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亓新玲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37.31±9.11)岁;休克程度:轻度休克24例,中度休克33例,重度休克3例;创伤原因:打架斗殴伤13例,高处坠落伤15例,锐器致伤9例,交通事故伤14例,挤压伤9例。研究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37.27±9.09)岁;休克程度:轻度休克22例,中度休克34例,重度休克4例;创伤原因:打架斗殴伤12例,高处坠落伤16例,锐器致伤10例,交通事故伤12例,挤压伤1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保持呼吸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有序的实施抢救工作,同时实施环境护理、健康教育等。研究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创伤失血性休克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掌握相关化验指标数据和休克指数,制定涵盖迅速评估、术前准备、保暖和沟通、心理疏导、病情评估、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等护理工作方案。对血压<90/60mmHg、心理>100次/min且面色苍白的患者需立即通知医生。手术当日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2条,对其实施保暖措施,做好保暖工作,减轻患者不适。做好术前准备,向患者介绍麻醉方式、手术名称、麻醉医生和主刀医生等。手术结束返回病房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密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各项生命体征,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包括饮食、体位、活动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救治效果,有效:休克症状由重度、中度转为轻度或完全消失,休克明显缓解;无效:休克症状无改善;死亡:休克程度加重而引起死亡。从护理质量、患者对接诊态度、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总分均为100分,分值高低与满意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卡方(χ2)检验,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救治效果 与对照组的7 6.6 7%(46/60)相比,研究组救治有效率91.67%(55/6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与医生对护士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4.36±5.71)与医生对护士满意度评分(95.33±3.50)分别比对照组的(67.20±11.67)、(56.39±6.3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系列与诊断对应的护理路径的集合,是按标准护理计划设定的,可使护理工作更有依据、更加规范,促使护理人员有预见性的、主动的实施护理工作,同时能促进患者自觉、积极的参与护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1]。本研究中,研究组救治有效率、治疗措施知晓率、医患对护士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显著。常规护理中仅根据患者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与治疗,忽略患者的情绪变化。临床护理路径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护理措施,是对应护理路径和护理措施的一种结合,可指导护理人员不再机械性执行医嘱,而是更主动参与工作,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规范护理人员对应的护理行为;护理人员针对意识清醒患者,需耐心与其沟通、交流,讲解疾病知识、每一阶段病情变化、相关注意事项等,使其及时、充分的了解自身疾病的变化,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不仅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还能使其后续护理与治疗的依从性、积极性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与信任感[2]。
综上所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救治效果,改善医患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患者对治疗措施的知晓率,降低护理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