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新教授“艾灸得气”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2019-02-12 20:34周梅罗佳陈日新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施灸敏化腧穴

周梅,罗佳,陈日新

(1.贵阳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阳 550003;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

陈日新教授工作以来致力于针灸教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长期从事腧穴敏化及灸疗规律的研究,治学严谨,擅于继承创新,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并重,历经20 多年临床研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艾灸得气”是陈教授的学术思想代表之一。所谓“艾灸得气”是指采用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相关腧穴时,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酸、胀、压、重、痛、麻、冷等)6种特殊灸感现象,这种现象与针刺得气的现象类似,陈日新教授称这种现象为热敏灸感现象,亦称腧穴热敏现象,并认为这就是艾灸得气现象。笔者有幸成为陈日新教授的研究生,跟师学习,现从艾灸得气的理论渊源、艾灸得气的主要特征、如何实现艾灸得气及艾灸得气的临床应用4 方面将其艾灸得气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腧穴敏化论——艾灸得气的理论渊源

艾灸得气是什么?如何使艾灸得气?纵览医学古籍,并没有找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相关论述。长期以来,人们对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仅强调施灸局部产生热感和施灸部位皮肤变潮红即可,并没有要求艾灸治疗过程中必须像针刺一样激发感传,像针刺一样得气,像针刺一样气至病所,也没人去专研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得气,艾灸疗效与得气是否相关。然而,陈日新教授却在多年的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代科学和医学都无法解释的奇异生命现象[1],比如当对风门穴进行艾灸时,热胀感可从风门穴传导到肩部,肩部出现热胀感后肩痛很快就改善了;腰部疼痛的患者,在悬灸阳陵泉穴时,热胀感可传导至腰部疼痛部位,经治疗后腰痛可很快缓解;灸三阴交时,热感可传至下腹部,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好转;艾灸天枢穴时,热感可渗透至腹腔,经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肠功能紊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这些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艾灸穴位也可以像针刺一样发动感传,气至病所吗?艾灸像针刺一样得气后疗效会更好吗?陈日新教授对这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因此他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探索之旅。

既然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源于临床实践,那就应该回归临床,继续观察,可能会找到答案。陈日新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在施灸过程中会出现热感向病所传导、热感向胸腹腔或关节腔渗透、热感向施灸部位周围扩散以及出现一些酸、胀、压、重、痛、麻、冷等感觉的特殊灸感,后来陈日新教授将这些特殊灸感现象称为腧穴热敏化现象[2],即艾灸得气现象。而有的患者却只出现施灸局部表面发热的一般灸感。除此之外还发现,出现上述特殊灸感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普遍比出现一般灸感的治疗效果显著。据此,陈日新教授认为艾灸也可以像针刺一样得气,激发灸性感传,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灸疗疗效。

既然艾灸得气现象真实存在,艾灸得气后能明显提高疗效,那应该怎样去认识这些现象呢?带着这个问题,陈日新教授深入思考,针灸之所以能获得疗效是通过在腧穴上进行针刺、艾灸等刺激后,使腧穴发生相关反应作用于机体从而起效,这说明针刺与艾灸都只是刺激方法,针灸起效的关键在于腧穴,可同样是在腧穴上进行艾灸治疗,为什么每个人的反应会不一样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明确腧穴的原始内涵。据此,陈日新教授系统梳理了《内经》对腧穴原始定义的论述,最终得出以下结论[3],腧穴是与疾病状态相关的、敏化状态的、动态的体表功能位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形态学位点。在《内经》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证据的支撑下,陈日新教授首次提出了腧穴敏化论新观点[1],即①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②热敏化腧穴是灸疗的最佳选穴,其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③腧穴热敏化态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约 95%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腧穴敏化论的诞生,为艾灸得气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艾灸得气现象做出了明确解释。

2 艾灸得气的主要特征

陈日新教授科研团队通过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灸疗得气现象出现率约 5%~10%,而在疾病状态下,灸疗得气现象的出现率平均可达 70%左右;寒证、湿证、瘀证、虚证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灸疗得气现象出现率下降至 10%~15%,这说明上述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普遍存在的,与针刺得气现象类似,艾灸也可以激发经气感传,达到气至病所[4]。

