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裴晓宇
摘要:教育过程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一直是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西部民族地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其教育发展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立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从中观和微观的视角研究其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过程公平的现状,并试进行原因分析。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过程公平;民族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公平一直是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其公平性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我国东西部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西部民族地区跟其他省區的存在更大的差异,根据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可得知:虽然近30年,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显著的不均衡特征。根据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17个省区中,仅有4个属于西部地区,属于民族地区更是仅有内蒙古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个,西部地区有29.1%的县未参与此评估,据已有数据估计,尚有46.6%的未认定县无法达到要求,比例较高,可以说明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情况较差[1],而当地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文化多样性,因而更应该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对其义务教育过程公平现状进行考量。
教育过程公平指学生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前者是指教育资源投入,即学校的教育经费、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是否对不同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等个体情况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无疑会对教育公平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发达的经济或良好的家庭收入并不都对其起到正面作用,家庭的社会文化资本、教育期望等都会对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是否享受公平的待遇产生影响,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受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对待的平等程度。
二、研究数据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立足西部民族地区,研究对象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内,通过立意抽样选出的八所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的共3714名学生。八所学校中有两所位于城市、三所位于乡镇、三所位于农村,都是学生民族构成在2个及以上的多民族混合制学校。
基于社会文化资本理论,和对于校内资源分配尤其是课堂内师生互动情况的教育过程公平指标,通过以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PPS抽样,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效度,在四年级至八年级具有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学生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效回收率为97.2%。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收集的统计数据,结合结构式访谈获得的质性数据,对学生的家庭社会文化资本拥有量和对个体的投入,及学校拥有资源情况和学生经由分配获得资源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得出学生在校内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的公平程度状况,并尝试提出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总体特征
调查对象具有较为复杂的民族构成,以汉族、回族和藏族为主;其总体年龄段与就读年级适宜年龄段较为显著性的差异,即学生年龄的分布整体较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入学年龄推算出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大,同时存在可能是因为学生普遍入学年龄较晚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学生无法按照学制规定的学年完成学业,例如中途辍学又返校或留级。
学生家庭所在地与学校所在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最多,占总比的60.8%,来自乡镇家庭的学生最少,仅占总体的15.3%;然而有将近一半(46.0%)的学生来自乡镇级学校,来自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学生占总体比例相当,较大可能是因为乡镇学校规模较农村学校更大且提供宿舍供学生寄宿导致的,调查对象中有三所寄宿生超过学生总体50%的学校。
(二)家庭社会文化资本
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地位和家庭经济收入都是影响家庭社会文化资本拥有量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和小学学历为主,其中父亲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母亲的;同时,民族与父母文化程度呈显著性相关,根据条件分布可知,汉族学生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主要表现在他们较其他民族的父母有相对最高的比例具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回族母亲的平均文化程度是相对最低的,而关于民族对父母文化程度的卡方检验的概值分别为0.01和0.00,因此,在总体中父母的文化程度也在各民族中存在较高的异质性。然而普遍较低的文化程度不仅限制了他们辅导子女学习的能力和频次,同时也对他们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主要集中在完成义务教育,获得初中或高中学历;有限的文化资本和较为落后的教育观念无疑对其子女受教育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家庭的资本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学生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含量较低的商业活动,其中,父亲职业类型所在属于公共领域的比例要高于母亲的,如外出务工人员、个体户业主、事业单位员工等,而母亲职业类型属于私人领域的则有显著的突出,有18.5%的母亲是家庭主妇。较低的经济和职业地位同样也不利于家庭文化资本的发展和再生产。
(三)学校资源与分配
学校的教学资源配备情况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性质是否为公立、是否为重点学校都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从教学硬件设施配备,如生均使用面积、功能室配备的完善度等角度来看,往往存在着地理位置越靠近农村、地形越相对封闭,学校的硬件资源配置越倾向于不足和落后;当地的公立学校获得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与私立学校相比是更加丰富的,且被划分为重点学校的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除了教学场所、设施之外,生均图书拥有量也很能说明这一点。
学校教学资源的软性设施,从师生人数比、教师学历达标率和本科及以上的比率则反映出的影响因素则有所不同。政策因素会对教学资源的软性设施的分布和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对于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导致了作为以汉语为主的W中学生人数的锐减,师生比优于同地区的平均水平,与本次调查的均值相比也有着显著优越性;而处于城市的公立普通小学D小因为“撤点并校”政策生源人数增长,使其师生比与几所乡村小学的处于相似的水平,明显弱于处于城市和乡镇的其他学校。教师学历本科及以上的比率中,“特岗教师”政策对地处农村的学校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三所地处农村的学校中,两所地势较为开阔的都有和城市重点中学相当的高学历比,因为这两所学校每年都会接收当地教育部门选调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特岗教师。
因此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学校所在地及地形、学校的性质和是否为重点学校,都对其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宏观政策调控和当地教育政策的改变都会对软性设施产生显著的影响。
(四)师生互动情况
在课堂内,教师比起回应学生的举手示意,更倾向于主动提问学生,此处我们定义提问为有针对性的提问某一特定学生,而非向集体进行提问寻求较为机械性的回答。由于回应学生举手示意这一项的方差是所有互动项目中最大的,而教师主动提问的方差是最小的,两者差值达到0.531,因此可以推断被教师主动提问的学生频率的个体差异性比得到教师回应的学生个体差异性要小,也就是说教师在主动发出提问的时候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选择性是较小的,而對于回应学生的示意,教师是存在比较显著的选择性的。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发言的频率高于上台做示范的频率,前者集中在一般多到比较多这个区间内,后者集中在比较少到一般多区间内,中位值的差略大于均值之差。在实际教学中上台示范的机会成本和课堂发言相比是较高的,而且对于教师来说这种互动方式的适用度有一定的限制。
教师更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出正面反馈或评价,教师最倾向于给出直接的正面语言类反馈“表扬肯定”,及非语言类反馈“微笑”和“点头”。而学生对教师反馈的满意程度处于一般或比较满意的区间之内的,他们对教师的关注的满意程度要略高于对教师反馈的满意程度。
在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方面,教师表现出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从课堂资源的提问、回应举手、上台示范等资源的分配上,都具有明显的主观选择性和针对性;而从学生对教师给予的反馈和关注的满意程度方面来看,总体来说是中性偏正面的,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0.9%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出的反馈也存在“轻视”这样的极端态度。
参考文献:
[1]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数据 http://www.moe.gov.cn,2018
[2]焦晓萍.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过程公平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3]杨 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