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掌胜 薛紫婷
摘 要:同义復词是古今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加强对同义复词的深入研究,对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例,通过对恶劣、切要、清闲、森严、娴静、淹留等词条释义的考辨,指出现代汉语辞书在同义复词释义上还存在着不少亟须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同义复词;误释
同义复词是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个完整意义的复合词。它是古今汉语里一种十分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受“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词典编撰者在碰到同义复词这种特殊语言现象时,往往强调和着眼的是语言单位的“分”,忽略轻视了其“合”,释义时将同义复词强行分释,字字落实,务要说出其异。加之一些字词的古义在当代往往不为人熟知,受其当代常用义的迷惑,人们很容易产生以今律古的思维定势,犯下拆词为释、望文生训的错误。
作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杰出代表的《现代汉语词典》,在编撰和修订过程中十分注重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关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词典编撰是十分精细的工作,它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就同义复词的释义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下面以最新的第7版为例试加考辨。
1.恶劣
恶劣:形很坏:品行~|手段~|环境~|~的作风|~的天气。[1](P341)
这一解释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恶”是“很”的意思。其实不然,“恶劣”的“恶”义同“劣”,是坏、不好之义,“恶劣”是同义复词,构词形式属于并列结构,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显然把它当做了偏正结构。从语言运用来看,将“恶劣”解作“很坏”也难以在下列语句中讲得通。
(1)“身体好、能开车、能熬夜”,这是天诺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豫颖在接受访谈时列出来的志愿者三大条件,因为天诺慈善基金会去考察、援助的地方常常是自然环境很恶劣的地方,仅靠一腔热血显然是不够的。(《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1-26)
(2)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长1118公里,其中965公里的线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连续多年冻土地段长达554公里,氧气含量只有内陆的一半,自然气候十分恶劣。(《人民日报》,2018-08-14)
(3)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代表认为,“过去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如今,我们逐步探索出了生态治理新模式,现在一年的治理速度,超过以往的十年。”(《人民日报》,2019-03-07)
(4)南极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气候最独特、空间最神秘的一片净土,也是科学观测数据最匮乏的地区。(《人民日报》,2019-03-13)
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很”“十分”“非常”“最”这些副词都能修饰“恶劣”一词。如果“恶劣”是“很坏”的意思,那么“很很坏”“最很坏”这样的用法,是累赘而且笨拙的。
其实,上述例句中“恶劣”的用法并无错误,而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恶劣”的解释欠妥。笔者认为,“恶劣”当为同义复词,宜解释为“坏,不好”。“恶”义为坏、不好,也有文献为证。《玉篇·心部》:“恶,不善也。”《广韵·铎韵》:“恶,不善也。”《字汇·心部》:“恶,善之反也。”西汉贾谊《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唐代杜甫《峡中览物》诗:“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这些用例中的“恶”都是“坏、不好”之义。“恶”有坏之义,故可与同义语素“劣”组成同义复词“恶劣”。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学诗者动辄言唐诗,便以为好,不思唐人有极恶劣者。”清代陈浏《匋雅》:“瓷画之结作团彩者,最无风趣。豆彩团花,固非佳品,若釉里红之团鹤,亦甚恶劣,转不若串枝莲之为愈也。”清代梁廷柟《曲话》卷二:“荆、刘、拜、杀,曲文俚俗不堪,《杀狗记》尤恶劣之甚者,以其法律尚近古,故曲谱多引之。”上引各句中“恶劣”前分别有副词“极”“甚”“尤”加以限制,更可见“恶劣”是“坏,不好”的意思。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恶劣”条的释义“很坏”应修订为“坏,不好”。
2.切要
切要:形十分必要;紧要:~的知识|眼前~解决的是原材料问题。[1](P1055)
将“切要”释为“十分必要”,容易误导读者,以为“切”是“十分”的意思,“切要”为偏正结构。但翻阅各种词典,均未见到“切”作“十分”义。其实,“切要”的“切”义同“要”,是必要、紧要之义,“切要”属于同义复词,构词形式属于并列结构。
那么,“切”有“必要,紧要”的意思吗?古注和古代工具书给与了肯定的回答。《文选·成公绥〈啸赋〉》:“清激切于竽笙。”张铣注:“切,要也。”《集韵·屑韵》:“切,迫也,要也。”《汉书·扬雄传下》:“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颜师古注:“切,要也。”唐代张九龄《敕处分县令》:“自古致理,其在命官。今之所切,莫如守宰。”宋代孔平仲《续世说·直谏》:“宪宗问时所切,登以纳谏为对,时论美之。”上述文献用例中的“切”都是“必要,紧要”的意思。因此,当具有相同语素义的“切”和“要”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同义复词“切要”。宋代陈善《扪虱新话》卷五:“古人于临事切要处,未尝不自留一着也。”元代王磐《农桑辑要·序》:“删其繁重,摭其切要。”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于鳞徒步相携曰:‘子何太泄天机?予曰:‘更有切要处不言。”
