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索

2019-02-15 17:08李虎成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育人工作学生

李虎成

(上海商学院 学校办公室, 上海 201400)

1 创新网络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

1.1 育人工作在新时代中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具有高等学历教育的人口数量在国家总人口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高校这块阵地,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当前在校大学生普遍是1998年以后出生的,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也可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不仅在思维方式、认知情感、行为习惯和信息获取方法等方面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同时也是互联网生活的参与者以及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反馈者和推动者。利用多种互联网工具和新媒体平台开展育人工作,有利于增强亲和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中的需求和期待,推动育人工作将传统方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1.2 加强育人体系中话语创新方式

原有的育人模式,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延续传统的说教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这使育人工作面临着能力和方式方法上的考验。不断加强育人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做好新时代的育人工作,不能无的放矢,不能关起门来,必须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了解学生,用学生们熟悉的话语方式开展工作。网络育人有它特有的优势,特别是其话语方式更容易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并达到传统育人方式所不容易达到的效果。例如,近年来以二次元风格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光辉奋斗历程的爱国主义系列动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风靡于网络中。正如有评论所指出的那样,该作品“与以往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庄严肃穆的宏大叙事风格不同,《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最大吸引力是采用了网生代喜爱的‘萌化’画风……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动画效果有多好,而是用温暖的笔触讲述了那些默默为祖国付出甚至牺牲的个体的故事,调动起青年人内心深处那份对父辈与历史的认同感。”

1.3 拓宽育人覆盖面,培养一流人才的着力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4.8%,几乎占我国网民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上网已经成为每一名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发挥出的“润物细无声”的隐性作用,谁占领了网络阵地、引领了网络,就引领了青年这个群体。要进一步拓宽育人覆盖面,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网络育人的构建是“三全”育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是相关课程的开设不再被空间甚至地域所局限。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今年年初,教育部首次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种慕课平台的建设显著扩大了优质教师资源育人的覆盖面,实现了不同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为网络育人提供了载体。二是网络育人不仅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限制,在进行个性化时间学习时,实现了碎片化时间的合理利用。以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上网终端,均可以作为育人终端开展学习育。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等为载体的育人内容都可以发挥微信“朋友圈”式的影响力,使育人方式不再局限于规定的时间内。

2 网络育人发挥作用的现实困境

2.1 高效能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不足

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升级,推动互联网产业不断变革。各种商业化网络平台的上线,使信息的获取、分发都在量级上不断超越。从博客的上线到微博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从微信的使用到网络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为每个人的信息创造、信息发布和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成就了网络时代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网红”。

商业平台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界面友好、发声成本低等优势。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平台等网络传播平台上开设了账号,有的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也拥有自己的发声平台,形成了“矩阵式”网络育人平台模式。但从育人平台的作用和影响力上看,并不是只要一开通认证账号,平台影响力就会自然产生并不断扩大,就在育人上发挥了作用。在现实中,不少高校对认证账号缺乏管理,存在长期不更新的“僵尸”网站、“睡眠”账号,存在推送内容随意、互动模块不能及时回复的情况。这些现象无法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使学生望网兴叹,很难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还有个别院校对发布的信息不认真审核,使推送的内容成为负面“热点”,引发网友围观,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2.2 说教式育人在网络中简单套用

网络育人是一种能够发挥较大育人功能的形式。要占领网络阵地,最关键的还是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网络中,开展网络育人,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有益的网络内容里摄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最终被学生所接纳和吸收。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在开展网络育人中,不少平台仅是局限于发发文章,推几张图片、视频,不少素材的推送都是把现实中说教式的育人方式延续在网上,把传达上级精神搞成“原汁原味”的“上下一般粗”,没有对文字素材加工、转化语态,实现“网言网语”。网络有其信息传递便捷性和快速性的优势,但也有可被选择性接收的特征,平台上海量的信息如何发挥育人的作用,学生们会用鼠标进行“投票”。现实中已经被人所诟病的说教式、填鸭式教育在网络中也无法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反而会失去网络平台隐性教育的最大的优势,最终的结果还是教育开展了,但点击量却十分低,能影响到的受众少之又少。

2.3 网络育人队伍尚需进一步强化

网络育人工作既是做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人做的工作。要把工作开展好,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网络育人工作的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要全身心投入到育人工作中,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网络育人工作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学校层面,做好网络育人,要加强工作的统筹,需要专门机构综合协调校内各单位、二级学院的育人工作。到目前为止,成立这类机构的高校非常少,有的学校成立党委网络工作部,多数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不承担网络育人的主体责任,网络育人的相关工作主要在学生工作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就网络育人工作者本身而言,缺乏专业的培训,专业知识面狭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个别学校所开设的账号和平台的管理者,不够了解网络知识,缺少政治素养,甚至把平台直接交给学生去管理,没有严格的把关审核。