艾灸得气的主要特征可分为 6 种[4],第一是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第六是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据研究统计,艾灸得气现象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等多种类型,平均出现概率为 70%,喜热现象出现概率为95%左右,透热现象出现概率为60%左右,扩热现象出现概率为 80%左右,传热现象出现概率为 70%左右,非热觉独立出现概率约 10%,相兼出现概率约60%[4]。

3 如何实现艾灸得气

3.1 重视腧穴定位——艾灸得气的基础

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定位准确与否是针刺、艾灸得气的基础,也是针灸产生独特疗效的重要前提。《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这段经文充分体现了押穴左手准确定位的重要性。目前采用的腧穴定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体表标志法、骨度折量法、指寸法、简便取穴法。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按照上述方法对腧穴定位后进行针灸操作,有时很难实现针刺得气或艾灸得气。陈日新教授对此深感疑虑,为什么取穴如此准确,却无法得气呢?到底是教科书上所教授的取穴方法有问题,还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腧穴准确定位的真谛呢?陈日新教授带着一系列有关腧穴定位的问题,回归经典,纵览医学古籍,重新审视腧穴的原始内涵,发现了《内经》中众多对腧穴原始定义及腧穴定位方法的经典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意思是说腧穴是“神气游行出入”的部位,并非指“皮肉筋骨”等具体的解剖形态结构,这对腧穴本质及原始内涵作了详细解释。《灵枢·背俞》:“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傍……肾俞在十四椎之傍,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灵枢·五邪》:“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节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以上经文中“傍”“所”皆为大约之意,说明肺俞、肾俞等穴都是大约在椎旁1.5 寸,而并非椎旁1.5 寸的精确位点,这些腧穴的定位方法均是先参照解剖标志确定其大致部位,然后再根据患者“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以手疾按之,快然”等患者对腧穴刺激的特殊反应确定其精确部位。据此,陈日新教授认为腧穴准确定位方法应为“二步定位法”[5],即粗定位与细定位。先根据教科书常用定位法中的体表标志法、骨度折量法、指寸法、简便取穴法等方法确定腧穴的体表大致区域,为腧穴的粗定位。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患者对针灸刺激产生的特殊感应,从而确定腧穴准确位置,为腧穴的细定位,即探感定位。陈日新教授提出的“二步定位法”为临床中腧穴准确定位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为艾灸得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了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

3.2 重视腧穴状态——艾灸得气的关键

陈日新教授经过多年刻苦专研,以《内经》对腧穴的原始定义与定位方法及腧穴热敏现象临床证据为切入点,继承创新,最终得出以下结论,①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之别,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1]。陈日新教授把腧穴形象地比喻成存在于人体体表可以调控人体机能的“功能开关”,即当腧穴处于“静息”状态时,人体生理状态处于“关”的状态,当腧穴在人体病理状态时被激活,处于“敏化”状态时,则处于“开”的状态,敏化态腧穴对外界针灸刺激可产生“小刺激大反应”,即在敏化态腧穴上进行针灸刺激,更易激发经气感传,使气至病所[6]。②腧穴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热敏化腧穴是灸疗的最佳选穴,其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腧穴热敏化态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约 95%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1]。说明艾灸热敏化腧穴更易出现透热、扩热、传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现象,即艾灸得气,由此可见,重视腧穴状态,选择热敏化腧穴进行艾灸刺激,是实现艾灸得气的关键环节。

3.3 重视医患治神——艾灸得气的必要条件

所谓治神,一方面指医生需要治神,即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另一方面是指患者需要治神,即在针灸施治前后应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故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自古以来并有众多论述表明治神调气是针灸治病的基础。《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这一经文充分体现了治神调气在针灸治病中的重要性。《灵枢·官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两者皆强调医者需“治神”方可施治。陈日新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治神”在艾灸治疗中的重要性更是深有体会。由于灸感(即艾灸得气)是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故医患治神在施灸过程中至关重要,医者需集中精神进行艾灸操作,随时调整艾条与患者施灸部位的高度,控制好施灸局部的温度,让患者在施灸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舒适感,既要让患者感觉到艾热刺激,又不能让艾热刺激温度过高烫伤患者,这就需要医者精神高度集中,控制好施灸手法,并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询问患者自身感受,根据患者感受实时进行调整,而患者也必须集中精神配合医者进行艾灸治疗,静心感受灸感,与医者交流,意守感传,使腧穴状态与艾热刺激都达到最佳状态,进而充分激发灸性感传,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灸疗疗效。由此可见,重视医患治神,是艾灸得气必不可少的环节。

