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看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2019-02-15 17:08江保锋林逸鹏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课程

江保锋,林逸鹏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2.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南京 210034)

1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作用

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目的是通过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弘扬欣赏美和尊重美的精神风貌,提高大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领他们确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情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美育教育已经成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1.1 释放潜能

美学教育是以培养审美的情操、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门科学,肩负培养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的双重功能。美育在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人的想象力、直觉与灵感等素质[1]。想象力可以在过去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意象的能力。直觉能够使人在繁杂多变的现象面前迅速捕捉“敏感”问题,没有想象就无法开展创造活动。在美育培养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科技进步,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弱化了大学生的想象力。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们的感知被变幻无穷的视觉图像所代替。而图像的这种表层阅读现象,使人的想象思维变得十分匮乏。提升高校学生想象力,直接的方式是在面对美感时想象力能被自由唤醒,美育可以让其充分地感悟到创造的艰辛与喜悦,将自己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大的释放。

1.2 启迪心智

心智是心灵和智慧的贯通,是在实现某种动因的前提下通过智力与潜能而进行的心理活动。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心智有着很大差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也会潜意识地影响着不同的思想资讯,进而在身体反应方面产生影响,产生出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心智掌控情绪和心境格局,直接关联着健康、事业、婚姻等要素。美育对于启迪心智有独特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科学与美育的相互启迪和碰撞中,在目标与追求的延承关系上有着共通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原因,甚至许多科学家认为科学与艺术具有互补性和统一性。

1.3 净化情感

在感性与知性基础上的情感,是美育的又一重要领域。情感无时无刻不随人的精神而产生,是人与人沟通的本质力量。美育使人的情感得以培育,把时代认同的理想融入正确价值观下的生活方式之中,达到心灵净化的效果。情感净化教育能借助美育教育中的情感力量,达到提升人格魅力的目的。

对美育影响下的学生而言,有两点最为关键:一是有真实而丰富的人文情怀;二是为自己的情感世界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二者分别对应了艺术中的真和美,其中的情感表达既启迪着灵魂使其升华,又让美育者拥有精神探索后的情感生活和幸福人生。有了情感净化的美育者,在观赏景物时可以感受花草树木和自然的倾诉,人与物的情感相遇会让所见花朵更加鲜艳,草木更绿,溪流更清,自然更美好[2]。高校美育在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从功用世界的视角,审视着条理性的优雅与和谐。通过美育,人的拥堵情绪得以宣泄,心态得以矫正,人格变得纯真,从中学会热爱生活、欣赏周边一切事物,更能耕耘那片绿色的心田。

2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和美育课程建设更加突出了育人导向问题,使美育教学设施和基础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仍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高校美育工作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美育教学面临的新形势,用深化改革的方法加以解决。

2.1 认识不够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美育教育机制进一步完善,美育资源配置基本配套,但美育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与学校之间有较大差异。双一流大学与普通高校、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所在高校、综合类高校与专业性高校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差距较大。二是高等学校美育的教学体系与基础教育阶段缺乏有效衔接,相互之间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利用。高校美育与基础阶段美育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方面缺少连贯性,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我国各地区域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美育资源不均衡,有一些差异还很大。三是同一院校的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呈明显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美育学重视程度不够,对美育的宣传和引导做得不到位,同时也与高校师资力量配备情况有关。四是高校开展美育课程的形式单一,途径较窄,授课方式不新颖。多数高校把美育归于选修课中,以传统的讲授方式授课。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课程较为随意、课程内容固定不变,以简单的重复教学为主。还有些教师对教授美育课没有激情和热情,造成学生对美育课兴趣不大,高校开设美育课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2.2 定位不准

美育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哲学方法上的理论研究,包括美学、哲学、宗教神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主要研究美感的产生、美的形态、审美方式、美的本质以及逻辑思辨能力。另一种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专业技能学习,包括美术、音乐、舞蹈、艺术欣赏等能力的提升。美育与人的知、情、意等活动密切相关,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格修养,使其在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方面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有效配合。高校美育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部分认识美的技能上,应该培养学生以美的观点去思考社会的样貌,实现精神层面的超越。

2.3 教学内容深度不够

很多高校的美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脱节,未能将美育课程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去。专业课教师缺乏美育观念,认为美育不如专业课重要,即使是课堂中穿插几句美育语言,也都是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具体的技巧相结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也有疲乏感,给学生一种美育课程并不美的印象。挑选了美育课程的部分同学,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拿学分,虽然人在课堂之中,心中想的却是如何应付老师的考勤。教师和学校对美育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是简单地将美育和艺术教育画等号,既缺乏理论深度,又没有融入学校实践教育的全过程。

