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农村金融深化效应研究

2019-02-15 01:35刘远风王有为
社会保障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协整农村金融社会保障

刘远风 王有为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在当前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转向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背景下,无论是农业生产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还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制和推广,都需要借助更高层次的金融手段。同时,农村金融深化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2017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延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44号)指出,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此项政策的颁布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加快农村金融深化。然而,农村金融深化有其内在规律,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除了经济政策在促进农村金融深化中受到广泛关注外,一些社会政策在农村金融深化中的独特功能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社会保障。

部分学者基于宏观视角对社会保障与金融深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刘远风指出,社会保障机制中包括金融深化机制,并认为促进金融深化一方面应培育市场机制,开发人们在现有收入水平下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则要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以便帮助低收入者提高消费能力,释放一般收入家庭谨慎防备所抑制的消费需求。[1]有学者发现了社会保障对金融结构的影响。李文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显著地影响金融结构的变迁,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能够显著地提升非货币资产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2]郭翠荣等通过对比不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结构变迁,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3]此外,一些学者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金融供需关系的影响。丁波认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对于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而按照金融供需平衡的基本原理,金融供给也将随之增加。[4]一些研究还分析了社会保障与农村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许捷指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会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还会影响居民利用现代金融服务的能力,对于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具有积极意义。[5]虽然当前的研究大都认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能带动金融的发展,但此类研究大多仅选取金融深化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既不能从总体上揭示社会保障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也未能充分呈现社会保障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事实依据。本项研究旨在全面揭示社会保障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机理,并通过实证分析呈现社会保障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事实依据。

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理论辨析

与城市比较,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更低,经济与生活风险更大,因而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依赖更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待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产生资产替代效应,从而减少谨慎性储蓄,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产生收入挤入效应,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激活农村金融需求,扩大农村金融规模。此外,社会保障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能够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农村金融保持供需平衡,进而促进农村金融深化。

(一)农村金融结构优化机制

社会保障的资产替代效应能够有效减少私人储蓄,从而引起个人持有的金融资产的结构发生变化,农村金融结构优化机制主要通过这种资产替代效应来体现。

当社会保障权益尚未充分实现时,农村居民必须自行应对生活风险,其收入除满足当前的生活消费之外,还需应对未来急切之需。因此,农民通常依靠谨慎性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以预防未来在医疗、教育、婚丧和养老等方面的大额支出,并且倾向于选择银行储蓄等收益稳定、风险较低、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长期以来,这种消费心理和行为选择严重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结构趋于单一。社会保障的资产替代效应能促使农民减少为预防未来经济和生活困难的发生而提前进行的资产积累,从而“挤出储蓄”。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向农村居民覆盖,不仅能提高农民应对经济和生活风险的能力,使其减少谨慎性储蓄,有条件地增持基金、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还有助于吸引基金公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服务于“三农”的金融工具,从而在资产比例、工具等多方面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二)农村金融规模扩大机制

社会保障的农村金融规模扩大机制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的收入挤入效应能间接地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从而激活农村金融需求,增加金融供给。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保障措施,能对土地保障、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措施产生替代作用。因此,社会保障支出既能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效率,又能减轻农民的养老负担,从而对农村居民产生收入挤入效应,即随着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农民的未来预期收入也会随之增加。生活负担的减轻能有效激发农民的消费需求,同时,消费能力的提升也将必然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根据市场供需平衡的原理,金融需求的扩大会使金融供给自发地调节以满足需求。因而,社会保障的收入挤入效应有利于刺激农村消费,增加金融供需,实现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

(三)农村金融供需平衡机制

社会保障的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了农民应对生活和经济风险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对“低风险-低收益”金融产品的需求,减少了应急性借贷行为,从而能有效调整农村金融供需关系。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无法形成均衡的供需水平。以农村信贷为例,农户对信贷的需求通常是为维持正常生活和应对突发事故的个人消费贷款和应急性贷款,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率较低甚至为零。再加上目前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尚不完善,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又普遍较弱,因此,金融机构还需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和坏账风险。成本高而收益低的局面使得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导致长期以来农村地区金融供需不平衡。社会保障能使农民在年老、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面临生活困难时,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帮助,从而能有效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和应急性贷款在总借贷中的比例,提高农户借款的预期收益率,改善农村金融供需水平。

社会保障能否促进农村金融深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证问题。首先,农民对社会保障功能和特征的判断是一个实证问题。只有农民认为社会保障能帮助其克服和应对未来的生活风险,社会保障才能降低储蓄率,从而改变农村金融结构。其次,金融市场会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发生市场失灵的情况,并且农村金融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良好互动还需要金融机构在人事与组织架构上进行相应的变革。因此,当社会保障改变了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结构,金融机构能否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后,社会保障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扩大金融市场规模等目标的实现,不仅与制度设计有关,而且与制度执行和一定时期下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因此,社会保障是否能够推动农村金融深化、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仍然是一个实证性问题。

