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艳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303)
为适应社会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建议我国高校应开展“创新创业”教学;2012年明确提出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2015年在《关于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应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正如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所提,“所有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必须先从课程的决策开始。”任何教学理念的落实,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中。下面,笔者以所在美术学专业为例,对高校美术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建设进行一些分析与构想。
广二师2010—2014级尚且只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至2015年始,各院系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由1 学分升为2 学分的同时;开始设置“双创”类课程(2 学分,必修课)。此后在2016—2018年这3年间,“双创”类课程则依次升为3 学分,5 学分,8 学分。2017年并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全国“双创”类课程的发展也由此可见一斑。
(1)内容系统化的缺乏。我们当前的“双创”类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体系化的缺乏。如校方同时开设名称类似的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评价标准均没有明晰思路与要求,且易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混淆等。
(2)与专业课程的脱节。当前不少“双创”类课程都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的简单删减或添加,基本上还没有考虑与原有的专业要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倘若“双创”教育专业知识的支撑,“双创”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而专业知识若不能与“双创”精神相融合,专业知识为社会所用的贡献率也随之降低。联系我们今天的美术教学,不少教师依然只注重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类似于艺术家的培养。因此当前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高,其实美术教育本有着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可以很好地与社会其他应用相结合,进行跨界的整合等,如时尚,文化传播,医学治疗业等众多行业等。
(3)师资不足。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置中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脱节,当前担任这类课程的一般是学生辅导员或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或者是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教师。由于没有专业教师的参与,一方面这些教师课程量很大,别一方面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对此类课程普遍呈现出兴趣不高的状态。
(4)教学效果欠佳。由于当前课程设置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上课教师多为该校教师,上课地点多为学校课室,教学方法也多为讲授法。当然有些院校也请了一些创业者与企业家来学校讲座,尽管其中有些提问与讨论环节,但基本上都还是以讲述法为主,学生参与的比例与机会很少。因此,在这种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没真正提升,创业意识也没有很好激发打开。
2018年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 《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75%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创业,进行跨界创业选择的学生比例只有25%。分析原因为社会对创新创业中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深度融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为时代所趋。
(1)适当降低“双创”课程的通识课学分,增加其专业课学分,建立专业“双创”课程体系。
由图1 可以看出,在广二师美术学专业2018级的课程设置中,通识类“双创”课程为6个学分,专业类“双创”课程2个学分。若加之当前授课内容与“双创”类有些关联或相似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通识类创新创业课将近10个学分,占据了学生通识类总课程的16%,接近通识类总课程的1/6。
针对当前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具体情况,若要真正实现“双创”课程的应有价值,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尝试将部分通识类的“双创” 课程挪至专业课程之中,即减少“双创”课程中的通识类学分,增加其专业类学分,尽可能地将“双创”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建立专业“双创”课程体系,即“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于一体的学科专业“双创”课程体系。
联系美术学科,我们根据当前美术专业学习主要分为“美术理论学习”“美术技法学习”“美术职业(实践)学习”三大部分的特点,巧妙地将“双创”理念融入这三类课程之中,开设众多丰富有效的课程。(见图1)。
图1 美术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融“双创”理念于大学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之中,建立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理念的美术课程体系。这一方法是在并明确列出《创新创业课程》,而是将“双创” 的理念作为一个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体系与教学思路之中。既凸显“双创”精神,又不需在原有课程体系外另起炉灶。如我们结合现有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实践)教育”三大模块,建立一个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理念的美术课程体系(见图2)。
图2 融“双创”精神的美术学科体系
具体讲解这三大模块,其实“模块二”“模块三”与“方法一”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再赘言),这里比较突出的是模块一的添加,以及“双创”精神的整体灌入。课程中甚至可以没有了“双创”二字,但课程教学却处处体现“双创精神”。
“双创”教育的通识类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精神与意识为主,这种精神与意识也是他们毕业之后真正进行“双创”的思想动力与源泉。主要包括《人文艺术课》《创意通识课》《KAB创业基础课》(此课程主要为让学生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等。
总之,不论是上面的哪一种方法,都特别强调将“双创” 课程与该专业课程的融合以及课程体系的建立。这不仅将改变当前“双创”类课程的边缘化与随意性,使“双创”类课程资源无比丰富,而且也会使教师团队不断得到充实与提升,真正实现“双创”教育应有的课程价值,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能适应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