3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路径

3.1 以科学课程设计为指导

注重设计,体现同心。高校美育课程要以共识性的美育价值为重点,以体现美的形象、思维和观点为要义,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重在提高学生发现美、珍惜美和尊重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让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项美育方面的特长和爱好,使人格修养更加完善。注重在美育课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为引领,在不断提升人文修养的同时,提高中华文化的创新意识,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构建平台,注重实践。 在高校美育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有助于学生在对美的把握和运用中逐渐融入个人因素,这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主动对接各种美育资源,构建实践平台。除了利用好本校现有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外部社会资源,依托高校所在城市办学的优势,学校内部设置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开拓美育的教学实验基地。在课程设置上兼顾实践性与互动性,分类制定美育实践教学方案,使学生在体验、操作和赏析中提高对美的认识能力。

融入环境,体现导向。 美育以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和心灵美的灵魂洗礼为最高境界。高校的人文氛围、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身边不断出现的故事,是开展美育工作的基础。高校将美育工作和思政政治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的数字媒体和宣传条件,营造富有时代感的校园文化,以境育人,以美感人[4]。引导学生将自然、生活和心灵的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探索一条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学术氛围中。

3.2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延伸载体

准确设置传统美育课程目标。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文化蕴含着对美的发现、鉴别、理解和创造的全过程,以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为切入点设置高校美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十分必要。首先,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和地方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美育水平,紧扣学生的核心素养,本着尊重传统优秀文化的多样性原则,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审美价值取向的课程。其次,要合理开发本地文化课程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如吴越文化、徽州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等,都有着区域文化价值下的审美观念。挖掘区域优秀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美育课程设置的亲和力。

多角度引入传统美育内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的美育价值在课堂主渠道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美育资源,运用视、听、感、触等技术手段,配合思考和讨论环节,开展多手段、多视角、全方位的美育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历史课中讲到代表性人物时,要贯穿人物的核心思想,将传统文化中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引入其中。

融入体验式主题美育实践。美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短期内并没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往往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中体现其价值。所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教育不应过分强调数量,而应该在内容和方法上多加思考。主体性的美育实践活动就是一种较为恰当的体验式美育方式。例如,以传统经典文艺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营造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美育氛围,为传统文化审美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窗户。民间剪纸、书法篆刻、布艺蜡染、戏曲传唱、根雕盆景等主题活动的设置,都可以使校园以及课堂营造出一种格调高雅、富有美感的经典文化气息,无形中对学生的审美是一种熏陶。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融入式的体验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在贴近生活中体现审美的情趣。

利用信息化进行美育探索。充分运用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方式,以互联网方式开展传统美育文化的授课。这种新时代的传播技术给师生带来了新的学习形态,同时也为美育教育带来了变革。运用网络传播手段,融入传统经典文化的教学手段,既可以打破授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又能更多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除了开发网络学习平台以外,还可以利用朋友圈和公众号等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教学手段,开辟新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统文化”的传播新阵地,创造由单向传播向立体传播的全融通式美育教学渠道,扩展美育传播的点与面。高校新媒体美育资源一旦在大多数学生中传播,就会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引领新时代美育向更美好、更现实的方向发展。

3.3 以多种教学模式为有效途径

互动式讨论。首先,高校美育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作用,找到学生当前重点关注的兴趣点。教师要适时追踪时事热点,将其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从学生的专业性质出发,寻找与其专业的关联点。让学生主动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快速而准确地调动学生思考、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教师针对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分析点评,指导学生进入正确的美育思维模式,进而进行美的探索,丰富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艺术素养。

比较式传授。教师在美育教学中,要运用比较式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变得易学、易懂,将审美过程变得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美的赏析。大数据时代使比较式传授方式变得更加便捷,数字媒体和视觉图式的利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审美发展进程中的语境内涵。通过条理化的纵向方式和差异化的横向方式比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审美,使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5]。

多元化师资。作为美育的传播者,教师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提高,在这一点上,对美育教育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美育教学团队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理念,运用多元化的艺术素养和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大资源运用。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要广泛运用校内外各类优势资源,如校园展厅,各类美术馆、博物馆与文化馆等场所。教学环境的不同,改变着美育的思考空间。大资源教学环境能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地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融入教学中,尽快完成美育学习的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校内外实践等多种形式的阵地,逐渐形成设施配套的高校大资源条件下的美育人才培养基地[6]。

4 结语

高校美育教育担负着实现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美育工作十分关心,高度关注。高校美育工作已经取得很多的成绩,但发展空间还很大。美育所起到的释放潜能、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作用,是大学生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素养。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以传播、延伸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对高校美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高校美育教学基地,有利于提升高校美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课程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打破平衡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