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利霞,向仟芝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42 号),“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组织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也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深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补充、拓展当前中学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将优秀的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中,对于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增强我国文化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和中宣部已启动“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确定每年9月为“传承月”,在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普及工作,达到非遗知识传播、传承和激发青少年们传承传播非遗文化的热情和自觉意识的目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鉴于此,笔者立足于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初中生对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
该次调查通过随机抽样,以怀化市宏宇中学、第四中学、雅礼实验学校和郡永实验学校416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16 份,回收有效问卷416 份,回收率100%。参与问卷的女生为235人,男生181人。
根据调查数据,初中生知晓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侗族芦笙和侗族傩戏这几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数相对较多,比例均在20.0%以上。而对于所调查其他47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晓的人数不多,均在5.0%以内(见表1)。
表1 受调查者知晓的非遗项目情况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被调查的初中生们了解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要渠道比较丰富,但是以电视、网络等多媒体途径为主,多是通过视频影像等间接途径了解;另外通过旅游和亲身经历这些直接方式也是初中生们了解到这些非遗项目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在初中生们了解到这些非遗项目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表2 受调查者了解怀化非遗项目的主要渠道
结合表3、表4和表5,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对非遗项目大部分持有正面积极的态度 (81.7%)和认知(87.0%)。接受调查的初中生对了解和学习非遗项目的作用的认知也基本是正面积极的。其中,96.6%的认为可以丰富知识,扩展视野,71.2%的受调查者认为以此能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68.5%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62.0%的学生认为可以以此继承和传播这些文化,仅仅只有8.7%的同学认为可以借此增加向比人炫耀的资本。
表3 受访者对怀化非遗项目的好感度
表4 受访者对怀化非遗项目的认同度
表5 受访者对怀化非遗项目作用的认知
从表6和表7我们可以看到,分别有45.2%和42.3%的初中学生们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非遗项目。初中生们也比较乐意通过小视频(87.0%)、现场表演(61.0%)、文字和图片介绍(60.0%)、非遗文化展(53.0%)、参观非遗基地(49.0%)、课堂学习(38.0%)、社团活动(37.0%)等多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去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仅有28.0%的学生希望通过讲座的形式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
表6 初中生参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意愿
表7 初中生喜爱的非遗项目推广方式
第一,初中生对地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不高,且缺乏深度认知。虽然当前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真正要达成传播非遗知识、传承非遗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第二,初中生对地方非遗项目的好感度和认可度非常高。学生们对非遗热爱和认同,为进一步有效地推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地方文化认同感较高,文化自觉意识较高,参与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也比较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初中生们大部分都能认识到非遗项目充分体现了地方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愿意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来。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助于青少年们发挥主体意识,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把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当地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又有利于加强非遗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与传承。
第一,以学校为载体,以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为切入点,非遗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学校定期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择区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项目,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宣传册、非遗主题社团活动等途径给师生们创造机会去接触、感受、聆听、理解地方民族文化,让非遗在校园扎根,走进青少年们的心灵。
第二,以课堂为载体,开发课程,持续发挥学校教育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各科教师选择性地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教学内容,融入各学科的教育中,建立丰富多彩的非遗课堂,既能够提升青少年们的综合素养,又能满足非遗传承工作的需要。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非遗传播力。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青少年们乐于通过网络上观看视频、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了解事物。与传统方式相比,互联网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可重复性和个性化等优势。我们可以借助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介分阶段,有步骤地选择不同的非遗项目向各个阶段的学生进行推介。
第四,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提供资金、理论、考核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推进非遗近校园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先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然后以点带面,总结推广经验,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全面、深入开展下去。
笔者相信,我们的青少年们对非遗文化有着如此正确的认知,只要学校和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非遗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与传承能够取得更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