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19-02-14 13:11卞开广马会国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内角问题意识解决问题

卞开广 马会国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诸多学者也极力倡导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古希臘哲学家苏格拉底形象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小开始培养,教师要把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和教学环节之中。

“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分析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地使用教材,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学生首先针对这个课题,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司马迁是什么样的人?《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在老师启发和鼓励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讨论的热情也很高。有许多的问题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争论,渐渐地也就自然明白了。在这许多的问题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生问:为什么用“发愤”,而没有用“发奋”?学生们联系课文思考,有学生就提出很有见解的看法:文中是讲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努力完成《史记》,而“发奋”是决心做事情,“发愤”是有气愤之下努力之意。听了他的意见,许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他的看法显然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学们的认知在这样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教学中得到了提升。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爱问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学生因为紧张、焦虑而很少甚至不敢提问,要让学生确实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是可以交流和沟通的,从而敢于向教师提问。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随意指责和否定,更不能嘲笑和讽刺。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思考的价值,老师就要即时给予表扬,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其他学生思考、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总是积极鼓励,不吝啬自己的夸奖。课堂上“你说的真好”“这个你都知道啊”这类夸奖性的语言,能让学生在发言中找到自信,得到快乐,学得幸福,也有利于在以后每节课上的思考和提问。只要持之以恒地去激发和培养,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只有把思维能力培养好了,学生才能成为善问的智者,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改变传统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的低效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在阅读课内外资料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参考书为标准,事先确定好所谓的“标准问题”和“标准答案”,把学生思维束缚在僵化的框框里。教师要充分运用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等办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发散思维,对于学生求异思维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还要多关注学生的逆向思维,多为他们钻牛角尖、找茬儿点赞,让他们能慧眼独具,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让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孩子们在对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的设疑中产生了疑问,投入了积极的探索。学生在互相交流中,首先想到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特殊的四边形,内角和是90°×4=360°。在交流中有学生质疑:那么平行四边形、梯形呢?其他的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吗?老师及时表扬这位善问的同学,同时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大胆地不要拘泥于接受答案,要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学生在质疑的积极的思维驱使下,投入大胆探索中,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量、撕、拼、分的方法,大胆探索各种不同形状四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在探究四边形内角和的积极内驱力的带动下,又有学生进行质疑:那么五边形、六边形呢?在接下来的探究中他们再一次质疑,五边形的撕拼不容易得出答案,发现撕拼的局限性,量也很麻烦,以及不准确性的矛盾,再一次激发学生提出有什么办法能巧妙地知道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的问题。大家通过一次次质疑,在不断探索中发现,只有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通过转化成三角形就可以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他们在不断的拆分中再质疑:如果是100边形,1000边形,我们还像这样分下去,那该多麻烦?那一不小心就会数漏怎么办?再次的质疑引导学生再一次探究,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我们的探究中要多方位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同时,当学生遇到新出现的问题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时,学生的情绪在矛盾的激化下高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像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质疑的习惯,产生问题的意识也得到提高。这样,重视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养成多方面、多渠道去分析、去探索的习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困惑就多了,此时想解惑的欲望加大,就驱使他们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从而更有力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设计问题,教师适时引领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夺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探究,独立思考。设计问题和明确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重点段落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自己提问,小组间自主设计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落实。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比从教师直接灌输的要深刻。学生通过熟悉体验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牢固得多。老师再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加以探究。如在教学《安塞腰鼓》第六自然段时,了解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再去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提问:怎么读才能读出它们的特点呢?这是学生的困惑,也是老师的困惑。课堂上,教师适时启发引领,学生探究领悟,明白了朗读时应该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另外,引导学生在读每一小句后击一次掌(打一拍),在读每一长句后击两次掌(打两拍),学生们感觉到读书这么有趣,就会乐此不疲地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境。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学习经历呀!

小组合作探疑,提高释疑能力 在合作探究中,鼓励学生敢于探疑,勇于释疑。探疑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等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探索,解决疑问的过程,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在一次次的质疑与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发起学生探疑的欲望。此时,教师在学生探疑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适时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合作探究去探疑。在这个教学环节,看到学生们有的在独自回顾、反思比较,有的自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之间讨论起来了……学生自觉地进入了探疑阶段,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之间的关系。在全班交流中,方法渐渐露出水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有一种一吐为快的释疑欲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全班进行释疑、交流,并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对多边形内角和一课的探究加以归纳整理。这一过程,教师可以伺机引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释其难,把释疑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设疑、质疑、探疑、释疑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及时讨论解决,本环节可分为组内合作和组际合作,真理愈辩愈明,这是学习活动的深化环节。对问题进行探究解决,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反思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机会,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地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使之敢问、乐问、会问,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全面提高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曾拓.教师思维与教学问题意识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明成,洪云.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J].中国教师,2017(21).

[3]张志松.课堂有效学习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6(8).

[4]杨九诠.加强实证研究,推进教育科研轉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7(9).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城镇勺湖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内角问题意识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