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沿

2019-02-14 02:24王文峰张敬源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趋势

王文峰 张敬源

〔摘要〕 文章在综述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近几年发展的基础上,探究和总结当前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前沿,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并试图展望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前景。国内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研究呈现出几个研究热点和前沿,如翻译研究、认知神经研究、司法话语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病理语言学研究、汉语句法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生态语言学研究、系统功能类型学等方面。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趋势;前沿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1-0024-06

引 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肇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已有近60年的研究历史。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也有40年的历史。国内学者对韩礼德创立的语言学思想有着很多的引介、阐释、应用和发展,同時也在此基础上对其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创新。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主要研究派别,即以韩礼德(Halliday)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悉尼语法模式”、以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为首的“马丁学派”和以Fawcett为创始人的“加的夫语法模式”,在国内均受到了关注。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在国内不断拓展,既有理论上的承传和创新,又涉及多个方面的理论应用研究。本文将对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近些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出几个研究热点和走向,讨论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沿,然后对取得的进展做出简要分析和评论,最后对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 研究新进展和前沿

(一) 系统功能视角的翻译研究

黄国文[1] 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在建构初期就被用于翻译研究。该理论多维度的语言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翻译研究中意义层次和形式层次的研究提供了全息视角。近两年,国内功能视角的翻译研究也在创新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黄国文、司显柱等致力于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建构了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和译文的质量评估模式,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澳门大学张美芳[2] 也深入地考察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内在关系,对翻译研究的功能途经做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也备受关注。高生文[3] 从语域视角对儒家典籍《论语》的英译本做了比较研究,创新地提出了“语域两面性假设”,为译文的语域分析和评价提供了新方法,主张既要关注原文产生的情景语境,又要注重对语义的分析,二者并重,评价才能更为客观合理。王汐[4] 基于实现化、实例化与个体化三个互补层级关系,探索了功能视角下的三维翻译视角,提出了新的“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模式。此外,张娇[5],何伟、赵常玲[6],司显柱[7],赵常玲[8],司显柱、庞玉厚、程瑾淘[9],邱靖娜[10],王晓露[11] 等对此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彰显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范式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反映出该理论在翻译研究方面前景广阔,这一系列新论文的发表和专著的出版必将给后续研究带来启发,进一步推动国内系统功能视角的翻译研究继续走向深入。

(二)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神经认知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需要借鉴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新近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胡壮麟等[12] 指出神经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目标首先是构建一个人脑语言系统的理论,即表述语言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表述语言系统的操作原理。在神经认知语言学中,语言的网络关系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并且弄清楚语言现象的脑神经加工机制有助于验证相关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假设是否有相应的神经基础,可以帮助研究者对相关理论假设做出修正,真正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升华,使之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将语言看作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通过系统对语言进行形式化描写,二者在这一点上有共通之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一直以来也缺乏系统的认知神经研究的验证,几十年来,系统功能理论积累下来的大量研究课题和成果都有待认知神经语言学的检验、修正或改进。今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神经语言学相结合的规划和研究应该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严重缺乏,仅见Zhang & Guo[13] 运用ERP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中区分的三种情感评价词汇类别:情感(affection)、鉴赏(appreciation)和判定(judgement),研究结果表明当需要深度的语义加工时,人们对评价理论中所区分出的三类情感词汇的加工方式是不同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评价理论对态度资源所做出的分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态度资源的范畴化提供了有力的神经生物学证据。我们相信系统功能语言学同认知神经语言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前景将会更加令人期待。认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神经基础的研究带来机遇,值得更多学者关切并做深度的细究。

(三) 系统功能路径的司法话语研究

法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催生了语言学路向的法学研究,法律语篇分析成为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领域。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詹姆斯·马丁为司法语言语法理论和研究方法制订了顶层设计。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带领团队从事的司法语言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是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王振华[14],王品、王振华[15],王振华、田华静[16],于梅欣、王振华[17] 等将法律语篇视为一种社会过程,认为法律语言通过合理分布人际语义的资源来促进社会过程的实现,他们主要考察法律语篇的谋篇语义,构建了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的语言学分析框架。该团队借用语境理论、语类理论、人际语义理论、实现化(realization)、示例化(instantiation)和个体化(individuation)等理论,以法律语篇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解释语篇内在的逻辑性,阐释法律语篇所呈现语义的整体性以及系统性。其研究借用系统功能语篇语义学理论作为研究法律语篇语言意义的分析工具,在结合社会语境和语义的基础上,致力于对司法语篇中的语义提供尽量客观明晰的解释。研究路径主要聚焦于概念系统和联结系统这两个语篇语义系统,前者主要识解语篇的经验意义,后者专注于语篇内部逻辑关系的探究。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的司法语言研究,对于司法实践也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语言学路向的法律语言研究将为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提供更为准确合理的解释。

