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466000)王麒麟 孙传顺 宋振声 张立功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3组,各40例。A组即超早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9~58岁,平均(53.5±4.9)岁;B组即早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0~59岁,平均(54.6±5.1)岁;C组即延迟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48~57岁,平均(52.3±4.8)岁。将本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本实验。使用相应的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分别予以降颅内压、抗脑水肿等治疗,待患者的血压维持在160/90mmHg左右时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使用CT进行检测,以确定出血部位与穿刺部位,之后对患者进行局麻,选用适宜的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使用电钻经皮穿透颅骨与硬膜,直至血肿腔,之后将塑料针芯置入血肿腔,将套针推入至血肿中心,若流出陈旧性血液,则与侧管进行连接,之后使用5mL注射器对血肿区域进行缓慢抽吸,完毕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不变色为止,之后将2万U的尿激酶与生理盐水进行混合,夹闭引流管,3~4h后进行开放引流。术后待血肿消失后拔管。
1.3 观察指标 三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依据GO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优,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良;出现轻度残疾,但不影响生活;可,出现中、重度残疾,且无法自理;差,出现植物生存现象;三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使用ADL分级标准进行评价,I级为生活完全自理;II级为部分生活功能恢复;III级为需要他人一定的辅助;IV级为长期卧床;V级为植物生存状态。其中I~III级为预后较好,其余为预后较差。预后良率为I级+II级+III级;三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再出血、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等。
1.4 统计学处理 建立Excel数据库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软件工具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且用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三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比较 A组的治疗优良率(92.50%)明显高于B组(80.00%)与C组(6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A组的治疗预后良好率(95.00%)明显高于B组(82.50%)与C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三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B组(17.50%)与C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此种方式通过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与生物酶技术的辅助,能够有效的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达到良好的预期目标;同时由于该种方式为微创,因而能够有效的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进而对患者形成较大保护[1][2]。依据本项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对患者发病早期予以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高达92.50%,预后良好率高达95.00%,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0%,主要原因在于此种手术方式无需对患者造成较大面积创伤,因而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同时该种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的清除血肿,避免再次出血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医生在患者发病早期便予以治疗,因而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存活率,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患者患病7~24h内予以有效的治疗,则将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除此之外,临床医生仍然需要加强对治疗时机的研究,从而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治疗效果,使患者摆脱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