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萌
摘要:本文认为,所谓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其实是最好的结局,书中人物各自如其所愿寻得自己归宿,无谓悲喜,每个人的结局可以说是悲剧中的喜剧。书中要表达的,是一种蕴含禅与道的对空的彻悟,以此警示世人,富贵如梦,不如顺其自然、随心而为,以达到超然物外,而又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结局
梦醒,人散。
红楼梦结局时,那园子里的姐妹们,乃至那一众丫鬟,皆是各自分飞。最后余下的,便只有一张干净的白纸,什么也不剩。
有人道,各个人物,无一善终,实在悲剧。
可是,这样的收尾,焉知不是最好的结局?
其实,以各个人物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结局,不过是如其所愿,各寻得了自己的归宿,又有何悲喜之分?
让各自在最美时消散,留下的便永远是最美的印象了。
以黛玉在宝玉成亲之时病死潇湘馆为例。木石前盟固然美好,但若宝黛二人真就此结为夫妻,谁知他们的感情、他们在彼此心中留下的美好,会不会被现实一点点消磨殆尽?就让时光停留在二人的青春,驻足于二人单纯的爱恋中,他们最美的样子永葆于人们心中,没了后来落入红尘的不堪,这不是再好不过吗?与其眼看二人渐渐如同凡人一般,为世俗所累,不如就在这最美的时刻停止。我一直以为,逝去的才是最美好的。因为记忆中的美好,永远是在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加以美化的。惦念的越久,这一美化便越深。然而,若要再经历一次的话,往往并不如记忆中的那般美好。从黛玉的角度而言,她也定然是希望在自己最美的时候死去,让宝玉永远记住自己最美的模样吧。
更何况,黛玉本是绛珠仙草下凡,此前也一直居于如仙境的大观园之中。而正是在园子中的各人相继离开大观园,步入世俗之时,黛玉选择了死去。她宁愿以死为代价,也要永远保住这份清白,这种最美。既然眼泪已经还尽,不如选择离去。
故虽世人眼中这是一大悲剧,但我仍坚信这是对于黛玉命运的最好安排。
其他人亦是如此,我便不再赘述。
记得幼时读《红楼梦》,读出的是巨大的悲恸。而今,我却在其中体味到了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
《红楼梦》中的诸人,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他们各有其可悲之处。他们的境遇、他们最终的人生,也并非大众所定义的好或坏的。然而就他们自己而言,这一切皆是自己所愿,便足以。我们这些看客,总会在观看时带入一分自己的想法,不免会为他们的结局而或喜或悲。而当我们以一种宽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时,会发现其实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最后的抉择,并无对错之分。
许多人不满高鄂所续写之结局,但我以为,他在对故事的大体脉络的把握上还是成功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缘于自己早年家族曾被抄家的经历,他的人生经历过了风浪,因而当他写作时,他看待事情便通透了许多。他更多的是以一种悲悯的眼光去看待书中的这些人物的,有一种特别的怜悯与平和。而高鄂延续了曹雪芹写作时的这种平静与慈悲。他让书中的人物各自有了最好的归宿,让他们虽然逃不开悲剧的命运,但却不至于屈辱。
其实,当我们为书中的人物而惋惜时,不过就是有太多的不甘、又有太多的渴望罢了。然而,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追求。只可惜,多少人在名利面前皆迷失了双眼,殊不知,眼前的富贵才如云烟般易散。你我身不在局中,又怎能体会到局中人的悲喜呢?可是这些,往往是暮年时才懂得……
世言红楼梦是悲剧,因为最后四大皆空的收场,但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也正是这空的道理。
一颗空灵的心,能得自在。心中之空,是不为外界束缚之空是自足,是一种坐看云起时的悠然。
所以红楼梦是有一些禅与道的意味在其中的。那一僧一道,那警幻仙子,无不是一种缥缈的意象。
然而世人正如园中之人一般,能参透的,还是太少。于是作者一心要一个如此戛然而止的结局,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以惊醒梦中人。
何谓空?空是一种宁静,是一种空明,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当人达到了这一境界,便与宇宙融为一体,物我合一,是老庄所求的混沌之形。唯有空中,才可悟得大道,领会世间的真理。那时的一切举动,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佛教也有空的概念。这里的空,不同于道家所言的超然,指的是一种空寂、虚无,是与有相对的一个概念。我想,曹雪芹大约正是在看了自己家族的兴衰后,意识到了一切富贵名利不过是浮云,人间世俗,终将归于无。
如果说道家的空是无我,那么佛家的空则是心无一物,身外更无一物,远离俗世。
空的境界自然是自古以来无数人趋之若鹜的,然而真正能领会、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正如红楼梦,作者一心要将如此之痛的领悟警示世人——富贵如梦,不如顺其自然、随心而为。只是梦中人,皆道是痴念。
我从不认为《红楼梦》的结局是悲剧。比起一般的悲喜,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彻悟。最后书中的各人物,不过各自得了各自的圆满,既然已经圆满,又如何是悲?只是這圆满的体现是四大皆空,所以便少有人能不为此惋惜。但是毕竟是悲剧的命运,每个人的结局,应该说是悲剧中的喜剧了。
其实人们认为悲的背后,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对人们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红楼梦》最终出世的结局不同于人们普遍的价值观,于是才有了悲剧一说。当我们认同入世之时,自然便为这出世而惋惜了。
然而比起结局,更让人可悲的却是《红楼梦》本身。曹雪芹呕心沥血写成此书,然而后世能读懂的人却少之又少。如此一比,结局所谓的悲又算得了什么呢?
确实,能够真正明白这“空”的人实在太少,这才是悲剧吧。更多的读书人,不过是梦中人读梦中人罢了。只是可叹曹先生以“梦”名书,最终却还是没能让梦中人醒悟。
几十年的光阴写就一书,能读懂的又有几人呢?
大家不过都是梦中人,身在其中,又有谁人自知?
不过是死去元知万事空……
哀哉!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参考文献:
[1]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清]曹雪芹著,[清]脂砚斋批评,长春出版社,2014年6月。
[2]红楼梦(庚辰本),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