(四)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料库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发轫之初即与语料库研究有着天然的联系,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高度兼容,因此语料库在语言系统的建构中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语言理论就是在对大量的事实语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二者最初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李力[18]认为语料库语言学作为新数据的源泉、或然性的来源和计算机模拟语言处理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语言生成方面,而且在语言理解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属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认同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观点。语料库研究和系统功能的思想与方法源于弗斯的语言学理论,二者都秉持经验哲学观,都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以语言的使用、真实语篇为基础来研究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并形成语言学理论。二者相互借鉴不但有助于拓展彼此的研究范围,而且有助于丰富彼此的研究成果,二者存在互利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彭宣维等[19]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评价范畴研制了“汉英对应评价意义语料库”(CEPCAM)。彭宣维[20] 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计算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弱项。我们认为基于语料库的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在今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中一定会大有作为。对不同人群语料库的创建,如老年人话语语料库、婴幼儿言语语料库以及大脑损伤病人的言语语料库的创建,都有助于为今后的针对性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数据支持。

(五)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病理语言学

Ferguson, et al.[21]介绍了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言语交际障碍的方法路径,指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于认知言语障碍的本质提供了很大帮助。对失语症语言的小句复合体的分析有助于区分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失语症。国外也有研究者将及物性理论引入到失语症、外伤性脑损伤所致的认知交际障碍、痴呆症、儿童多动症等的研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气、情态、主述位等理论也被应用到外伤性脑损伤、右脑损伤引发的语言障碍以及痴呆症等临床研究领域。国内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还很少见,赵俊海[22]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话语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病人因大脑不同部位受到损伤,导致了言语障碍呈现出不同语言层次上的受损,如语音层、词汇语法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的应用对不同言语障碍的脑神经加工机制受损的层次的诊断和研究意义重大。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言语障碍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后期康复可起到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反哺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助于语言学理论的建构,希望国内有很多学者关注此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展开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六) 系统功能视角的汉语句法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汉语研究是其理论上的回归,在解决汉语研究问题时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句法理论是仍在持续演进、发展的理论模型, 国内研究应建立在对这套理论模型的核心理念和方法的深刻反思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其句法理论,不能耽于对英语语法的曲为比附,应避免盲目生搬硬套,应当基于汉语的事实重新对其加以评判,重新认识理论的价值和功用。加的夫句法框架下的汉语研究发展迅速,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为汉语语法研究以及英汉对比研究开启了一条新路子。国内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进行的汉语研究综述可参见张敬源、王文峰[23]的综述文章。接下来对近两年的研究情况做一介绍,何伟、仲伟[24] 从功能语法视角下探讨了汉语小句,研究认为汉语中也存在限定与非限定小句之分,从是否表示首要时态意义视角提出了二者的区分标准。张存玉[25]从功能视角对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构建了汉语时间系统分析框架。汉语中“的”字的功能汉语学界众说纷纭,淡晓红[26]从系统功能视角对此给出了新的见解。彭宣维[27][28]对现代汉语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扩展模式为依托,深入探讨了汉语的主语和主语结构问题。淡晓红、何伟[29]在功能视角下对现代汉语中的新“被”字结构中“被”字的语义及句法地位进行了分析。何伟等[30]参考了韩礼德和福塞特的及物性系统分类,在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建立了汉语及物性系统,提出汉语的及物性系统包括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交流过程、存在过程、气象过程、影响过程等过程类型,并对每一种过程进行了详细分类,对参与者类型进行了细化,从功能语义的视角对及物性体现的经验意义做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何伟、薛杰[31]在加的夫语法框架下对汉语“动量词”结构进行了研究。张红燕、李满亮[32] 运用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的句法理论对修饰语为分类度量短语的汉语名词词组进行细致描写。以上都是近年来国内取得的创新成果,对这些语法现象的研究将对检验和丰富句法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澄清汉语句法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争议。我们认为此方面的本土化研究还应当致力于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汉语语法体系。

(七)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外受到很多关注,有不少研究成果出现。国内对其在机器翻译、语言切分、语言生成、人机对话等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李学宁、董剑桥[33]介绍了韩礼德的机器翻译思想,指出韩礼德提出的理论观点至今看来依然切中肯綮,还指出了韩礼德的机器翻译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刘志伟、李学宁[34] 向国内学界介绍了系统功能理论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李学宁、范新莹[35] 发现了语篇生成系统PENMAM的不足,提出了两种改进系统网络表示法的途径。徐大明[36] 认为自然语言处理多应用语法为中心的语言理论的指导,导致目前面临语义处理难题。他认为除大力突破语义处理的瓶颈外,还应当增加语境语义的层次,语境语义的系统化研究和应用应该成为语义处理的突破口。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境的研究较为深入,对其也进行了精细的形式化描写,我们认为其语境模型可能成为可资借鉴的模式。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同自然语言处理的融合方面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理论优势,在未来研究中必有用武之地。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受到的关注度不够,计算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介入有助于拓寬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描写和阐释,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此领域的研究中。

