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浩,徐慧超,张冉冉,李若瑜,刘晋芳,刘 杨,苗宇船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但《难经》中载有“肝之积,名曰肥气”;《古今医鉴》中记载“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灵枢·百病始生》云“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祛,而积皆成矣”。以上论述的证候均类似脂肪肝,并根据该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等致使脾运不及,聚湿生痰,痰阻气滞,血行不畅,痰浊气血相搏结,留于胁下等特点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积聚”“湿阻”“瘀证”“痰浊”“肝胀”“积证”“肝癖”等病证。肝藏血,主疏泄;脾主升清,主统血,主运化。肝脾二脏在生理病理及治疗上有密切关系。生理上二者疏泄与运化互用、藏血与统血互调、升降与出入互协;病理上二者“木郁乘土”“土壅木郁”,一脏发病即可累及另一脏;治疗上二者可肝脾同治,肝脾互调[1]。李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疾病之变,以脾胃为中心旁及四脏,故临床辨证要以脾胃为重,兼顾余脏。脾土虚弱,土不荣木;脾失健运,生血无源,则肝体失养,久则阴损及阳,肝阳亦虚。由此可见,脾阳虚衰可累及肝脏,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当以温阳畅脾为基本治则以达温补脾阳、调畅气机之功。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劳逸无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引起,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惰,湿邪内侵,痰浊内蕴,痰瘀互结。阻滞于肝,久而发病。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睡眠不规律、饮食饥饱失常、久坐不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以引起气血的运行紊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致使脾阳虚衰[2]。过劳少逸,可耗气伤脾,气血耗伤,积劳成疾,损伤形体;贪逸少劳,可致筋骨懈堕,气血壅遏不行,使脾失健运,从而导致肝脾失养。
气机是指人体中气的运动变化,而“肝主疏泄,为气机之枢”,能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气通达,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津液输布正常。由此可看出,肝通过对气机的调畅实现对气血津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则会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肝气郁积日久生痞,内积于肝,从而发病,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言“肝气疏、心气畅、血流通、筋条达,而正气不结,邪无所客也。”七情失调,既可直接伤及内脏,致使脏腑功能紊乱,也可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3]。脾阳衰惫,久而伤肝,致使肝气郁滞,变生他病。肝郁、脾阳虚互为因果,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进而水谷不能归于正化,精微不能输布,从而影响肝气疏泄。
《素问·痹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饮食规律,营养均衡,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才能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4]。《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若嗜食肥甘厚味,阻碍脾胃运化,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转化为卫气营血,反成痰浊膏脂,蕴结于肝,则成“膏粱之变”;因肥能生热,甘能壅中,肥甘太过可壅滞中焦,损伤脾胃,进而化湿生热,火热炼津为痰,痰湿内蕴而变生本病;若食入过饱,可致脾胃受损,健运失常,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外溢于肌肤则为肥胖,内积于肝脏则为脂肪肝。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居中焦,主运化。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主运化水液,喜燥恶湿,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能提供充足的物质化生精、气、血、津液等,发挥其生理功能;若脾失健运,则出现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转运失调,且使水液在体内聚积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脾胃阳气虚衰,脾胃不能化物,导致人体失养,进而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久之则形成诸多变症[5]。
脾胃为后天之本,腐熟功能下降则导致机体无源可滋;肾为先天之本,生精功能下降则无以维持各脏器功能的正常发挥。年老体衰,久病体虚,营卫失和,脏器渐衰,无力运行,肝、脾、肾失于濡养,致使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停滞于内,瘀阻于肝而发病。
《素问·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寒性收引,寒性凝滞,而血液得温则行,遇寒则凝。肝主藏血,需赖肝阳的气化,脾主运化,需赖脾阳化生。宋鹭冰在《温病论述及疑难杂症经验集》有言:“肝主疏泄,亦有赖阳气之温煦。”《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则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当肝阳充足时,肝脏才能正常地进行藏血和疏泄。肝能藏血则有所养,阳有所寄藏;能疏泄,则气机调畅,不至血瘀其中。反之阳气虚衰,肝脏藏泄失司,形成瘀血阻滞肝络,留滞于肝而形成本病[6]。《古今医鉴·胁痛》言:“胁痛者……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朱丹溪也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若脾阳亏虚,气、血无力运行,则易致瘀;肝阳亏虚,气、血无以出入,亦易致瘀。