三、社会保障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实证检验

虽然社会保障具有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机理,但社会保障的农村金融结构优化机制、农村金融规模扩大机制和农村金融供需平衡机制均建立在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基础上,因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金融深化也是一个实证性问题。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对社会保障的农村金融深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一)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1.变量设定与说明

农村金融深化水平(FD)。借鉴黄之慧等的做法,[6]采用农村金融资本量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农村金融深化指标,比值越大说明农村金融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程度越高,以此可近似地判断农村的金融深化水平。该指标的数学表达式为FD=(农村贷款+农村存款)/农业生产总值,其中,农村贷款为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农村存款为农户储蓄存款与农业存款之和。

社会保障水平(TP)。度量社会保障水平,一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考察。宏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水平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中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水平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财政支出的比值,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水平为社会保障水平与个人所在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借鉴丁少群等、杨风寿等的做法,[7][8]本研究选用宏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水平指标,即TP=社会保障支出/GDP。

农村经济增长(EG)。为了考察一定时期下社会经济条件对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本研究引入了EG变量,此变量的选取不仅可以较好地分析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对比社会保障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借鉴张丽娜等的做法,选用农业总产值作为近似指标。[9]

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2—2015年,选取的变量包括农村金融深化水平(FD)、社会保障水平(TP)和农村经济增长(EG)。其中,农村金融深化水平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则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自2007年起,我国对《中国统计年鉴》财政收支项目中原有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退休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项目的统计口径进行了归总调整,不再分项列支,仅单列一项“社会保障和就业”。对此,学者徐倩和李放采用新口径对2007年之前的支出项目重新核算并通过对比新旧统计结果发现,新旧指标仅相差2%的作用,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10]鉴于此,2007年后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数据由社会保障与就业数据补充。

(二)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1.VAR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检验社会保障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该模型不以严格的经济理论为依据,可以直接利用各项经济指标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p阶VAR模型可以表示为:

Yt=α1Yt-1+α2Yt-2+…+αpYt-p+βXt+utt=1,2,…,T

(1)

在式(1)中,Yt为k维内生变量向量,Xt为d维外生变量向量,k×k维矩阵αp和k×d维矩阵β为待估系数矩阵,p为滞后阶数,T为样本个数,ut为k维随机扰动列向量。

本研究首先采用单位根检验法来检测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其次利用协整检验检测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而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短期因果关系分析;再次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测统计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与农村金融深化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最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农村金融深化在受到不同变量带来的冲击时的变化情况。

2.VAR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大多都是非平稳的,为防止伪回归结果的出现,将采用单位根检验法(ADF)来检测FD、TP、EG序列的平稳性。在检验之前,本研究对所有的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这种转换可以在不改变原序列关系的前提下,使数据趋势线性化,并消除时间序列存在的异方差。[11]因此,调整后的农村金融深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增长分别记为LnFD、LnTP和LnEG。ADF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检验结果

注:D表示一阶差分。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原水平序列LnFD、LnTP、LnEG都是非平稳的,带有时间趋势性。在对原始数据做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在小于5%的显著水平上,即为平稳序列。由此可以判断LnFD、LnTP、LnEG皆为一阶单整Ⅰ(1),能够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两种,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前者常用于两种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而多变量的协整关系则常用Johansen 检验。由于本研究为多变量模型,因此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探讨社会保障水平与农村金融深化之间的长期相关性。这种检验方法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要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通过使用AIC、SC信息准则进行观察,得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协整检验结果

通过比较表2中3个变量的迹统计值和最大特征值可以看出,在零假设时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即38.90221>29.79707,30.95289>21.13162,说明序列存在协整关系。而通过观察At most 1和At most 2的假设发现,其检验统计量均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该假设,表明LnFD、 LnTP和LnEG之间有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也就是只有一个方程可以表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取标准化的协整向量,得到这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协整方程如下(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

LnFD=12.98611LnTP-1.629826LnEG+67.86708

(2)

(1.91717) (0.39228)

式(2)的协整方程显示:社会保障水平与农村金融深化显著正相关,即在农村经济增长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金融深化则会增加约12.99个单位;而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深化负相关,即在社会保障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增长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金融深化则会减少约1.63个单位。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资金外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现象,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深化的贡献不明显。通过比较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系数绝对值可知,社会保障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力大于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力。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协整检验可知,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一般而言,均衡是非常态的,常态是非均衡的。从短期来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可能会使某一变量偏离农村金融深化的长期均衡状态。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的是各变量在短期内偏离长期均衡状态的程度,以及各变量偏离后的调整行为。通过对相关变量进行检验,得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如下:

