧顶枕叶出现正激活,在双侧额叶出现负激活。两种状态下所激活区域存在差异性。张贵锋等[24]分别针刺与假针刺健康者内关配伍外关穴,rs-fMRI数据显示,针刺得气者脑默认模式网络相关脑区出现特异性激活现象,其激活率、激活点数与强度均高于无感觉被试者。
原络配穴法首见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主要分为主客原络配穴法、本经原络配穴法、异经原络配穴法3种,对治疗腰间盘突出[25]、失眠[26]及血管性认知障碍[27]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在临床中应用较广。
主客原络配穴法亦名表里经原络配穴法,取发病经脉的原穴为主,另选与其相表里经脉的络穴为客,临床疗效较好。胡卡明等[28]针刺健康受试者单侧和双侧光明、太冲穴配合视觉刺激,与单纯针刺对比发现针刺单双侧穴位均能引起大脑相关区域BOLD变化,但与视觉刺激无关。刘朝等[29]针刺吸烟者列缺、合谷等穴与非吸烟者进行对比,推测针刺作用可能是通过“脑岛-前扣带回”路径调节前额叶皮质小脑和视觉皮层神经活动,达到抑制吸烟冲动的目的。
本经原络配穴法为同一条经脉的原、络穴配伍应用。张帆等[30]针刺健康者大钟配伍太溪穴激活脑区对比单独针刺两穴时存在差异性激活,说明配穴脑激活区并非两单穴激活区的简单叠加;配穴激活区域可能与其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缓解运动系统疼痛等病症的临床疗效有关。边缘系统的负激活为针刺腧穴引起脑中枢神经系统相对特异性反应提供新依据。
原络配穴法可以根据病因病机灵活运用,异经原络配穴法能够扩大其主治范围,使之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31]。周友龙等[32]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神门、丰隆穴等进行埋线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情况表明穴位埋线是通过激活额颞叶、小脑及边缘系统等相关脑区从而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
综上,腧穴功能具有共性和相对特异性[33]。原络配穴法可以干预全身气血流注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疗效被后世医家所认可。手针、电针、埋线等方法刺激原络穴均可引起脑区显著激活;不同针刺深度对不同脑区的激活率无明显差异,而真针刺脑区激活强度高于假针刺。病理状态下,原络穴对精神、神志、运动等方面病症均具有良好疗效。原络配穴是组合针刺后脑组织功能的重新调节分配而非各单穴脑激活区的简单叠加[10],这表明腧穴并非独立的执行生物功能,而是有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最终以整合及协同等形式产生增强的生物效应,但这种增强效应在原络配穴等经典方法以外的穴位组合时表现并不明显[3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基于fMRI技术探寻针刺脑效应机制的研究工作,从目前研究中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被试者注意力过多集中于噪声等非实验相关刺激时,大脑网络处于抑制状态[35]将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②针刺时的手法、针刺深度及针刺时辰等均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③针刺“得气”的主观性较强,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④实验设备不同如品牌、型号及场强均可造成实验结果不一致。⑤既往相关研究多以健康者进行试验,所得结论无法真实阐明该穴位治疗病症作用的机制。
运用影像学探究针刺腧穴治疗机制是目前的热点,原络穴作为临床常用、疗效显著的穴位在现有相关研究中数量较少,评价指标单一,且传统的任务态fMRI模块设计与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分析方法仅能够简单地展示脑区的激活状态,脑区变化的时间相关性却无法明确显示。而静息态fMRI技术能够观察不同时间点针刺疗效变化,故国内外学者应用逐步增多。对于针刺任务态研究基线不稳定的问题,有学者[36]运用主体间同步分析考虑针灸的持续效应,并发现GLM分析未显示的附加信号,认为主体间同步可能是研究针刺即时效应相关的脑反应的合适方法。上述方法若联合应用优势互补,并配以多学科融合探讨原络穴持续效应的作用机制,将对理论研究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意义重大。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