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探析

2019-02-10 10:54朱莉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幼儿教育

朱莉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着幼儿对任务的选择、动机和表现,也影响着幼儿的心智发展和未来成长。在雪花片拼插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致力于让幼儿获得成功性经验、习得性经验,并做出适宜的评估,以此来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保持和促进幼儿的积极参与状态。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雪花片拼插游戏;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B-0065-04

一、问题的提出

雪花片拼插是幼儿最喜欢的结构性游戏之一,它是幼儿利用雪花片材料及与雪花片拼插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和需要进行拼插。拼插作品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人物、动植物,可以是自己喜欢的美食、器物或者各种美丽奇特的山水自然,也可以是各种名胜古迹及现代建筑。和其他结构性游戏一样,幼儿使用雪花片拼插和构建的过程是一个理解、表现生活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入幼儿习得性学习的过程。它有助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和情绪的体验,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然而,我们发现,幼儿在雪花片拼插游戏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构造的作品具有简化和雷同的趋势;二是所构造的作品与实际事物不相符,无法被其他幼儿理解和接受;三是构造的作品不坚固,容易损坏。如何使幼儿在雪花片拼插游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作品构造的能力,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劳动和创造的成果,享受完成作品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许多一线教师和研究专家提出了林林总总的对策。然而,笔者认为,从提升幼儿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去解决以上问题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和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建立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系统。它指的是自我在完成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能力上完成该项行为任务活动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把握与感受,即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了个体完成行为任务时的动机、状态和结果,是幼儿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幼儿自我效能感与雪花片拼插游戏

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随着活动的增加和思维的发展而逐步萌发产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或所要完成任务的了解掌握程度;二是个体根据已有经验对自己实力和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评估情况。对于幼儿来说,自我效能感蕴含于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将影响幼儿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预期。幼儿在和周围环境相处时,更倾向于选择他们可以应对的相关活动;面对陌生的环境、容易遭受挫折的活动或者不可预期的任务,经常表现出畏难或退缩的行为。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幼儿对完成相关任务和项目会充满期待和信心,乐于主动完成,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而且對所要完成的任务喜欢持正面的评价;自我效能感低的幼儿往往较少提出自己的看法,完成活动中自身行为缺少挑战性和创造性,将困难和问题看得比实际情况更为严重,较多地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

在雪花片拼插游戏过程中,一些幼儿经常表现出从无意识摆弄到有计划实现自己愿望的活动追求,遵循着从“先做”到“做着思考”,再到“一心思考”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幼儿雪花片拼插游戏做出适宜的指导,使幼儿通过有效评估自我能力来促进自身行为活动,激发幼儿完成任务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教师儿童本位观的基本体现,幼儿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在雪花片拼插游戏活动中,幼儿将遇到与拼插相关的、不同类别、不同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环境、任务、组织结构和幼儿操作过程密切相关,成为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真实问题”。在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会克服困难,积极思考,坚持研究,最终获得自我效能的肯定与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得到快速发展,同伴之间的互动也会大幅增加。例如,这一阶段的幼儿在拼插任务开展之前就已经提前谈判;拼插活动过程中幼儿可能相互合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可能会发生人际冲突;拼插任务完成之后,幼儿可能互相评估并有意识地分享经验。在处理这些合作、分享和冲突时,幼儿的自我效感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与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尽管可能存在某种“突变”,但基本上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性和阶段性。幼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动态性、持续性和循序性要求我们不限于单一的雪花片拼插活动,而是要将众多的雪花片拼插游戏联系起来考察,形成幼儿活动的整体体验。

总之,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了幼儿在雪花片拼插游戏任务中的个人选择、游戏动机、表现程度和价值判断,以及个体心智发育和未来的发展状态。它既是动态的行为系统,也是个体感受自身快乐和满足程度的心理体验过程。幼儿期是自我效能感有意识发展的初始阶段,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核心素质和行为系统的主要因素,在此期间经历了重大变化,其发展过程和性质特征直接反映了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与质量。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

三、运用雪花片拼插游戏提升幼儿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一)让幼儿体验并享受任务完成的愉悦

1.了解活动的价值并产生积极期待

教师让幼儿了解活动的价值是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首先,要让幼儿了解所开展活动的基本情况和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幼儿更多是在直接经验的积累中自主发展的。幼儿只有“知行”(知道要做什么、方向是什么)才愿意去积极参与、倾力投入,才会有目的地深入探索。其次,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主题体验式的学习探究活动。主题体验式探究活动将学习任务置于主题环境中,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去获取外界事物的特征及其联系。在系列活动的参与中,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解、判断和预测,形成对活动内容的认知和建构,知道“从何做起”和“向何方去”,进而对雪花片游戏活动产生积极的期待,形成“我能做到”的结果预测,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游戏活动中的困难,完成相关任务。

