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宋巧炎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4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4~68岁,平均(44.72±5.13)岁;Forrest分级:Ⅰa级6例,Ⅰb级9例,Ⅱa级5例;观察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4~65岁,平均(45.01±5.32)岁;Forrest分级:Ⅰa级5例,Ⅰb级10例,Ⅱa级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所有患者知情研究,自愿签署同意书;该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患者就诊时,禁食、补液,若血红蛋白<70g/L,予以输血;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102)40mg+5%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两次,连续3d后艾斯奥美拉唑40mg静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胃镜下止血。患者急诊胃镜下检查活动性出血后,以0.9%氯化钠溶液冲洗出血灶,暴露出血位置,根据患者病灶特点,选择不同止血方法。血管暴露伴少量活动性出血、凝血块者,局部喷洒药物:蛋白凝胶以双联注射器直接喷洒出血部位;观察数分钟,若渗血较多,重复喷洒至渗血停止;若局部注射欠佳,伴活动性渗血,行氢气离固术、电凝止血钳止血;动脉喷射样出血,行钛夹止血。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止血情况:胃镜下出血停止,无呕血、黑便;血红蛋白无下降;粪隐血试验(-);统计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止血率比较 观察组止血率95.00%(19/20),对照组止血率70.00%(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2,P=0.027)。
2.2 治疗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止血时间(1.02±0.54)d、输血量(1.85±0.31)U及住院时间(5.28±0.67)d均低于对照组(3.48±0.67)d、(3.96±0.52)U、(8.74±0.7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镜下止血可直接观察到患者出血病灶特点,选择相应的止血方法,以期提高患者止血成功率。本组研究,观察组止血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证实了胃镜下止血的显著效果,且未出现转为手术病例,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样本量少,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患者恢复方面,观察组止血时间、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胃镜下止血能缩短患者止血时间,减少患者治疗期间输血量,使患者尽快出院。
胃镜下止血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时,为了提高患者止血效果,应根据患者病灶特点选择相应治疗方案。胃镜下喷洒生物蛋白凝胶,止血迅速,能在短时间内减少患者渗血、出血,缩短术中止血时间;封闭组织创面,减少创面渗出;并能预防粘连,促进膜性组织再生与修复,预防各内脏膜性粘连;但胃镜下喷洒适用于血管暴露伴少量活动性出血、凝血块者;胃镜下氢气离固术、电凝止血钳止血适用于局部注射欠佳、伴活动性渗血患者;胃镜下钛夹止血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局部活动性出血及老年高血压者[1]。
术者在胃镜下止血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对反复出血征象者,应把握手术指征,及时转为外科治疗;行胃镜下钛夹治疗时,体外认真检查,保持术野清晰,以免术中出现差错;在使用钛夹时,注意钛夹方向、位置与速度,以免钛夹不完全套索,影响止血效果;术中若患者病灶局部伴活动性出血,有较多血液覆盖,为了保证视野清晰,应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以此明确出血部位、状态与性质。术中检查过程中,若内镜及附件难以到达出血位置;溃疡周围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无法使用钛夹;血管残端位于溃疡凹陷处,药物注射、钛夹无法有效处理出血,应采取外科手术处理[2]。
总之,胃镜下止血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能提高患者止血效果,缩短止血时间;但临床应掌握患者具体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必要时采取外科手术处理,以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