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敏, 李 野
(1.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河源 517000; 2. 长春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1]作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根本因素的文化自信,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就是要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以文化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作为一门学科,是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具体特点,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方法论的根本属性,深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门具体学科背后隐藏的机理机制、反思规律和价值支撑,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价值导向,增强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价值渗透和影响,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以文化人”的目的。
入时性,是指具有符合实际,适应时代潮流发展趋势的特性[2]22。而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入识性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新背景下,要有新的界定和阐释,或者有新的特色。纵观学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相关特点或者特征的界定、阐述和评论,可以看到,科学性、革命性和应用性是学者比较关注的特点。此外,有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进行了创新,认为其特点应该包括渗透性、特色性和灵活性,还有一些学者对一些具体方法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还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中介性等特点。笔者以为,识别方法论特点的一般性、特殊性和新颖性,必须始于研究对象这个前提,这也是介入方法论这门学科的前提。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学界还存在着分歧,但就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这一双向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人们掌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争取最佳教育效果的内容[2]21。而最佳教育效果的界定,是要以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和认可为准则的。所以,无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客主关系”,还是“主客关系”,抑或是“双主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都要达到受教育者“内化”的目的。那么,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就是服务于受教育者“内化”这个目的的,无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有何分歧,其方法论特点的探析应该始终围绕着受教育者“内化”的目的来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门具体学科的教育双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者表现出来的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等特征,还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受教育者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层次性、广泛性和可塑性等特征,其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特点、智力发展特点、情感活动的发展特点甚至是性心理的发展特点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要体现入时性。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目标上,体现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坚持全面发展观的理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终极目标,既具有理想性,又要在实现的过程中,注重阶段性和层次性,体现现实性和具体性。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内容设置上,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特点。内容的设置,要吻合教育对象的具体实际,既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和实践工作,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具体制定不同的方案,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过程和思想觉悟水平渐次安排,逐渐加深、逐渐丰富。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教育手段上,要体现灌输性和渗透性相结合的特点。我国历来实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倾向于通过严密的安排和组织内容进行的正面的显性的教育,辅助以传统的灌输模式来进行,以达到规范教育对象的道德行为的目的。但在分析灌输模式的不足后,有学者提出要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达到对教育对象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既要“灌”,又要“诱”,以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第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理念上,要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特点。无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如何,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双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分别发挥自身的“主导”和“主体”作用,只有教育对象共同发挥主导性和主体性,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和满足每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所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挖掘4方面特点的入识性,有利于在新时代新背景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符合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标识性,是指某物具有用以标示,便于识别的让人认识的特征[2]23。而标识性在用于标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门学科的具体特点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显著特点。分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首要前提就是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中国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功能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作为一门旨在认识和改造人的思想的学科,从其自身运行过程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既可以指导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客体,又指导人们有效改造方法论的客体[3]。而具体到方法论本身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研究保证了方向性和实用性,又提供了本学科发展必需的动力、依据和工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不断革新和发展,其研究对象也随之不断变化和发展。
