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经》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2019-02-12 06:55杨景森穆俊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内经原著

杨景森,穆俊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自成书以来,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成为中医教育的重要教科书。《内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医疗实用价值,其理论体系完善,治则治法行之有效,医学模式先进超前[1]。然而《内经》文字古奥,理论艰涩,令学生望而生畏,给《内经》的授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难以讲好,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主导、教学主体、课程设置等4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 重视学生对原著的学习

中医的优势在思维,《内经》就是一部囊括中医思维的法书。然而其中蕴含的天人相应、观象明理、整体观念、变易思维等思维认知方式,与现代人从小接触的社会形态、语言文字、科学理念等认知方式相差巨大[2]。学生如果按照现代的思维模式去学习《内经》的义理,必然会导致对《内经》的认知困难以及思维方式的错位。所以继承中医临床辨证的思维,学习古人的辨证思路,唯有研读《内经》原著,别无他途。

然而在当下安排的教学内容上,课堂脱离《内经》原著的现象却比较严重。在课堂上,学生只学习《内经》的节选部分,这样做固然着力使中医理论体系规范化、通俗化,但是却远非中医理论的全貌。导致学生对《内经》的理解片面,浅入浅出,对整体结构的把控以及玄妙幽微部分却无从体悟和发掘,因此无法形成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

更可怕的是,人皆有“先入者为主”的思维惯性,但凡一开始接触这些已系统化、规范化、通俗化的理论成品,学生会理所应当地将其作为公理,反过来衡量《内经》理论,可谓是本末倒置。许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学的是今人的理论,用的是古人的验方,不会主动运用中医思维去解决临床问题。甚至在当今临床中,一些中医专家用后世演绎的理论去构建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自然矛盾重重,临床疗效不佳。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内经》原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内经》原著上下功夫。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书通读理解原文,对整部《内经》有宏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想古人之所想,才能继承中医学一脉相承的、原汁原味的理论思想。

2 教师对《内经》要有敬畏之心,明确导读的职责

《内经》有“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的特点,历代注释、解说《内经》的学者,受其自身知识结构及思维的限制,在认识、体悟上都很难达到或超越《内经》的境界。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对《内经》怀有敬畏之心,不能盲目地对学生灌输《内经》的理论和认识,应放低姿态,以一名导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经典,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1 介绍正确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要使授课真正体现出导读的性质,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读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加强记忆背诵经典的段落;然后以《内经》的经典注家作为参考,临床医案为佐证,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向性地分析和掌握医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教师要客观地预估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对那些暂时不能理解的问题,随着我们对中医知识的积累以及临床阅历的加深会逐渐解决,使学生树立学好《内经》的信心。

2.2 给学生普及《内经》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内经》包含了众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老师可利用课堂或业余时间,举办与《内经》相关的专题讲座,讲解《内经》的成书年代及历史文化背景,讲解《内经》与《难经》《太素》等多部经典的联系以及历代医家对《内经》注释的学术思想等。通过介绍这些与《内经》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使学生在研读原著的同时,既深入《内经》的学术境界,又不完全拘泥于经典本身,真正提高对《内经》的领悟,开拓思维。

3 让学生“主动学,主动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当今的中医教育模式下,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部分总是在不停地被动接受现成的理论,这样学生兴趣自然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内经》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建议让学生“主动学,主动讲”。

3.1 主动学

建议课堂上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特点是将学习设置在围绕某一专题或者具体病例的临床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协作来解决问题[4]。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自发、自主地探究知识,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学生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学生因此可以得到充分重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自信心和兴趣会大大增强。学生自然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不断求知的良性循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主动讲

讲过课的人都有体会,每讲一遍,我们对所讲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扎实。建议给学生布置讲课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开动思路,查找资料以拓宽视野;同时对学生形成“压迫”,克服年轻人自律性差的问题。这样“引导加压迫”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用开拓的思维去学习《内经》,而且可以提高对《内经》的理解和理论扎实程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内经》教学当中,建议采用学生自学讲授、互动讨论、老师指导三步法进行。通过学生分组来分配讲课任务,让每一组学生各自承担部分章节任务,不限制思路,让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前15 min派代表上台讲解,之后学生之间互动讨论,最后15~20 min由老师做点评指导,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老师将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与结课考核直接挂钩。以此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是医学生最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

4 延长《内经》教学课程时数,让《内经》考核贯穿中医高校教学始终

《内经》是唯一能贯通中医各科的学科,对《内经》的理解和掌握,是衡量学生中医理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学生如果能全面深入研读《内经》,达到熟而能解,融会贯通的地步,便可对中医理论寻流讨源、察标求本,进而融会各门学科,使所学的中医理论得到升华、提高。目前《内经》72学时的教学实践显然是不够的,教学期间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领悟、消化、吸收《内经》原著。

我提倡“诵读-研习-实践”三步曲的连贯性教学法[5]。大学一年级,开设《内经》诵读课,要求学生读准经典音韵,感受经典的古韵,提升中医人的行为素养,如此以来,学生从篇名排序到基本内容会在头脑中形成框架。二年级,开设《内经》文义理解课程,学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产生兴趣,并且随着研习深入,逐渐能体会出经典的语意。在经历了《内经》原文的理论培养之后,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医临床课,学生要跟随老师临证实践,深入细化对经典的体悟。现代中医教育一直在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一些院校已经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都有机会跟随导师门诊实践。

另外,《内经》考核应成为中医院校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并且贯穿整个中医高校教学的始终。建议在每学期末安排中医经典考核,并且增加以《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课程在期末考核中的分数比重,督促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回看经典,不断扎实中医理论功底。只有学生的中医基本功足够扎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中医科学研究或者临床实践的方向,而不至于剑走偏锋,从而达到中医成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内经原著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拔牙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水家乡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