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466000)刘晓艳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严重多发伤病人进行分组研究(每组48例,依据随机分组法),其中对照组病人: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8~69岁,平均(46.5±10.1)岁;观察组病人: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7~67岁,平均(45.9±9.8)岁;两组病人基础性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急救方案管理对照组病人,而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管理观察组病人:①初步对病人的伤情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处理。急救护理人员需要在5min以内完成对病人的伤情评估,首先,检查其颈椎是否有损伤,气道是否通畅,给予病人以颈椎保护措施以及开放气道。其次,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有无发绀)和胸廓有无开放伤等。再者,监测病人的血压和心率,肢体温度等,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并采取补液措施。②气道和呼吸管理:在气道护理时,主要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并给予其吸氧措施。若病人意识清晰,能和护理人员通过言语交流,说明其气道正常。而发生呼吸道梗阻的病人,护理人员应将其呼吸道异物排出,若颈椎未受伤,将其头侧向一边,防止发生误吸。若病人有呼吸和心跳骤停的情况发生,应对其采取心肺复苏措施。③神经损伤评估和循环管理:严重多发伤病人应防止发生活动性出血,并及时给予其止血和包扎处理。对病人的血压和脉搏密切观察,评估其是否发生休克。④综合评估:经初步判断后,若病人的伤情较严重,应注意观察其神志和瞳孔的情况,以评估是否发生颅内损伤,若有脑脊液漏,应尽量避免对鼻腔和外耳道的填塞和冲洗,而病人伴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时,应及时给予其脱水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急救反应、现场救治和转入急诊科时间;比较预后情况。其中病人痊愈且肢体和器官功能均恢复正常水平被视为显效;病人肢体和器官功能基本恢复则被视为有效;病人出院时,其肢体和器官还存在障碍则被视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本次分析数据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其中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和计量资料(t值检验)分别以[n(%)]和(±s)对其进行描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以P<0.05表示。检验水准α被设定为0.05。
2.1 病人急救时间对比 在急救反应时间方面,两组未见显著差异,差异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现场救治时间(17.2±8.5)min和转入急诊科时间(60.8±12.5)min均较对照组(25.3±9.1)min、(87.2±11.3)min优秀,差异显著,P<0.05。
2.2 病人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预后有效率(95.83%)较对照组(81.25%)优秀,差异显著,P<0.05。
当前急诊科在院前实施急救所接诊的多发伤病人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再加上病人的受伤部位和原因区别较大,急救现场较为复杂,如现场抢救不及时,可使病情恶化,从而致使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上升[1]。
通过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实施护理,护理人员的分工更加明确,通过密切的配合完成对严重多发伤病人的初步评估,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救治处理,充分体现了医院内部管理的成果[2]。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对病人进行气道和呼吸管理大大降低了病人出现窒息的情况,通过神经损伤评估和循环管理,防止病人出现失血过多的情况以及休克的情况。最后通过综合评估病人的伤情,确保病人无异常情况发生,直至安全送至急诊科进行救治,大大增加了病人的抢救几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救反应时间方面,两组未见显著差异,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现场救治和转入急诊科时间方面,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优秀,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在预后有效率方面也较对照组优秀,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应用于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急救护理中效果卓越,为病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降低了其病死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