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禹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开展带来极大困扰。如何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也成为各大高校现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行全面探讨,以期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多样化,面临着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高等教育建设和改革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高校学生日益鲜明的个性化需求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同时也要求辅导员队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化建设,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困境
在高校的教职工队伍中,辅导员是直接与学生进行接触的群体,对学生的各项状况都有最全面的了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也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信息,也增加了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具体难度。站在高校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学生工作有效开展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促进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朝着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来要求自己[1]。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传统观念有待改进
结合我国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可知,辅导员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在担任着教师工作的同时也是一名管理干部,需要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进行有效管理。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对辅导员的具体身份一直存在误区,有的高校认为辅导员就等同于学生的后勤保障人员,只要学生工作中出现一定的问题,或者就业率和培养质量出现下降,辅导员就会首当其冲地面临着高校各级管理人员的质疑。还有的高校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并不重要,只要能够看好学生,不要让学生“出乱子”就可以。这种思想简单的将辅导员与保卫处等同起来,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是任何人都能够有效担任的,只要能够管好学生,让学生听话就可以。甚至在有的高校中,辅导员工作被人所看不起,有些人对辅导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而也导致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也没有相应的促进作用[2]。这些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肤浅认识也导致辅导员工作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更遑论队伍专业化建设。
(二)辅导员专业意识存在模糊,影响专业定位
由于在高校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同。因此,有些辅导员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工作开展的专业化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辅导员队伍对于自身角色的具体定位。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很多高校辅导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对于自身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自暴自弃感,没有形成相应的自我认同。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具体方面:第一,辅导员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工作精神。在工作过程中,很多辅导员没有发现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化之间的有效联系,同时也没有专业化的精神作为工作的动力进行支撑,甚至很多时候找不到自身工作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这种消极思想也导致很多辅导员脱离了教师队伍,去寻找自身认为更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从而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高流动性。第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辅助。就目前来说,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很多高校的辅导员缺乏其相应的工作经验,很多都是刚刚硕士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就辅导员这一具体岗位来讲,其对从业者的工作经验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工作中的难点,都需要在一线的岗位工作中进行深入的总结。因此,年轻化的工作队伍虽然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活力,但是也出现了辅导员经验不足等不良现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专业化交流。
(三)队伍不平衡现象突出,影响专业化建设环境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国内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年龄、性别等结构总体较为稳定合理,但从某一地区或某一所高校具体来看,辅导员队伍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对于某一个基层的学院来说,在辅导员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只看重人才的学历,不关注队伍建设的总体结构、只看重人才所能带来的社会和人脉,不看重队伍的学科背景,从而也导致了队伍总体结构不合理等现象[3]。尤其是,一些基层学院的辅导员学科基础十分单一,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都十分不合理,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影响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对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的职能进行具体界定,从而导致辅导员工作彻底成为了服务性质的工作,在有的学校中,甚至专业课课后作业的完成都成了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工作职能的模糊、权责的界定不清也影响了辅导员专业作用的发挥。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業化建设对策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要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学生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培养能力的提升。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从以往的选拔人才朝着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转变,要建立起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服务机制,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专业价值。
(一)完善辅导员选配机制
对于高校来说,选人用人也是实现高校良性发展过程中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高校必须要紧抓辅导员的选拔工作。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不同高校的学科设置和自身定位也不同,对于高校来说,要结合自身学科设置和用人的实际情况,对本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选人用人的具体标准,必要时,还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来对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科学评估。通过这些方式,高校结合本校的具体需求,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的选聘,不断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满足高校建设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不断发掘校内员工的潜力,从校内思想素质高、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中选拔出相应人员担任辅导员,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建立高标准的培养机制
随着高校人才队伍的日益年轻化,高校应当加强对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培训,这也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培训过程中,高校应当加强对年轻辅导员的科学引导,让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培养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注重对辅导员的现阶段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促进辅导员培养与高校未来发展规划的和谐统一,不仅要加强对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学等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培训,从而构建出科学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积极鼓励辅导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积极考取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职业技术资格。在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技能的同时,高校还要加强组织通识培训工作,强化辅导员的专业支撑。
(三)建立高效管理机制
高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仅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需要高校建立起完善的针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对辅导员实施科学的管理。在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之所以流动性非常高,主要是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楚、权责不明确,而且任务量较为繁重。要改善这一状况,一方面,高校需要理清学生工作队伍的体制框架,党委部门应当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各个专业院系需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对辅导员的关系归属、职位晋升等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可以将辅导员管理工作统一归结到学校后勤部门,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动态管理。除此之外,高校可以指定辅导员轮岗机制,促进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促进队伍良性发展[4]。
四、结语
信息时代,高校应当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建设,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具体的职责界定,为辅导员提供完善的晋升机制、考核机制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机制,促进辅导员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吉冬梅.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共同体内涵及背景探析[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8(2):35-37.
[2]宋思濤.服务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8(1):49-52.
[3]莫媛.高校立体式辅导员团队建设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8(1):146-148.
[4]梁爽.管理学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