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 ,李海平
(1.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 长春 130022;2.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长春 130012;3.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 长春 130117)
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是聋人交际和思维的主要工具,在聋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有聋人2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7%,新生聋儿以每年两三万的速度增长[1]。这个群体在就医、就业、学习、购物等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与健听人无法沟通的情况,所以,我国对手语翻译有很大的需求量。2004年,中州大学在国内高校首先开办了手语翻译专业[2],随后一些院校陆续在高职、本科教学阶段开设了手语翻译课程或手语翻译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手语翻译人才的需求。2007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宣布手语翻译成为一门新职业,手语翻译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我国聋人的经济水平及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现在聋人出国旅游、学习及对外商务活动等日渐增多。但由于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之间、手语与外语之间的交流障碍,给聋人的国际交流活动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只会汉语与中国手语互译的手语翻译已经不能满足聋人的实际需求,这对我国手语翻译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手语翻译专业或与中国手语相关的课程,培养出了能够为我国的健听人与聋人之间交流提供手语翻译的专业人员。但由于缺乏外语翻译能力,这些手语翻译不能为中国聋人与外国健听人、外国聋人之间的交流提供翻译。基于我国目前手语翻译人员专业水平不能满足聋人实际需求的问题,急需培养一支既懂外语翻译又懂手语翻译的翻译队伍,在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开设手语翻译课程是一种首选的、有效的途径。2017年,吉林省某高校在外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于开设了手语翻译课程,开启了翻译硕士专业手语翻译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在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分析讨论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
聋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手语作为聋人的交际语言,社会认知度越来越高。吉林省某高校翻译硕士专业选修手语翻译课程的学生,绝大多数有过与聋人接触的经历或由于媒体宣传等对聋人群体及手语有所了解。有的学生在小学、中学、高中阶段曾经与聋人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推行了“融合教育”,很多聋人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与健听学生一起学习。融合教育不仅有利于聋人融合社会,也培养了健听学生对聋人群体的一种情感及对手语学习的兴趣。多数学生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途径了解聋人及手语的,像优秀聋人的专访、聋人“千手观音”的舞蹈表演、电视新闻中的手语翻译、手语歌曲的表演等。正是由于对聋人及手语或多或少的了解及或深或浅的感知,学生们更愿意走近这个群体,并愿意学习他们的语言,所以在手语翻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热情普遍较高,并希望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的同学希望通过掌握手语翻译技能后能够走近聋人,将来从专业角度为聋人提供手语翻译服务;有的同学认为多学了项手语翻译的技能,能够在将来工作中提高竞争力;也有的同学希望在了解中国手语的基础上,把外国的相关手语资料翻译后介绍到国内来,为我国手语研究提供资料。这些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手语学习的效果。
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训练,已经系统地掌握了语言学、符号学、翻译学等相关理论,这些知识对手语翻译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都能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促进手语学习。手语是一种视觉符号,具有语言性特征,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借助音系学的知识认识手语的音系系统,理解手语的最小对比单元——手形、运动、位置、方向和非手动特征。借助形态学的知识理解手语中最小语义单位以及这些语义单位是如何构成新单词或手势的。借助句法学的知识理解手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代词等词汇类别和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陈述句等基本句子类型。借助语义学的知识了解手势的意义、句子的意义。借助社会语言学的知识了解手语的语言变体现象、手语的话语结构、双语和语言接触等[3]。借助翻译学的知识理解手语翻译的概念、分类、手语翻译员守则等。例如,对手语的符号性的理解,涉及了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心理实体,语言符号最重要的性质是任意性等一系列理论。像“树”的手语,其所指和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这个手语一旦形成并被聋人群体所接受和使用,就对全体成员有了强制性,不能随意改变。“树”的手语为双手拇指、食指搭成大圆形,同时向上移动。这个手语中把“圆柱形的树干”及“向上生长的态势”作为基本特征被保留下来,而树有多高、树叶是什么形状的、树干究竟有多粗等不必要的信息则被过滤掉。
吉林省某高校在翻译硕士专业开设的手语翻译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考查课占32学时、2学分。虽然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学习手语翻译课程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手语的学习依然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一样从手语的基础知识学起,学习内容包括手语、手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中国手语》书中的基本词汇、句子及篇章翻译等内容。相关的内容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总共需要进行3个学期96 学时的教学:2个学期64学时的中国手语课程,1个学期32学时的手语沟通与翻译技巧课程。根据吉林省某高校开设的手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安排上涵盖了手语的基本理论、词汇、句子、篇章等问题,虽然手语中的主要问题都有所涉猎,但不能做更深刻的挖掘。教学内容安排如下:中国手语概论(2学时),汉语手指字母方案(2学时),手语语音学、构词学知识(2学时),聋人文化(2学时),手语词汇与句子(16学时),手语篇章翻译(8学时)。