3 网络育人体系的建设和思路

做好自媒体时代的育人工作,要发挥好网络的育人功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提升育人的工作水平,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已成为学界共识。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构建网络育人体系,要建设好网络育人阵地,发挥好各种平台的作用,不断拓宽有效育人的工作面。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功能,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专业化、知识化、正规化高水平的网络育人队伍,围绕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2]。

3.1 构建起学校、院系和学生三级网络育人平台

网络育人平台是高校育人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延伸和发展。任何高校都不能仅用一个平台解决所有网络育人的问题,这既不符合育人规律,也不符合网络育人的现实需求。要以育人效果为标准,着力打造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学校、院系和学生的三级网络育人平台,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建好学校平台,发挥好学校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网络育人主战场的作用。从学校层面切入,在网络育人平台的组织架构上实现集团化运行。按照现实中学校职能部门的架构设立各职能部门的分平台,把“十育人”全面开设在网上,变“独唱”为各个职能部门的“大合唱”,形成育人合力。既能发挥育人作用,在线解答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困惑,又能开展各项咨询业务,及时解决学生在学校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建设好院系平台,根据各院系实际情况开展好网络育人工作。现在高校普遍实行二级管理,在网络育人上,既要解决好学校层面的共性问题,各二级院系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学生个性需求这个基本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不同,对成长的疑惑点也不相同。二级院系要发挥好亲近本专业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建设好自身网络育人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解决本专业学生成长中的困惑。要做到网络平台与现实相衔接,在网络中若发现一些“倾向性”问题,要及时进行线下的干预疏导。

学校和二级院系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建设好自身的网络教育平台。要选拔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综合能力强,同时愿意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的青年学生,建设校内网络学生组织和育人平台,发挥青年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这些学生组织和平台,既可以在学生中进行舆论引导和开展隐性教育,也可以作为学校、二级院系获取诉求的信息源,为学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3.2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育人方法

网络育人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育人”,不能机械地把传统育人模式照搬到网络之中。网络育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特别是要牢牢掌握育人常规方法和互联网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好各种自媒体平台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覆盖面。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转换育人的话语模式,用好“网言网语”展开教育引导,实现育人工作的整体推进。

用好各种自媒体平台。自媒体时代各种网络产品层出不穷,新的理念会很快变成各种网络产品并迅速加以推广。在新的网络自媒体产品推出后,首先接触到的往往是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网络社会环境,动态掌握互联网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了解掌握新的自媒体平台。在当前,新的互联网产品和自媒体平台往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空白点,在巩固原有平台的同时,要善于在多种自媒体平台下开展工作,形成多点结合、紧密联系的网络育人工作阵地,不断扩大网络育人的有效覆盖面。

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不仅对原有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深刻改变了互联网的发展格局,许多原有的互联网产品逐渐被淘汰。开展网络育人,我们不能仅仅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更要积极掌握最新的技术。不断尝试用新的技术手段建设新的网络育人平台和开展多元育人探索,成为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家,为做好网络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使用“网言网语”育人。与传统育人方式相比,网络育人不仅是在新的平台上开展的育人工作,更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的新的育人模式。网络育人是依据网络平台进行的创新,也是育人方式的创新,在实际操作中网络育人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育人的最终效果。高校的网络育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具备现实育人能力和网络工作能力。开展网络育人要实现育人话语方式的整体转变,避免简单粗暴的说教,坚持以柔性的网络语言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工作方式,不断扩大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和育人效果。

3.3 建设网络育人队伍

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网络育人的基础性工作。基于网络育人的实际工作要求,专业化是教师队伍建设极其重要的环节。要通过专业化的培训,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网络育人队伍,通过一定的考试和考核,满足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3]。

强化育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网络开展育人工作,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育人方式,需要育人队伍专业化[4]。做好网络育人队伍的选拔聘用工作,是网络育人队伍专业化的基础,要重点从有网络信息技术、新闻传播及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中选拔,同时也要把其他专业热爱网络育人工作的教师吸纳进来。在能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新时代育人工作的专家中选聘教师,对师资队伍开展专项培训。要不断强化队伍的内部交流和互动,实现信息互通,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形成专业性强、稳定的工作队伍[5]。

推进育人队伍制度化的建设。建设好网络育人人才培养队伍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在推进工作的同时,也要结合学校网络育人队伍建设情况,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可参照学生辅导员管理模式,把网络育人教师纳入学生管理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对网络育人队伍进行制度化管理和考核。还要为从事网络育人工作的教师建立激励机制,为从事网络育人教师搭建更好的平台,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网络育人工作当中。

猜你喜欢
育人工作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赶不走的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学生写话
选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