(八)  系统功能路径的生态语言学

近几年,生态语言学在国内外语学术界方兴未艾,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备受关注。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韩礼德模式以及新兴的批评生态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正在唤起学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热情。黄国文[37][38][39]、黄国文、陈旸[40]、何伟、魏榕[41]、何伟、张瑞杰[42] 等学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引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等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以系统功能的理论框架为依托,构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国际生态话语概念,构建了适合国际生态话语特点的及物性分析模式。为了推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国际生态语言学研究会已于2016年、2017年分别在华南农业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围绕生态语言学理论、生态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学科的交叉性、生态话语分析以及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教学、翻译等话题展开讨论。第三届国际生态语言学研讨会也于2018年10月在贵州师范大学举办,会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语言学研究”主题展开研讨。三届研讨会专题研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 这展示出近来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强劲势头。生态话语分析、和谐话语分析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生态语言学与教学研究、生态语言学本土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九) 系统功能语言与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专注于跨语言的差异性和共性研究,旨在对不同语言的结构和句法功能做出规律性的概括。至今,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类型学研究进行了理论探讨,如辛志英、黄国文[43],王勇、徐杰[44],杨曙、常晨光[45] 等概括性地介绍了系统功能类型学的渊源、理论基础、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多个研究参项和理论基础,系统思想、元功能思想、级阶思想、示例化等都为类型学提供了参照,系统功能类型学注重对语言系统的描写,强调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下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是一片学术新领地,目前只有个别学者对其有所关注。何伟、张存玉[46]从系统功能类型学的视角考察了英语、韩语、日语、法语、汉语和尼泊尔语6种语言中表达气象意义的小句的及物性。李素琴[47] 基于系统功能类型学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白语的小句展开了类型学研究,该研究是国内较早的对除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展开研究的实践尝试。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品从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考察了藏语的语气系统和结构,同时也关注了梵语的概念系统等,近来也在少数民族语言的功能语法描写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由华中师范大学王勇撰写的首部系统功能类型学汉语专著《句法问题研究:从功能语言学到语言类型学》[48] 即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一拓新之作必将引领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 未来研究展望

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和适用性,但是也存在基础性理论研究不充分、整合性研究不够和整体框架有待深入等诸多问题。国内外语界正在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无论在理论的基础建构和完善方面还是在理论的适用性研究方面均有新进展和新突破。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值得学者持续关注并进行拓展研究。

首先, 对现有理论的重新审视和扩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又诞生出新的理论和思想,如个体化理论、合法化语码理论等就是新发展起来的理论模型,这些课题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有待研究者的细究。2018年中山大学举办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四十年纪念研讨会,会议介绍了韩礼德的六大新核心思想,即社会批评的思想、主体间性、功能进化论的思想、社会生物学思想、语法作为文化的思想和语言相对论思想,这些思想还有待学者进一步阐释。此外,以往研究对理论因袭多而创新少,所以还应对已有理论重新审视,考察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借助认知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理论进行证实或修正并不断完善。如学界对系统语法的研究不够充分,系统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还需要跨语言的研究来证明。“选择”思想是系统语法的基础,但学界相关研究也不够,具体可参见王文峰、张敬源[49]对这一思想的阐释。对传统系统功能理论的重新审视需要研究者对理论渊源探赜索隐,固本开新,这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理论研究者还应当立足问题意识,力求获取更多的理论发展动力,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研究。

其次,与其他理论学科的互动互鉴。未来研究当加强对系统功能理论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的相互借鉴问题的研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彼此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有助于丰富彼此的研究成果,合作和互动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向前发展。研究也可吸收与借鉴认知科学、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并完善理论框架,继续深入探究功能理论与其他学科及理论之间的界面关系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严重匮乏,应当加强两个学科之间的协同和融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强大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使得其在认知科学、语言教学、媒体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美学语言学、伦理语言学等领域有着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最后,推进理论的适用性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源自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思考,旨在解决语言应用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20]。语言学理论的应用是推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语言学理论有反哺作用。我们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在翻译研究、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等方面的成果日趋成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生态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功能类型学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内方兴未艾,都是值得今后不断发掘和探索的新领地。特别是国内学界对系统功能路向的病理语言学的研究着力不足,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该领域的适用性研究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我们相信隨着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他学科日渐融合,这种局面会得到改观,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译意”和“译味”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 (5): 732-742.