通过实践发现,按照以上的教学计划,绝大多数的教学内容能够完成,但个别内容在课堂上勉强完成或者无法全部完成,需要其他方式弥补。例如,汉语手指字母方案的内容利用2学时完成,教师要讲解汉语手语字母的来历、作用等基本信息,要讲解30个汉语手指字母每个指势的分解动作,要进行用汉语手指字母打出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汉语专有名词等的练习。学生用2课时仅仅学习、掌握汉语手指字母的基本指势都有困难,更何况还有其他的学习和训练的内容,所以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汉语拼音手指字母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对手语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解决学生在2学时内无法熟练掌握汉语手指字母的问题,一是要求学生在课下加强自学和练习,二是在后面的课堂教学复习环节中安排一定量的关于汉语手指字母的练习,三是在手语词汇的教学中涉及到利用手指字母构词的词汇,强化手指字母的打法。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手语翻译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手语词汇及手语翻译的基本技能,但在手语翻译实践中,一些学生表现出个别手语动作错误或不准确、手语词汇不熟练、手语表达不顺畅等问题。汪飞雪在《谈手语翻译应具备的技能》中提出:“手语翻译要具备反应迅速,手语顺达通畅,普通话清晰标准,能做到同步翻译的基本功,做忠实、通顺的传译者。”[4]韩梅在《高校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指出:“合格的手语翻译要精通手语,具备较强的翻译技能,掌握相关的言外知识,强调翻译技能是其核心技能。”[5]根据以上要求,学生们的手语翻译能力与“手语顺达通畅”“精通手语”的要求还有差距。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练习,基本词汇掌握不牢固。学生在上课时虽然听明白了手语词汇的动作,句子的打法等,但从头脑的理解到运用手的动作灵活地打出手语,还是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例如“我们”的手语,教师讲解“我”的手势是用一手食指指自己的前胸,用指点的方法构词;“们”的手势是一手横伸,掌心朝下在胸前顺时针平行转半圈,表示很多人,是用会意的方式构词。通过教师的讲解、动作示范,学生对这个手势理解得很好,打出的手语动作很标准。但一周后上课提问时,多数同学能打出“我”的手势,“们”的手势居然一时无人能打出来。二是缺乏实训与实践,对聋人手语的表达习惯不能灵活掌握。由于没有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学生缺乏手语训练的场合及场地,也缺乏与聋人交流的实践经验,学生在上课时只是通过教师讲解聋人打手语的情况及观看了聋人打手语的视频来了解聋人的自然手语。所以他们常常会按照汉语的语序打出规约手语,而不是按照聋人打手语的习惯打出自然手语[6]。例如“我是学生”,学生按照汉语的语序打出“我/是/学生”,而很少有学生会按照自然手语的语序打出“我/学生/是”。三是学生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非手控特征运用得不好。手语中非手控特征包括点头、摇头、皱眉、扬眉、眨眼、闭眼、口动、张嘴、耸肩、挺胸、弯腰等[7]。学生在使用手语的时候面部表情僵硬,极少有身体姿势的变化。例如用手语表达一般疑问时,眉毛要上扬,眼睛要睁大,同时头和身体可以向前稍倾斜。学生用手语表达时面部无表情,只是关注手语的词汇是否正确,语序是否正确,无暇顾及到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
目前,翻译硕士专业手语翻译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提问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为主。虽然手语翻译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有很多互动的机会,学生展示的机会也比较多,但仍然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你认为世界上的手语都相同吗?”“你认为聋和哑是什么关系?”“你对翻译的概念是怎么理解的?”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及讨论;教师讲解手语动作并做动作演示,学生模仿学习手势动作,教师进行巡视纠正;学生个别、小组手语展示活动等,这种每个学生都要打手语,都需要动起来的“热烈”“热闹”的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讲解问题,学生是被动地参与、理解和接受。由于缺乏模拟场景下的实训及与聋人面对面沟通实践的机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考核方式以面试为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1、平时2、期末考试的比例为40∶40∶20。平时成绩主要以课堂上学生的复习、练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况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上课时让学生逐一展示手语比较浪费时间,所以采用小组展示与个人展示相补充,同时兼顾课堂表现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以小组手语展示为主,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这种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课堂展示作出评价,难免会以偏概全,并且受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难免会出现误差。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关注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对学生的自学情况给予量化评估,也并不能完全考量出学生的手语翻译水平。
手语学习的效果与手语学习的内容及时间直接相关。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手语翻译专业有语言学概论、手语语言学、中国手语、中国手语翻译、聋人自然手语、中国手语援救、手语实践、同步传译、交替传译、国际手语、聋人与社会、聋人文化等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总学时在1800左右[8]。虽然翻译硕士专业开设的手语翻译选修课程不能像手语翻译专业那样开设那么多门的专业课,涵盖那么多的教学内容,但在不增加学时的基础上,通过鼓励学生自学与实践,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手语翻译能力。充分利用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强、自律能力强等特点,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弥补课堂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有限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为聋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活动,通过网络交流或现实交流的方式与聋人大学生“结对子”,提高学生的手语翻译水平。并将自学情况、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到成绩考核范围内,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激励学生自学和实践。
实训是手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开展的空间和物质载体,对学生手语翻译技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开设手语课程的高校应积极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探索实训教学的模式。建立功能完备的手语翻译实训中心,进行手语自拍自查、手语评测、手语翻译岗位模拟训练,还能进行手语采集、分析和研究,实现网络手语教学。实践教学可在长春大学建立手语教学的实训基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聋人大学生448人;也可在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手语教学的实训基地,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有聋生240人。与聋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够直观地了解聋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并快速提高学生的手语沟通和翻译能力。根据实训基地的情况,进行真实环境下的手语翻译训练,积累实战经验。通过实训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手语翻译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手语翻译能力。
目前,吉林省某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开设手语翻译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手语翻译,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手语翻译能力,采取“中国手语+外语”的模式,为国内聋人的交流特别是涉外交流提供服务。积极总结已经开设的中国手语翻译选修课的经验,对教学大纲、教案、学生意见等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积累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翻译硕士专业手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例如,继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手语翻译能力,采取“外语手语+汉语”模式,为外国聋人在我国的工作、学习和交流提供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翻译硕士专业多语种的优势,逐渐开设美国手语翻译、韩国手语翻译等各语种的手语翻译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