VECM=LnFD(-1)-12.98611LnTP(-1)+1.629826LnEG(-1)-67.86708

(3)

该VECM模型的AIC值为-9.435835,SC值为-8.708475,数值都较小,说明该模型的解释力度较强。在式(3)的VECM模型表达式中,检验出来的系数表示短期偏离之后调整回均衡的速度,系数变动越大,说明短期内波动情况越明显。数据显示,社会保障水平具有显著为负的误差修正系数,说明短期一旦偏离长期均衡状态则在下一期进行反向自我修正。

(4)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只能说明3个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且变量之间至少存在单项因果关系,而Granger因果检验则可以反映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具体表现,因此还需要进行下一步验证。Granger因果检验对于滞后期长度的选择很敏感,不同的滞后期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由于前文中已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因此,最终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1阶、置信度为5%的情况下,首先,社会保障水平是农村金融深化的格兰杰原因,表明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村金融深化水平的提升,反之则不成立,这一结论与前文所做的理论分析相符。其次,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深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金融深化并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结合协整方程分析可知,得出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为中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深化水平和质量还不高,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显著,农村资本依然是城市建设的输出点,城市存在强大的“虹吸效应”。最后,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水平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3.VAR模型的实证结果

由于上文中已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因此,得到的VAR(1)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VAR(1)模型结果

注:()内为内生变量回归函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内为估计值的t-统计量。

根据VAR(1)模型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到农村金融深化对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函数(IRF)。IRF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带来的冲击的反应情况,即在对随机误差项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分析其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产生影响的程度。本研究共设十个滞后期,图1为脉冲响应函数图,其中,横轴表示滞后期间,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

说明:DLNTP为一阶差分后的社会保障水平,DLNEG为一阶差分后的农村经济增长。

从图1可看出,当期给社会保障水平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农村金融深化在第1期没有响应,随后响应逐渐增强,并在第2期达到峰值,经过短暂波动,在第3期逐渐回落,到第4期又开始上升,从第5期开始慢慢趋于平稳。这说明社会保障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具有时滞性。此外,农村经济增长给农村金融深化带来的初始响应为正,且影响作用不明显,随后,在第3期达到峰值,经过短期波动,很快在第5期后趋于平稳。通过对比社会保障和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可以看出,在短期内,相比农村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影响农村金融深化的效果更显著,这与上文的协整分析结果相一致。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研究根据各项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性地检验了社会保障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是农村金融深化的格兰杰原因,且在短期内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作用显著。这表明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显著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深化。

社会保障的农村金融深化效应通过了实证性检验,说明中国当前具备了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首先,社会保障能显著地减少农民谨慎性储蓄,说明农民认为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的,能够帮助其应对未来生活风险;其次,社会保障具有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能有效缓解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表明当前金融机构已经深入农村,能够适应农民金融需求的变化;第三,社会保障推动了农村金融深化,表明在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二者至少不存在政策冲突,能共存于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中。

基于以上分析,本项研究认为,为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深化,应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的结构体系,并且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激发农民的金融需求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要考虑进一步扩大参保人群,还要不断增扩各类保障项目,从而扩大社会保障惠及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扩大社保参保人群应把农民工纳入重点关注对象,进一步降低农民工参与以及领取待遇的门槛;另一方面,通过引入遗嘱保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保障项目,更好地帮助政府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因此,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对农村参保群体和保障项目的覆盖面,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从而激活农民的金融需求,为农村金融深化提供了基础性动力。

(二)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结构体系,促进农村金融结构优化

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方政府制定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无法使农村居民享受到统一而公平的社会保障服务。[12]因此,政府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居民的不同需求,搭建出普惠制非缴费型社会保障和个人缴费制补充型社会保障“两位一体”式结构体系,充分发挥出两者的叠加作用,从而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农村社会保障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以养老基金为代表的农村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增长,以及创新农村金融工具,从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农村金融规模

当前,在确保农村社会保障财务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应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应对各类经济和生活风险。具体而言,我们不仅应逐步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增加大病保险的补贴金额,还可考虑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物价联动的社会保障标准自然增长调整机制以及社保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的发展机制,从而有效增强社会保障的风险补偿能力,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时能更有底气地寻求金融服务,进而实现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

概而言之,当前应加快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使社会保障更大限度地发挥资产替代效应、收入挤入效应和风险分散作用,从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均衡农村金融供需水平,促进农村金融深化,让全体农村居民共享社会保障和金融的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协整农村金融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基于协整的统计套利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