阳气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就性质而言,脏腑一切生理功能的发挥,均需要阳气的主导作用。而脾阳虚衰,水谷之精无力上输各脏腑,致使脾病及肝,因此后世提出“培土荣木”来治疗肝病。肝与脾在疏泄与运化上相互为用,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在生理上“脾土赖肝木之疏达之性,肝木亦靠脾土灌溉而升”;病理上,肝脾两脏相互传变,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可以传肝,或肝脾相互影响,同时发病,形成肝脾同病之证。肝痞病机多属土虚木侮或土壅木郁,临床常用双补肝脾法、疏肝健脾法、祛湿健脾法、祛瘀活血法等,以治病求本。肝脾互损,调肝必先实脾,进而肝脾互调;脾阳健运,肝气疏畅,恢复条达之性;脾阳振奋,痰湿得温,肝体得养,痞满得利;脾阳恢复,瘀血得通,肝病自舒。
根据以上的病因病机,用中医药和针灸等手段,通过疏肝理脾、健脾消痰、扶脾活血、电针刺激等方法,温补脾阳,振奋肝气,从而使气滞、痰湿、瘀血等得阳以温化,以期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目的。
2.1.1 疏肝理脾法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过度饮酒、情志失调等不良习惯都可以导致肝气郁结,脾阳不升[7]。脾阳虚衰为本,阳虚气滞为标,本虚标实,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叶天士曰:“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所以补脾也。”
肝郁气滞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疗应以疏肝理脾法为要。常用方剂主要包括疏肝健脾方、逍遥散等。疏肝健脾方中柴胡味苦辛微寒,入肝胆二经,疏肝解郁;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健脾益气;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薏苡仁、猪苓,健脾和胃渗湿;泽兰活血化瘀,板蓝根清热解毒,以使毒消而正气自复。若兼有身体困重,脘腹痞满,纳呆厌油,舌体胖大,苔厚腻等脾虚湿盛症状者加半夏、泽泻;有黄疸,口苦,心烦,舌红,苔黄腻等湿郁化火症状者加赤芍、白茅根、茵陈;有肝区刺痛,肝脾肿大,舌体紫瘀等气滞血瘀症状者加丹参、桃红;有性情急,失眠多梦,舌边尖红等气郁化火症状者加丹皮、黄芩;有腰酸耳鸣,失眠健忘,梦遗或经少等肝肾阴虚症状者加用枸杞子、菟丝子、熟地。上述药味合用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
2.1.2 祛湿健脾法 《灵枢·百病始生篇》曰:“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祛,而积皆成矣。”由于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情志刺激引起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导致水谷精微不归,脾阳虚衰、脾运不健,痰浊内生;若脾运得健,痰浊易祛,因此治疗时需重视健脾助运以绝生痰之源。痰之既成,阻于血脉,影响气血运行,又可阻遏气机,以致气行不畅,发为气滞,导致痰气互相作用[8]。
痰湿既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两者互为因果,可促使病情的发生发展,所以治疗上应扶脾阳,助脾气,则痰湿可得阳气而化生。常用方剂主要包括健脾祛湿汤、防己黄芪汤等。健脾祛湿汤中山药、芡实、莲须性平,健脾除湿;黄柏、薏仁、泽泻、苍术、土茯苓解热毒祛湿浊;金樱子、乌贼骨收涩止带;甘草和中。临证如兼见气短懒言,肢倦无力,可加黄芪、党参、大枣益气健脾;兼面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指甲色淡,可加熟地、白芍、首乌、牡蛎养阴补血。上述药味合用以达祛湿、温阳、健脾之功。
2.1.3 祛瘀活血法 庞安常曰:“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对于体内津液输布代谢具有调节作用,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行不畅,痰湿内生,痰浊阻络,气行不利,血行不畅,遂成血瘀,痰湿、瘀血更可互化从而加重脾阳虚衰的程度;脾阳虚衰,痰湿停聚亦会加重肝的疏泄失常。
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则瘀消。常用方剂主要包括活血祛瘀汤、加味逍遥丸等。活血祛瘀汤中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二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三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鸡血藤补肝肾、益精壮阳;桃仁活血祛瘀;玄胡、郁金、三七活血,利气,止痛;香附、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祛瘀活血作为一基本治法,应贯穿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的全过程。
针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化湿、扶正祛邪的功能;“丰隆穴”是健脾祛痰要穴,可以调和脾胃,祛痰降浊;“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可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痰湿内阻等病变。针刺患者“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肝俞”“脾俞”等脾经、胃经、肝经腧穴,有助于刺激脾胃阳气振奋,恢复脾阳功能,也能够疏肝健脾,使得气、血、痰、湿得以生化,从而标本兼治。
综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位在肝,病机关键在脾,脾阳虚衰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机体营、卫、气、血、津液等化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五脏六腑、先天后天等诸方面因素,却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来完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阳充足,脾气才能够健运,饮食水谷才能化为精微被人体利用。脾病常及肝,恢复脾的运化机能,使气血生化有源,肝体才能得养。另一方面,只有脾阳健运,津液才能正常输布运化而不致于形成痰饮,留滞人体阻滞肝络,诱发此疾病。故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应温阳畅脾,脾阳充足,则生痰无源;气血旺盛,则肝脏得养;气机调达,则邪不可干。脾阳虚衰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本文提出从温阳畅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