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要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创新自身的特色,凸显其标识性,就要努力驾驭这种局面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经验的创新,还要使整个学科的构建、发展和完善体现“人本”和“化人”特色,尤其是立足于“学生”,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合力,发挥方法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进而凸显方法论自身的特色。第一,注重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门学科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作为一门发展于各门学科基础之上的边缘学科,尤其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充实自身,使其具有科学性。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又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门学科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第二,注重互动性与层次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要注重实效、取得成效,就要创新性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对象的个体需要、自身素质和情感意志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不稳定性导致其主体的层次性不同,但不管其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体客体化还是客体主体化,都要强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导和主体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是要共同起着双向互动关系的,并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唤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自觉,达到应有的价值理性,甚至是实现全面的价值自由,才能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注重应用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门学科的范畴内,应用性的具体体现就表现在方法论的目的以及任务要求的反映上,就是要达到受教育者“内化”的目的,也就是说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但这种目的和任务要求是要通过具体的、可行的方法来实施,并要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而规范性的具体体现就在于方法论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层次性和规范性。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门学科原本特有的理论、原则和规律,而这些理论、原则和规律的形成既有其特定过程,还要遵循特点的机制和关系,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规范性。第四,注重渗透性与交叉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既然要达到受教育者“内化”的目的,要实现人的思想觉悟提高的目的,就是认识人的思想萌芽、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趋向和规律,而人的思想的变化规律往往是与方法论这门学科的变化发展规律相交叉的。人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要受主、客观条件和刺激的复合影响,从而通过人的行为、举止、言论、职业等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和处理人的不同状态背后形成的复杂多变的原因,从而达到实现人的思想觉悟提高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就是源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主、客观条件和刺激的这种复合的交叉影响。第五,注重灵活性与人本性的特点。“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主体性回归,是强调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目的的,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由意志,依赖于灵活性的方式方法,不循常规地巧妙地解决面对的问题,发挥特有的灵活的能力,将这种自由意志和自由本性传递给每一个个体,通过对个体的教育和提升,实现个体之间的类化,使彼此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习总书记曾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4]而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门学科中,要实现“以文化人”,首先要认识到“以文化人”的根本是育人,要分析“以文化人”的主体特征,以利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去感染并影响教育对象,并达到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教育对象的目的,最终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第一,教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要发挥教化作用,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就要充分利用课堂和活动这两个重要环节。教育者要识别、运用和规范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入识性特点,引导和强化在方法论的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设置、教育方法手段设置以及在具体的教育理念的设置上,体现出教育者的理念和观念,并促进受教育者认同自己的理念和观点,以使之“外化”。要利用“理论说教”“单向灌输”“显性教育”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达有内涵观点和理论知识。更利用好课外活动、课后学习等补充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虚心学习、实事求是的品格,明辨事非、鉴别美丑的敏锐和弃恶扬善、孜孜不倦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同化认知蕴含其中的主流价值观念,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使之“外化”成为自身的行为方式,通过这种“内化”和“外化”,以实现教育者的“教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以文化人”。第二,感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要发挥感化作用,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就要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环境所导致的种种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观念的复杂因素,伴随这些因素会产生的种种不定性和心理问题。要改变和扭转这些,除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入识性特点,在目标设置、内容设置、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上进行设置外,还得配以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适度合理的心理调适,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物质和健康心理等。在这个转化和“外化”的过程中,还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标识性特点,分析方法论的应用性和规范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灵活性和人本性、渗透性和交叉性以及层次性和互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美的陶冶、情感陶冶和氛围陶冶[5]。要激发受教育者对美的追求,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打造受教育者美的行为。要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赏心悦目的环境、优美动听的音乐等洗涤,陶冶受教育者的心灵和情操。要创设积极向上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培养受教育者对共同情境和氛围的认可和认同,以达到氛围陶冶的目的。第三,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要发挥化解作用,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就要识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标识性特点,识别标识性特点中的应用性和规范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灵活性和人本性、渗透性和交叉性以及层次性和互动性,促进物质条件、精神力量以及环境优化等对受教育者的“化解”作用[6]。要利用学校的校风、校貌、校纪,发挥其纪律性和规范性对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引导、约束和调整作用,以达到文化控制和价值熏陶来“化解”受教育者约束力和规范力的作用。要树立教师模范,无论是学识、言谈还是衣着等,都要给受教育者提供现实的“范本”,无论是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是直接的影响作用,都能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举止产生规范和约束作用。要营造环境与受教育者的精神、学习和生活需求相吻合的积极氛围,在受教育者心中产生持久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灵感染和自我约束力量,促使受教育者对不良、不道德和不文明的思想和行为的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抑制、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化解“作用。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和不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出现了新的不同的特点,既表现在其特点的“入识性”上,还表现在其“标识性”上。要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准确把握其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教化”“感化”和“化解”作用,既坚持教育者的正面价值引导,又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多样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和文化观,达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作用,实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