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原263临床部(101149)赵娜 田桂珍
北京市沙河中西医结合医院(102206)郭霞
1.1 一般资料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原263临床部,沙河中西医结合医院2004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212例慢阻肺患者,男162例、女50例。60~70岁67例,占31.6%,71~92岁145例,占68.4%。纳入标准: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8年);具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典型的临床表现;病历资料完整,病史与诊断可靠。
1.2 方法 诊断标准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具有咳痰、心慌、气短、胸闷等典型的临床症状,有精神抑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肺部可闻及干啰音或湿啰音;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均符合诊断。
在住院的212例慢阻肺患者中,吸烟患者162例,占76.40%。从年龄结构看:60~70岁67例,占31.6%,71~80岁121例,占57.1%,81~92岁24例,占11.3%。从吸烟史看:10~20年10例,占6.17%,21~40年37例,占22.84%,41~60年以上115例,占71%。从性别来看:男152例,占93.83%,女10例,占6.17%。
3.1 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病,虽然诱发因素较多,但吸烟是诱发慢阻肺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抽取的212例慢阻肺患者中,吸烟者162例,占76.40%,说明长期吸烟对呼吸系统损伤较大。吸烟能引发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变短和不规则使其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性抵抗力,容易受到感染。吸烟会引致肺癌,90%的总死亡率是由吸烟所导致。吸烟亦会引起肺气肿,肺部支气管内积聚之有毒物质,会阻碍人体吸入空气正常呼出,导致患病者呼吸困难。促使其发展成为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肺功能能否逆转决定于吸烟量和吸烟年限。每日吸烟不超过20支者,若吸烟年限不超过10年,及早戒烟是可使小气道功能得以逆转的,戒烟后各项肺功能指标与不吸烟者并无显著差异。若吸烟年限在15年以内,及早戒烟仍有可能使得小气道功能得以部分逆转,但小气道的损伤则难以良好修复,因此在肺功能的个别指标方面要比不吸烟者差。每日吸烟超过20支者,若吸烟年限在10年以上,其小气道功能和组织损伤则已不易逆转和良好修复。无论吸烟量大小,长期吸烟若在20年以上,即使戒烟也难使小气道的组织损伤得以修复。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其病理基础早期源于末梢小气道的损伤,这与末梢小气道横截面大、烟雾到此处流速减慢、增加了气道内膜与烟雾中有害物质接触机会有关,由此造成末梢气道内膜增厚,发生剥脱、色素沉着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损伤程度越大,对肺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同时,这种损伤出现较早,往往在吸烟者还没有出现呼吸道症状及常规肺功能检测指标尚处于基本正常之前,就有了小气道的组织损伤和功能损害。随着损伤程度的逐渐加重,小气道愈发变的狭窄,阻碍气流出入而造成小气道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肺功能的整体下降。
3.2 针对吸烟患者引发的呼吸系统改变,临床医务工作者与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早期地进行针对性预防[1]。我国现有烟民逾3亿人,吸烟患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分别于1984年、1996年、2002年、2010年和2015年进行过5次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现有数据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现在吸烟者总数高达3.16亿,较2010年增加了1500万。我国半数以上的成年男性吸烟,女性吸烟率总体较低,但在年轻女性中可能存在显著上升的趋势。
2015年王辰院士控烟团队对吸烟与慢阻肺的关系进行了荟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人群曾经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高于从不吸烟者,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近期研究更是证实吸烟和慢阻肺的紧密联系。2016年英国诺丁汉大学Leonardi-Beej等学者关于吸烟对呼吸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荟萃分析,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发现,现在吸烟者的慢阻肺患病率为10.9%,从不吸烟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为6.2%。临床医生要对有烟民首诊询问吸烟史并进行简短劝诫,对烟民中的烟草依赖患者加以认识,并进行诊断和治疗。研究证明可有效提高长期戒烟率的方法包括:戒烟劝诫、戒烟热线与药物治疗等,应建立首诊询问吸烟史制度,明确建议吸烟者戒烟。
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的有效方法,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使吸烟者认识到预后与并发症,多途径进行干预以防止慢阻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