[2] 张美芳. 功能途经论翻译:以英汉翻译为例[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5.

[3] 高生文. 语域视角下的翻译研究[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4] 王汐. 实例化、实现化与个体化三维翻译视角[J]. 外语教学, 2018, (2): 86-90.

[5] 张娇. 话语基调视角下的《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D]. 北京科技大学, 2015.

[6] 何伟,赵常玲. 翻译中的认知功能语境模式[J]. 外国语文, 2016, (5): 112-117.

[7] 司显柱.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8] 赵常玲. 功能语境视角下的《中庸》英译本比较研究[D]. 北京科技大学, 2017.

[9] 司显柱,庞玉厚,程瑾涛. 汉译英翻译研究功能途径[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10] 邱靖娜.《孙子兵法》英译文功能语境重构研究[D]. 北京科技大学, 2018.

[11] 王晓露. 英汉同声传译中衔接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1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13] Zhang, M. J. & Guo, T. M.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differentiate three types of emotional words categorized from linguistic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014, 31: 17-27.

[14] 王振華. 詹姆斯· 马丁的司法语言研究及其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 :19-24.

[15] 王品,王振华. 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与概念意义研究[J]. 当代修辞学, 2016, (4): 56-67.

[16] 王振华,田华静. 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语篇语义观[J]. 语言学研究,2017, (1): 199-212.

[17] 于梅欣,王振华. 我国法律语言中“其他”一词的语篇语义分析[J]. 当代修辞学, 2017,(6): 23-32.

[18] 李力. 福赛特: 加的夫语法中的语料库语言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年05月13日).

[19] 彭宣维,刘玉洁等. 汉英评价意义分析手册——评价语料库的语料处理原则与研制方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20] 彭宣维.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理及发展走向[J].中国外语,2017, (1) , 1+10-14.

[21] Ferguson, A., Spencer, E. & Armstrong, E.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linical linguistics[A]. In Bartlett, T.  &  O Grady, G.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C].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491-505.

[22] 赵俊海.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话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2.

[23] 张敬源,王文峰. 中国加的夫语法研究二十年:回顾、思索与展望[J]. 外语研究, 2016, (5): 28-34.

[24] 何伟,仲伟.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汉语小句的限定与非限定之分[J]. 外语教学, 2017, (5): 7-12.

[25] 张存玉.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时间系统[D]. 北京科技大学, 2017.

[26] 淡晓红. 现代汉语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 37-43.

[27] 彭宣维.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扩展模式谈汉语的主语和主语结构[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 126-132.

[28] 彭宣维.功能视角下的汉语专题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29] 淡晓红,何伟. 新“被”字结构之功能视角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 (3): 14-18.

[30] 何伟等. 汉语功能语义分析[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31] 何伟,薛杰. 汉语“动量词”之加的夫语法视角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1): 30-38.

[32] 张红燕,李满亮. 分类度量短语作为修饰语的汉语名词词组之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40-44.

[33] 李学宁,董剑桥. 韩礼德的机器翻译思想初探[J]. 中国外语, 2012, (3): 90-93.

[34] 刘志伟,李学宁.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 53-56.

[35] 李学宁,范新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知识表示方法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 26-30.

[36] 徐大明. 语言学理论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影响和作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 1-9.

[37] 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國外语, 2016, (1): 1, 9-12.

[38] 黄国文.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J]. 外语教学, 2017, (5): 1-7.

[39] 黄国文. 斯提比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 鄱阳湖学刊, 2018, (1): 42-47.

[40] 黄国文,陈旸. 作为新兴学科的生态语言学[J].中国外语, 2017, (5): 38-46.

[41] 何伟,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 现代外语, 2017, (5): 597-607.

[42] 何伟,张瑞杰.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 中国外语, 2017, (5): 56-64.

[43] 辛志英,黄国文. 系统功能类型学:理论、目标与方法[J]. 外语学刊, 2010, (5): 50-55.

[44] 王勇,徐杰.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J].外国语, 2011, (3): 40-48.

[45] 杨曙,常晨光. 系统功能类型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 (4): 35-38.

[46] 何伟,张存玉. 表达气象意义小句的及物性研究: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1): 36-44.

[47] 李素琴. 基于系统功能类型学的白语小句研究[D]. 西南大学, 2016.

[48] 王勇. 句法问题研究: 从功能语言学到语言类型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即出.

[49] 王文峰,张敬源.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选择”思想[J]. 现代外语,2018, (1): 33-42.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趋势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翻译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