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王丕敏,赵美艳,高小勇,武 娜,高丽娜
(1.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2.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一科,山西太原030024)
面瘫发病后治疗2个月仍未痊愈者,可定为顽固性面瘫[3],或因发病时面神经损伤严重,或因治疗不及时、方法不正确,面神经没有得到及时恢复。有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速度不同,主要与面神经损伤程度有直接关系[4]。
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该病多因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入,导致经脉气血痹阻,经筋失养,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太阳为目上冈,阳明为目下冈”,据此,结合十二经筋在面部的分布,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而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口歪主要是这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1]。《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及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4]。由此可见,筋急筋纵皆可引起本病,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气津不足则经筋失于温养滋润,以致经筋纵缓不收;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则收缩而挛急,以致拘急疼痛,运动不利。周楣声[5]根据《灵枢·经筋》记载,结合十二经脉体系和人身经筋的分布状况,提出经筋体系包括肌腱经筋和神经经筋两大部分。而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的经筋与脑神经的关系十分相近,例如手足阳明之筋结于项和颧部,故在面部的见症为引颊移口,这与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相一致。说明周围性面瘫为经筋病变,经筋失养导致口僻。故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经筋功能的恢复。
总之,顽固性面瘫由于发病时面神经损伤程度较重,损伤平面较高,面神经长期缺血水肿,或失治误治面神经发生严重变性且神经内膜被破坏。这些功能的恢复必须借助于神经再生过程的完成,故病程更长,恢复更慢。在面神经再生的过程中,再生纤维错位再生表现出异常症状,如联动、肌痉挛、鳄鱼泪等,这就是顽固性面瘫形成的机理[6-7]。与中医的“经筋失养”理论不谋而合。
顽固性面瘫属于疾病发展的后期,面瘫迁延不愈,在机体虚弱的基础上更加耗伤气血,不能濡养经脉和经筋,外邪进一步深入,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笔者临床上采用腹四穴温针灸,其用意主要是“扶助正气”,腹四穴(即气海、中脘、双侧天枢),其中气海穴居脐下,该部位为肓之原穴,为先天之气汇聚之处,为生气之海,有大补元气、总调下焦气机的作用,为全身三大强壮要穴之一。中脘为胃气聚集之处,胃之募穴,为中焦气会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针刺此穴可补虚益气。天枢穴,枢,枢纽、枢机,为人身上下的枢纽,《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4]。脐上应天,脐下应地。穴在两旁,为上下腹的分界线,有斡旋上下、职司升降的作用。”《标幽赋》云:“虚损天枢可取。[4]”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乃阳明脉气所发,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刺激该穴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上下气机,促进全身气血的运行。
针刺腹四穴可益气活血通络,整体调节脏腑气血的运行。根据国内外研究及临床实践证实,灸法具有活跃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抗炎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调节微循环等多重作用[8-9]。故腹部四穴温针灸能从整体上益气养血,温通经脉。面部提捏推筋的手法是基于本病的病机,即经筋失养所提出的一种针对局部治疗的疗法,通过提捏推筋可以提高面部肌肉的肌力和弹性,促进疾病的康复[10]。
顽固性面瘫若继续采用常规疗法,效果很不明显,而且很容易促使“倒错”发生或加重,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后遗症,故必须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法治疗顽固性面瘫是以“经筋失养”整体观立论,局部采用手法提捏推筋进一步激发经气,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腹四穴温针灸从整体来益气养血、温通经脉。通过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既取其温热性和针刺刺激穴位的作用,又能通过面部提捏推筋提高面部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改善面部神经和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变性。二者的结合是在整体观指导下,从患者的病因病机和整体病情出发,以扶正祛邪、温经通络、散寒祛瘀,恢复全身气血的运行,使中气复,邪气去,疾病向愈。
病例一:李某,女,54岁,教师,2018年7月4日来诊。主诉:口角歪斜,左眼睑闭合无力2月。现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不慎受风,晨起后自觉出现面部酸困不适,继而出现左眼闭合不全,口角向右歪斜,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激素、针灸等多方治疗2月,病情有所改善,但右侧面部仍不适,口眼歪斜,迎风流泪,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科。症见:左侧额纹浅,左眼睑闭合无力,左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向右歪斜,闭目时轻微口眼联动,左侧蹙额试验(+)、皱眉试验(+)、鼓气试验(+)、示齿试验(+)。诊断:顽固性面瘫。
采用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法治疗。腹四穴温针灸:①取穴:中脘、天枢(双)、气海。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选用0.35 mm×40 mm的毫针,进针深度约1寸,捻转得气后,将长约2 cm的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面部提捏推筋: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头顶侧,以双手拇指、食指及中指相对用力提捏患侧面部经筋,并自下颌部开始向口角、面颊、太阳、前额部位推进,提捏要柔和,推进要流畅,反复操作5~6遍。治疗10次后,左眼闭合较前有力,口角歪斜好转,示齿、鼓腮均有改善,休息3 d继续治疗10次后,左侧额纹增多、变深,口角歪斜明显好转,面部无明显不适。
病例二:冯某,女,64岁,农民,2018年10月5日来诊。主诉:口角歪斜,右眼睑闭合无力2月。现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剧烈疼痛,继而出现右侧耳廓和外耳道疱疹,右耳听力较前下降明显,时有耳鸣,面部烘热麻木,行走不稳,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亨特氏面瘫”,经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多方治疗2月,疱疹消失,但仍右侧面部松弛无力,口眼歪斜,迎风流泪,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科。症见:右侧额纹消失,右眼睑闭合无力,右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向右歪斜,闭目时可见口眼联动,右侧蹙额试验(+)、皱眉试验(+)、鼓气试验(+)、示齿试验(+)。诊断:顽固性面瘫。
采用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法治疗(具体同上)。治疗15次后,右眼闭合有力,口角歪斜明显好转,示齿、鼓腮均有改善,休息2 d继续治疗7次后,右侧额纹增多、变深,口角歪斜进一步好转,面部无明显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