如:用“雪花片拼插雨伞”的游戏活动。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对雨伞已经有了一些认知经验,也初步了解了“拼插雨伞”这一任务,这是参与活动的基本前提。教师并不是简单地用言语告知幼儿构建“雨伞”的方法,而是通过开展“雨伞”主题的系列活动,拓展、丰富幼儿有关雨伞的知识和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观察并触摸雨伞,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能够用雪花片迅速拼插出不同类型、不同造型、不同作用的雨伞。再如,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可以发现,男孩和女孩在“雪花片拼插游戏”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活动喜好和项目兴趣。因此,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项目任务时,要顾及幼儿的性别、知識、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切忌目标“过高”或“过低”,任务“过重”或“过轻”,以免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

2.建构适合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的游戏活动

幼儿在用雪花片拼插物体时,需要对物体进行观察、感知,归纳、认识、发现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对物体的结构进行解读,将拼插的物体化整为零,找到最基本的特征,将作品拼插出来。经过多次讨论和调整,幼儿拼插的过程就会变得有条不紊。一旦幼儿学会使用解构的方法来养成拼插的习惯,他们就会积极地解构对象,并使其变得简单和科学。这种解构过程暗含了幼儿对不同建构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他们思维的发展程度和差异,因而创造出的雪花片游戏作品更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发展性。例如,人的基本造型可以有圆形头、方形体、长形臂和大长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变形和插入,而创造出不同民族、地域或特点的人群,甚至反映其服饰、习俗和变化。幼儿雪花片游戏的规划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以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依据规划建构适合自己思维发展水平的作品,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3.开发难易程度适切的拼插项目

作为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的主要教学内容,雪花片拼插游戏活动离不开班级系列活动和主题活动。雪花片拼插活动既可作为班级建构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题旨,也可作为班级其他活动的补充或延伸。为了使幼儿获得成功的经验,享受创造的价值,教师要仔细研究幼儿的拼插能力和实际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调整规则,因人而异地设置游戏活动项目。有的项目活动甚至可以降低要求和难度,尽量使拼插游戏切合幼儿需求,适应幼儿构建的水平和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创造,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逐步提高拼插能力。在拼插过程中,让幼儿先完成一个物体的基本框架,从粗到细,从小到大;具有较强能力的幼儿可以学习检查雪花片插件是否紧凑、颜色是否和谐、比例是否合适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能够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追求新的希望,获得不同类属和层级的成功经验,既不影响他们实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又不使其自我效能感过度膨胀或无端丧失。

(二)从习得替代性经验出发培养幼儿游戏兴趣

这里的替代性经验,是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他人的行为活动而获得的、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例如,一位幼儿看到别人因构建一座“城堡”而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产生了模仿行为。如果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构建的雪花片拼插作品也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这个幼儿就有可能对雪花片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改变他原有的认知和行为,甚至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从习得替代性经验培养幼儿雪花片拼插游戏兴趣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升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好办法。从幼儿的兴趣培养出发,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求,抓住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最近发展区”,逐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动机,并在原有的兴趣基础上逐步提升。

(三)从成果展示和适切评价入手提升幼儿自我效能感

1.通过作品呈现,满足幼儿间接与直接的成功体验

评估和反馈是提升幼儿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而作品呈现和展示是一种特殊的评估和反馈,其作用和效果比一般的评估和反馈更直接、更有效,影响更深远。在一次全园的雪花片拼插“小汽车”的游戏中,孩子们设计的“概念车”造型十分炫酷,每一位幼儿都对自己的作品充满兴趣和期待。为了强化这种成功感,教师利用 KT板制作了“停车场”。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车位”,每当有新的拼插作品,便会主动替换。随着幼儿拼插水平的不断提高,拼插主题不断丰富,幼儿用雪花片搭建出了机器人、小桥、亭子、各种汽车、飞碟、小花园、小人等。当这些作品被置于“停车场”上时,老师和幼儿将它们再一次地进行组合、建构,整个“停车场”被合理地布置成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极大地鼓舞了幼儿的成功体验。自此以后,在其他的雪花片拼插游戏初期,教师将幼儿完成的作品一律置于一些玩具架上。那些完成作品的幼儿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很有成就感;对于未完成作品的幼儿来说,既间接体会了别的幼儿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也获得了向别的幼儿学习的大好时机。这种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会影响更多的幼儿。

2.利用成就动机,为具有不同成功取向的个体提供支架

成就动机是个体对认为重要且有价值的事物愿意付诸实践,并在心理上追求完美、实现成功的内驱力。幼儿体验到成功之后,面临新的游戏活动时,便会更加愿意去投入任务并期望获取成功,产生追求完美的需要。

根据支架式教学主张,教师先要把复杂的拼接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幼儿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它基于当前学习者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指导学习者积极构建知识,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习者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技能,激励学习者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成就取向,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性,站在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高度上,以支架式教学模式来增强幼儿自信心,帮助每个幼儿获取自己的成功,强化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幼儿教育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