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不包括
A.病情迁延不愈
B.病程冗长
C.病因较为复杂
D.具有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
2.以下哪项不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及的
A.上医医未病之病
B.中医医欲病之病
C.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D.下医医已病之病
3.使用刮痧技术反复刮拭头部,可缓解的症状是
A.哮喘 B.血压升高
C.胃脘痛 D.月经不调
4.刮痧操作时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内侧后外侧
B.先四肢后头面、先腰腹后胸背、先上肢后下肢、先外侧后内侧
C.先四肢后头面、先腰背后胸腹、先下肢后上肢、先内侧后外侧
D.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腹后胸背、先下肢后上肢、先内侧后外侧
5.刮痧操作过程中,以下不正确的是
A.治疗前,在穴位上涂石蜡油润滑皮肤,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B.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C.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若不出痧,可来回反复刮至出痧为止
D.感染性疾病、极度虚弱的患者不宜刮痧
6.灸法技术主要适用于治疗的疾病类型为
A.阴虚阳亢和邪实内闭疾病
B.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
C.顽固性疼痛和热度炽盛疾病
D.腹痛腹泻和疮疡初期
7.麦粒灸技术中,常用于强壮保健的经穴是
A.天突、定喘、心俞、肺俞等穴
B.两侧太阳穴
C.风池、风府、肩井、天柱、大椎等穴
D.足三里、中脘、命门、气海、关元等穴
8.雀啄灸的操作方法是
A.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 cm处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
B.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约2~3 cm,一上一下摆动进行施灸,如此反复
C.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 cm处,围绕施灸部位反复旋转,移动范围约3 cm
D.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置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
9.以下隔姜灸的操作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姜片的直径约 2~3 cm,厚约 0.2~0.3 cm
B.在姜片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于姜片上
C.皮肤出现红晕为度,皮肤应感到温热而无损伤
D.一般灸2~3壮,燃尽后可换柱再灸
10.以下关于神阙穴贴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常用贴敷剂型为丸剂、膏剂、粉剂、散剂、糊剂
B.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
C.贴敷后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应立即停止使用
D.贴敷时间必须从7月份入伏天开始
11.如采用消胀散巴布剂进行神阙穴贴敷,一般1个疗程为
A.1 d B.1~2 d
C.3 d D.7 d
12.夏季进行三伏贴治疗后,应指导患者注意
A.敷贴后服用辛燥之品,以助药效
B.鼓励增加运动强度、大量出汗
C.避免电风扇、空调直吹,避免寒气乘虚而入
D.敷贴后可暂停治疗药物的服用
13.为患者进行耳穴治疗时,操作者应注意
A.双侧耳穴同时操作,同时按压
B.夏季易出汗,胶布应勤更换,留置时间为1~3 d,冬季留置为3~7 d
C.一般患者给予中度刺激,孕妇可适当加重
D.使用点压法按压耳穴时,每次间隔1 min,以患者感到胀而刺痛为宜
14.经穴推拿中,操作者需掌握的技术要点不包括
A.点法、揉法、叩击法等基本操作方法可以单独或复合运用
B.经穴推拿的原理主要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C.进行揉法时,应以拇指罗纹面着力按压在施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做环形运动
D.使用叩击法时,用手特定部位在治疗部位反复拍打叩击
15.在为患者进行拔火罐操作时,应注意的是
A.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B.在肌肉薄弱处拔罐或吸拔力较强时,应适当延长留罐时间
C.走罐时应选用口径小且罐壁较厚的玻璃罐
D.闪罐时可选择1个口径较大的火罐,重复使用
16.药罐疗法最常用的罐具是
A.陶瓷罐 B.玻璃罐C.抽气罐 D.竹罐
17.中药全身泡洗时,药液的温度及泡洗的时间宜为
A.25℃,15 min B.30℃,20 min C.35℃,20 min D.40℃,30 min
18.以下哪类患者不适宜进行拔火罐操作
A.严重水肿 B.风寒性头痛C.腰扭伤 D.虚寒型胃痛
19.足部泡洗技术的注意事项,以下不正确的是
A.热水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以40~45℃为宜
B.泡洗时间不可过长,以20 min左右为宜
C.老年人进行泡脚时,水温应酌情降低,防止烫伤
D.泡洗的药液应尽量提高浓度,增强局部皮肤组织的抗病能力
20.引阳入阴推拿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A.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百会→勾风池压安眠→勾廉泉→按承浆
B.开天门→揉太阳→推坎宫→勾风池压安眠→揉百会→勾廉泉→按承浆
C.揉百会→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勾风池压安眠→按承浆→勾廉泉
D.揉太阳→开天门→推坎宫→勾风池压安眠→揉百会→勾廉泉→按承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