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想法,根据学情来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树立“学生立场、儿童视角”的思想,才能真正去关注孩子,关注我们教学的主体。本文笔者从“思维要贴近儿童、语言要贴近儿童、内容要贴近儿童、方法要贴近儿童”四个方面,具体地叙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学生立场、儿童视角”,从而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学生立场;儿童视角;思维;语言;内容;方法
一、 引言
当教师的人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叫“蹲下来与花心语”,这是一种艺术化的说法,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教师要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就是了解学情,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在教学时要有“学生立场、儿童视角”。可是,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一部分老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关注自己在课堂上要讲什么,怎么讲,甚少关注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孩子们才能掌握,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孩子们才能接受,也就是教师忽视了儿童的学。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树立“学生立场、儿童视角”的思想,才能真正去关注孩子,关注我们教学的主体。如果课堂有了学生立场,教师就会设计出广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而不是自己的侃侃而谈;如果课堂有了儿童视角,教师就会考虑学生听不听得懂,喜不喜欢上,教学有没有趣。正如佛家所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从一朵花的角度看去,这朵花其中也包含了万千世界,从一片树叶之中,也能领悟大道菩提。学生就是教师所关注的花和叶,从“学生立场、儿童视角”出发,就能看到不同的世界。如何树立“学生立场、儿童视角”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二、 思维要贴近儿童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人的思维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因此,所有课堂上教师的表现,都是教师思维的一种表现。我们的课堂,要有学生立场,儿童视角。首先我们要从思维方式上贴近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去思考。部编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就是这种儿童视角的最好的表现。本来应该是大人看着孩子读书,孩子读大人听,那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看待阅读。从孩子的思维方式,他是希望与大人一起去快乐的阅读的,因此,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环节的设计,但是体现的却是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学思维贴近儿童,就会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们去探索、去实践,去自己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并尝试着去运用,我们的教就是为了孩子们的学服务。
如有位教师在教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先播放了课文的朗读录音,朗读者声音清脆,配乐优美,孩子们听得认真入神。朗读完之后,下面有一个小女孩说:“我还想再听一遍。”此时教师却没有回应,而是说你们听完了录音,下面让我们自己来读这篇文章。此处的教学就是没有从孩子们的思维出发,孩子的思维是朗读录音真好听,我想再听一听,那么其他孩子是否也有同样的想法呢?如果教师从孩子的思维角度考虑,那就会说:“你们也觉得好听吗?你们想再听一听吗?”然后就再播放一遍,并且要求孩子们边听录音边自己跟着读一读。这样,是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去自读课文了。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一种是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思维是以教师为主导,另一种是顺着孩子们的学去教学,思维方式具有学生立场、儿童视角了,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某一年级孩子告诉老师:“昨天我们爬山时,因为人们不讲秩序,我爸爸挤得受不了,都发火了。”“你爸爸发火的时候像什么啊?”语文老师思维习惯,听到了“发火”,脑子里一定立即想到“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像一头发怒的公牛,像一头狮子,像一只老虎……”“我爸爸发火的时候,像一只猫头鹰!”一只猫头鹰,我们可从来没有听说谁发火的时候像一只猫头鹰吧,但是这就是一位一年级小女孩说的,她就是觉得爸爸发火的时候像一只猫头鹰,有什么不可以呢?这是她的视角,她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我们的孩子会怎么说,怎么做,怎样的教学是孩子们喜欢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思维的转变。
三、 语言要贴近儿童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教师的课堂用语更是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能字正腔圆地运用普通话教学外,最重要的是教师所说的话,是孩子们能听得懂的,是以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而往往很多教师,课堂上所说的话,所问的问题,乍听起来好像很正常,其实仔细分析,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我们所面对是的学生,是儿童,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语言方式。如果教师始终以成人的语言习惯去教学,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尽人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的语言要贴近儿童,要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部编一年级的教材,就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给儿童以充分尊重,用儿童化的语言编写。教材的开篇,从平等的学生视角出发,以“我上学了”为主题,采用参与式学习方式,有“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三个版块。这就是儿童能听得懂的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儿童实际。又如某一年级教师在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的导入是这样的: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短语,分别是一个村子、一座城市、一个省份、一位伟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伟人的一件事。短短的一句导语,但是孩子们真的能听得懂吗?孩子们听完这位教师的导入后,一定还在思考“短语”是什么,或者思考“省份”是什么。教师在导入用语时完全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完全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儿童。这样的导入倒不如直接改成: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毛主席爷爷(出示毛主席画像)。来,同学们和毛主席爷爷打个招呼。在孩子们热情地打完招呼后,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和毛爷爷有关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
