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颖,余荣琦
(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8000)
旅游翻译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专门为旅游提供翻译服务的职业。随着中国对外旅游业务的不断拓展,国内大部分旅游景区都提供了相关的英文翻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翻译质量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伴随着涉外旅游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翻译。这些研究中既有翻译理论的探讨,也有翻译技巧的分析。它们为提高旅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诸多参考,也为旅游翻译评价提供了评判标准。本文以环巢湖旅游景点标识语的英译为个案,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原则出发,对旅游景点标识语的英译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旅游翻译的规范化和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生态翻译学提出了“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1]2。“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7。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需协调原作者、读者、委托者之间的关系,动态性地做出最佳适应与选择,从而使译文更好地被读者接受”[3]。在此理论指导下,“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8。在该翻译原则与方法的指导下,本文试图对环巢湖景点标识语英译问题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解决方案,以提高英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成功实现“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4]。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CNKI的检索发现,旅游翻译相关期刊论文共计1850篇,硕博士论文758篇(截至2018年3月20日)。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早期研究主要从经验出发,讨论旅游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建议。如蒲元明《谈谈旅游资料英译的几个问题》[5],姚宝荣、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6]等。主要涉及专有名词翻译方法。二是运用翻译理论对旅游翻译进行分析。功能对等、目的论、关联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等均被运用到旅游翻译的研究中。主要涉及到旅游文本分析、文化对比、语言对比、思维差异对比等多个方面,为旅游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三是翻译模式建构的讨论和科学化研究。如熊兵利用语料库分析了旅游文本英译文的词汇特征及特定旅游词汇的汉语翻译问题[7]。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原则出发,对环巢湖旅游景点英译进行调查分析,不仅可以促进环巢湖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其他旅游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随着合肥市环巢湖十八景的开发,环巢湖风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更好地向海外游客宣传环巢湖旅游资源,是促进本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而景点标识语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对外宣传的效果。笔者通过对环巢湖景点实地调研,审视标识语(包括景点名称及景点介绍)英译,发现存在语言、跨文化沟通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2。由于“事后追惩”机制的欠缺,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责任意识的欠缺,英文译写规范的欠缺,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未能实现“思维的转换与重写”,环巢湖景点标识语英译在语言形式转换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译者责任意识欠缺造成的翻译错误。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绿道上的“站点”译为“posthouse”,而根据Merriam-Webster的释义,posthouse的含义是:
(1)a house or inn for exchanging post-horses and accommodating postriders;
(2)archaic: post office。[8]
译者采用了该词古时表示邮差站点的含义,显然不符合绿道站点的生态环境,应译为“stop”,表示摆渡车“站点”含义。
另如月亮湾湿地“鱼跃鸢飞”的译文为“Angling And Kite Flying Site”,译者将鱼跃译为“angling”,意指“钓鱼的地方”,而“鸢飞鱼跃”的含义为“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形容万物各得其所”[9]。说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出现了错误,译文未能表达原文的含义与境界。
此类误译是因为没有“事后追惩”机制,译者责任意识不强,未认真对待翻译工作造成的。
第二,译者未进行“思维转换”造成的译文不流畅。
景点“鹊桥相会”(Magpie Bridge Meeting)的介绍中有一句:
一座红桥跨焦姥河而建,杜甫有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A bridge is built above the Milky Way. The poem of Du Fu: “cowherd out of river west, weaver out of east. Look at each other forever, who see their reunion Chinese Valentine’s Day?”
分析该译文可以发现诸多问题:首先是语法错误,如“look at each other forever”没有主语;其次是表达方式未脱离汉语思维,如“cowherd out of river west”只翻译了语言表面形式,内在的中文思维不变,英语读者虽识其词,难晓其意;最后是语篇缺乏有效衔接,译者未能“对源语思维进行洗牌,按照译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句子结构及语篇结构对源语进行重组”[10],译文未做到通顺流畅、清晰易懂。
第三,译写规范欠缺造成的名称翻译不统一。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的“茗舍听风”在不同指示牌上有两种译文:“Teahouse in the Gentle Breeze”和“Hear the Wind Sing in Tea House”。“草浪闻莺”也分别译为“Orioles singing in the Grass”和“Grass-wave Hear Warbler”。尚且不论这两种译文是否符合目标游客的文化审美,指示牌上景点名称不统一会让游客认为是不同景点,造成混乱的局面。如果在翻译过程使用CAT软件保证名称术语的统一性,这种情况即可避免。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1]2。尤金·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1]。译者在进行景点翻译时,不仅要表达中国文化,更要考虑中西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审美。环巢湖景点标识语英译在文化维适应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景点名称译文过长。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有两处景点译为“Teahouse in the Gentle Breeze”(茗舍听风)和“Orioles singing in the Grass”(草浪闻莺),虽然语言上没有任何问题,易于理解,但是参考西方国家景点英文名称,如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里的“Grizzly Peak”、“Frank Island”,只标注名称,没有多余信息。因此,尽管该景点的中文名称极具诗情画意,但若全盘译出则显得冗余,不符合西方的文化审美,只需译出teahouse、orioles即可。
第二,景点介绍译文冗长。
“景点介绍”译文的读者的审美期待是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通达。而现有译文对原文中的抒情内容进行简单生硬甚至错误的直译,过于冗长,丧失了原文美感,应予以适当删减。如“鹊桥相会”(Magpie Bridge Meeting)的介绍结语:
焦姥银河,两情相望,七夕鹊桥,佳期如约。多少有情人,牵手驻足,瞬间定格,引出人间无数。
Jiao Lao Milky Way, two love each other, double seventh magpie bridge, ritual appointment happy occasion. How many lovers, hand in hand, instantaneous fixation, lead to the world’s love.