4 陈日新教授艾灸得气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

陈日新教授艾灸得气学术思想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实践,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艾灸治疗过程中是否产生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热敏灸感,即艾灸得气,直接影响着灸疗疗效,而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因此,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4.1 灸感相关临床研究

熊俊等[7]对比研究不同灸感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艾灸治疗的疗效差异,表明出现热敏灸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运用艾灸治疗比温热灸感者艾灸治疗,临床疗效更显著,且远期疗效更持久。陈日新等[8]根据温和灸神庭、大椎时有无热敏灸感及出现热敏灸感的次数将 41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和无热敏灸感组。连续治疗7 d 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评分,结果显示热敏灸感组和无热敏灸感组均有疗效,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5),但两组总分项、眩晕项、颈肩痛项评分比较,热敏灸感组明显优于无热敏灸感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O5)。表明在艾灸治疗中是否出现热敏灸感直接影响灸疗疗效,要提高灸疗疗效,必须重视热敏灸感。陈日新等[9]依据在艾灸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61 例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 例,艾灸治疗30 d 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 个月的临床疗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结果显示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 85.2%,普通灸感组为 58.8%,热敏灸感组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比较,热敏灸感组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出现热敏灸感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运用艾灸治疗比普通灸感者艾灸治疗,临床疗效更显著,且具有更稳定的远期疗效。朱道成等[10]运用艾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比较不同灸感(热敏灸感和传统灸感)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得出艾灸同一穴位,热敏灸感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感组。谢秀俊等[11]比较温和灸热敏态与非热敏态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差异,研究表明温和灸热敏腧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

4.2 灸量相关临床研究

周梅等[12]通过比较热敏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不同灸量之间的疗效差异,得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近期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可见消敏定量是热敏施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张伟等[13]研究比较不同的灸量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疗效的影响,从而探查影响灸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得出60 min 普通悬灸疗效显著优于30 min 普通悬灸,说明灸时长短是影响灸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灸效;热敏灸的疗效显著优于普通悬灸,说明穴位对艾热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灸量,从而影响灸效。康明非等[14]通过对热敏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灸量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得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灸量组及前列欣组。周小平等[15]通过比较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表明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CSA 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者。付勇等[16]通过对比研究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表明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 IBS 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付勇等[17]将63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组32 例和传统灸量组31 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比较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得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付勇等[18]通过对比研究热敏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表明消敏饱和灸量试验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优于传统灸量对照组,消敏定量为热敏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4.3 灸位相关临床研究

黄河等[19]通过比较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不同灸位的疗效差异,表明热敏灸治疗LDH 疗效优于常规艾灸疗法,能更好地改善 LDH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钱海良等[20]通过对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表明重视热敏灸感出现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付勇等[21]通过对比研究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差异,表明热敏腧穴悬灸治疗IBS 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热敏腧穴准确定位能提高灸疗疗效。付勇等[22]通过比较热敏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差异,得出热敏腧穴悬灸治疗 PTN 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热敏腧穴准确定位能提高灸疗疗效。付勇等[23]对比研究热敏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差异,表明热敏腧穴悬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热敏腧穴准确定位能提高灸疗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相关腧穴,可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酸、胀、压、重、痛、麻、冷等)6种特殊灸感现象,即艾灸得气,而要实现艾灸得气必须重视腧穴的定位与状态及施灸过程中医患治神。艾灸得气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陈日新教授历经20 多年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出“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等经典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热敏灸新技术,应用热敏灸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为灸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施灸敏化腧穴
穴位敏化柔性辅助检测传感器的研发
冠心病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探讨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近5年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临床主治规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暑
铜的硫化物对电极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