还有一位教师导入三年级《太阳》一课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汉字在古代是什么样的吗?它们哪,像一幅幅有趣的图画,咱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看图画猜汉字”。(课件出示甲骨文:山、水、羊、雨)看,咱们的汉字有趣吧?接着教师又书了一个“阳”让学生猜。猜完后说:太阳咱们可离不开它,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呢?(生答)看来同学们都对太阳很感兴趣呢!那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第21课《太阳》(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读完教师说: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太阳的奥秘,别着急看看老师给你们提出的读书要求(出示读书要求)。通过这位教师的语言,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具有亲和力,要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说儿童化的语言,可以温柔,可以风趣,可以幽默,也可以和颜悦色。只有教师语言贴近儿童,才能让这些语言变成师生之间交流的有效工具,也才能使課堂交流如溪流潺潺,充满生机。
四、 内容要贴近儿童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孩子的学段特点来确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以学习语言文字实践为基础,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段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也就是在确定学习内容时,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不能只关注教什么,而要关注学生学什么。这学什么一方面是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内容一定要贴近儿童,不能超出儿童的学习能力之外。俗话说“跳一跳摘桃子”,学生只有在能摘到桃子的前提下,才有跳一跳的动力,反之,明知根本不可能摘到桃子,学生在课堂上怎么会有学习的兴趣?又怎么会积极与老师一同完成教学呢?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仔细认真聆听的样子,也许他们内心完全游离在教学内容之外。
比如某位教师教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读一读”——《祖国多么广大》时,她提出了两个问题:“多么是什么意思?”“广大是什么意思?”在笔者看来,这两个问题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立场。此时教师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的教学是要培养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这里的重点应该是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祖国国土面积很大,对于“多么”“广大”的理解,是结合朗读,结合教师自己出示的地图去稍作感受。用这样的方式提问,可能是一年级的孩子所无法回答的,教师应该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因为这样的内容安排是不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也是不符合一年级课标要求的。学生无法回答,自然没有人举手,进而班级要么鸦雀无声,要么各行其是。
佐藤学先生说,教师要构建一个“润泽的教室”,让儿童自由地、充分地学习,多种多样的想法自然地冒出来,大家就会沉浸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共同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一定要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轻松真实地学习。如某教师在教学《白鹅》一文的“吃相”时,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此处选择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孩子们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白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的呆板,狗偷食时的胆小、谨慎、偷偷摸摸,“鹅老爷”对人的嗔怪,这一幕幕有趣的场景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教师此处让孩子们自由漫谈,不设前提的谈话,在师生的轻松对话中,重点抓住“窥伺”“逃”等词谈对狗的看法。教师再把描写狗的句子与描写白鹅的句子分别归纳,并予以出示,进一步让学生从语言形式上看到了作者对比的写法,通过狗的猥琐与白鹅的“三眼一板”形成对比,突出的白鹅高傲的形象。此处教学,教师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顺学而导,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五、 方法要贴近儿童
一堂好的语文课,除了让孩子们有所得,有所收获,还应该是孩子们所喜爱的,所感兴趣的。因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因为教师的教始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乐于让孩子们接受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于永正老师说:“老师脸上要有孩子气,不能总是一本正经”,其实也是说老师的方法要能贴近儿童。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境,于老师总能用表演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快速进入语文学习的状态,调动课堂的气氛。如于老师在教学口语交际时,要孩子们说一说到动物园游玩时看到小猴子的样子时,他自己扮演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一会儿抓耳,一会儿挠腮,还不时地抬起脚,踮起脚走两步。孩子们被于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逗的哈哈大笑,纷纷踊跃地举手说一说看到的小猴子的样子。课堂气氛活跃,精彩纷呈。放下架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如游戏、活动等进行教学,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在玩中学,在玩中做,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人物的世界,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不断焕发生机。
吟唱一直是戴建荣老师的标签,他的课堂总会传来悠悠的吟唱之声,那余音袅袅,总会驻足孩子们的心间。戴建荣老师在教学《远古的歌谣》时,他从“王”“人”这两个古文字的演变入手,从猜字谜开始,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这两个字谜乍看只是起到调动兴趣的作用,其实,它是为后文戴老师《击壤歌》准备的。课堂上,戴老师在孩子们读背两首诗歌后,教授孩子们吟唱的方法,边吟边做动作,边吟边想象,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兴味盎然,手足口脑并用,这是一般的语文课堂很难达到的效果,这也是戴老师的课堂魅力所在。戴老师在吟唱的游戏中,将两首小古文教给孩子们,这样的方法就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综合性,说明语文包罗万象,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是语文,介绍科技生物的是语文,各地风土人情也是语文,诗情画意也是语文,飞雁传书花前月下也是语文;语文要写、要说、要听、要诵、要思,唇枪舌剑的辩论是语文,慷慨激昂的陈述是语文,笔走龙蛇的书法也是语文,看来,语文的确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既然语文有如此的综合性、实践性,那语文一定是有趣的,因此,语文教学不管在什么时候,培养孩子的兴趣依然是不能忽视的话题,作为语文老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一定要贴近儿童,让他们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周刊[J].2014(8).
[3]韩素静.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小学语文[J].2016(9).
作者简介:
赵亮,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市天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