除了语言维的句子结构错误,语篇缺乏衔接、重复单调,导致译文不通顺、不易理解外,译者还应考虑这句话是否有必要全部译出。在目的语文化中,景点介绍多包含具体信息,不存过多的抒情语言。如在黄石公园主页Nature & Science部分的介绍中,表达情感的话语只有一句:“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s wondrous as it is complex.”[12]理解了“鹊桥相会”“景点介绍”结语的含义是“情侣在鹊桥约会拍照”,因此可简单译为:“This bridge, a symbol of love, provides a good place for lovers to take pictures.”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3。环巢湖景点英译,不仅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旅游信息,也是向游客介绍、宣传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现有译文对关于本地文化的内容只进行简单翻译,未添加便于读者理解的必要解释。
第一,地名人名缺乏必要的解释。
环巢湖景点现有译文对地名旧称和传说中的人名常直接音译,如“巢州”译为“Chaozhou”,“庐州”译为“Luzhou”,“有巢”译为“Youchao”,读者无法了解该名称与当地的关系及其文化背景,未起到介绍宣传本土文化的交际目的。如果添加解释,“巢州”译为“Chaozhou (an ancient name of Chaohu)”,“庐州”译为“Luzhou (an ancient name of Hefei)”,“有巢”译为“Youchao (a legendary king who invented nest dwelling)”,就能让读者了解名称的内在含义,更好地实现译文在交际维上的适应性选择。
第二,本地文化介绍缺乏释义。
景点“焦姥春色”(Jiaomu Spring Scenery)的介绍:
焦姥是民间传说“陷巢州长庐州”中的神话人物,公园里的焦姥河便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焦姥舍身救人的高德而取名。
Jiaolao is the mythical figure of folklore“Fall Chaozhou Build Luzhou”, the Jiaolao River in the park is the local people in memory of Jiaolao sacrifice her life to save others.
除了语言维上的常识性错误(“焦姥”的读音应为“Jiaomu”),表达欠流畅外,生硬的直译也会让读者不知道故事的原委,不了解人物背景。笔者试译为:
Jiaomu is a legendary figure from the story of“Chaozhou fell and Luzhou rose”(meaning Chaohu area fell underground and Hefei area rose, in which process Chaohu Lake was formed). She saved people’s life by telling them where to stay when the Chaohu area fell(the place is now called Mountain Mu). The Jiaomu river is in memory of her heroic deed.
运用解释、增补等翻译方法,对含有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典故(陷巢州长庐州)作出解释,适当添加人名(焦姥)、地名(姥山)和历史事件(焦姥救人)的背景知识,能“有效地引发外国游客的旅游兴趣,消解中西文化的隔膜,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13]。
环巢湖景点标识语英译尚未实现多维度适应性选择,其根本原因是对译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事后追惩”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拟从委托者、译者、读者三方面初步探讨解决方案。
首先,在委托者方面,应重视翻译工作,选择高水平译者(包括翻译公司和独立译员),强调“译者责任”并建立“事后追惩”机制,对于“不适者”、“劣者”进行撤稿、批评等不同形式的淘汰,遵循“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2]8。如可在景点显示译者名称,这不仅是对其工作的认可和宣传,也会让译者为了维护口碑、生存于“翻译生态”,更加重视译文质量。同时,委托者应对译者的付出给予相称的回报。
其次,在译者方面,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景点译写规范,遵循多维度适应选择原则:语言维上应表达正确、流畅;文化维上应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审美,景点名称应简洁,抒情内容应减少;交际维上不仅要提供旅游信息,同时要介绍宣传本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本土文化的来源和历史。
最后,发挥读者的监督作用。国际游客和懂英语的中国人都可参与质量监督。在景点注明监督电话、邮箱或者网站等,鼓励游客提出意见或建议,相关部门也积极响应,及时更正,能有效提高景点标识语的英译质量。
随着合肥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来环巢湖风景区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景点标识语的英译起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景点英译“本质上是一种依托语言,实现旅游语言文化信息的转化、阐释与传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14]。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化“责任”意识,委托者应重视翻译工作,建立“事后追惩”机制,同时,游客参与译文质量监督,将有效提高环巢湖景点标识语的英译质量,提升景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