不仅古代汉语中的“切要”是“必要,紧要”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如此。例如:
(5)历史在文艺创作中的想象与呈现,真实与否并不是首要考量的目标,借这面镜子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需求往往更为切要。(《人民日报》,2012-07-10)
(6)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立志须坚,交友须慎,青年领导干部尤为切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5-08)
(7)首先,重视目录之学。古人有言,凡讀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人民日报》,2014-11-14)
(8)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人民日报》,2017-06-06)
在以上用例中,“切要”分别受“更为”“尤为”“最”“很”这些副词的修饰,如果“切要”是“十分必要”的意思,那么使用这些修饰语便是画蛇添足。因此,“切要”的解释应该删去“十分”这个蛇足,而修订为“必要;紧要”。
3.清闲
清闲:形清静闲暇:~自在|他一时还过不惯~的退休生活。[1](P1066)
此释容易误导读者,以为“清闲”的“清”是“清静”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清静”条释曰:“(环境)安静;不嘈杂。”可见,“清静”主要指环境的安静,而“清闲”则指的是人的状态,因此用“清静”来解释“清闲”的“清”,不够确切。其实,“清闲”的“清”义同“闲”,也是闲暇之义,“清闲”是同义复词。从语言运用来看,将“清闲”解作“清静闲暇”也难以在下列语句中讲得通。
(9)下联语出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诗:“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意。”“安闲”,即安静清闲;安逸舒适之意。“得意”,即称心,满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1-06)
(10)其实,曼竜人并不是总与慢生活和清闲清静画等号。封闭隐秘和风平浪静的生活中却蕴藏排山气势和涌动激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5-31)
(11)无论市井胡同,还是海滨风情,这些画面均具有影像化的诗意表达,视觉上给人以清新和清闲,素净而不奢华。(《人民日报》,2018-05-17)
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清闲”多与“安静”“清静”“清新”并列使用,若“清闲”本身即有“清静”的意思,那么这种并列实属重复累赘。
实际上,这些例句中“清闲”的用法并无错误,而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清闲”的解释欠妥。我们认为,“清”义同“闲”,是闲暇义。唐代杜甫《江陵节度使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余清。”仇兆鳌注引黄生曰:“杜诗善用‘清字,……‘投壶散帙有余清,则以‘清为‘闲。”权威工具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在“清”字下收有“闲暇”这一义项。“清闲”当是同义复词,释为“闲暇”即可。
4.森严
森严:形整齐严肃;(防备)严密:壁垒~|戒备~。[1](P1130)
此释似将“森”解释为整齐,“严”解释为“严肃”。这样的解释乍一看似乎也可以说通,但将它置于具体语境中,便可发现有不妥之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严肃”一词有三个义项:“(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作风、态度等)严格认真”;“使严肃”。再结合具体用例,我们可以发现“森严”的释义并不确切。试看以下句子:
(12)28日上午,日军又从测鱼镇出动,这次警戒更加森严,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人民日报》,2015-07-26)
(13)孩子们的自尊心长期蜷缩在毫无表情的试卷分数、等级森严的考试排名之后,本就不充沛的心灵能量就会被一次次消耗。(《人民日报》,2015-12-10)
(14)30年前,在社会严重缺乏文化演出场所的状况下,曾有动议要各单位礼堂对外开放,开到最后,只有北京的红塔礼堂等少数地方成为现实,因为单位礼堂大多建在单位大院的纵深处,门禁森严,进出不易,如何开放?(《人民日报》,2016-03-17)
在以上用例中,“森严”可用来形容“警戒”“等级”“门禁”等词语,而这些词语与“严肃”的意思并不相符。
其实,“森严”的“森”与“严”义同,是严密的意思。“严”有严密之义,众所周知,不需赘述。“森”表严密之义,也有文献可证。唐代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唐代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明代刘基《仙人词》之二:“上帝宸居俨肃森,九关虎豹立崟崟。”所以,“森严”一词当属同义复词,义为“严密”。即以《现代汉语词典》所举“壁垒森严”“戒备森严”二例来说,其中的“森严”也是严密的意思。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中“森严”条的释义应修订为“严密”。
5.娴静
娴静:形文雅安详:举止~。[1](P1420)
先来看现代汉语中“娴雅”的有关用例:
(15)粉裳挑人,意料不到,美女与春裳,竟相得益彰,赏心悦目。她倚窗观雨,手捧一盏清茶,笑靥如花,娴静淡雅,莫名动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3-19)
(16)毫无疑问,白衣女子喻示着梵高的精神状态,象征了“疯”的极致。然而,她又是如此美丽、优雅、娴静甚至圣洁,真如仙女一般。(《人民日报》,2018-11-22)
(17)百花之中,我对优雅娴静的梅花情有独钟。(《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2-22)
显然,在现代汉语中,“娴静”既可以用来形容物,如例(17);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尤其是形容女子。而“娴静”的释语“文雅安详”,显然只能用于形容人,这就缩小了“娴静”的使用范围,不符合语言事实。况且“安详”是“从容不迫;稳重”的意思,用在女子尤其是年轻女子身上,也不贴切。
在“娴静”一词中,“静”是安静、文静之义,这应该没有异议。“娴”字自古至今有两个意思:一是熟练;二是安静。表示熟练义的词有娴熟、娴习等;表示安静义时,可与同义语素“静”字组合成同义复词“娴静”。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三生》:“某生庆云,二十八举于乡。生一女,娴静娟好,世族争委禽焉;皆不许。”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五回:“绍闻难道平日不曾看见么?只因今晚妻妾欢聚,倍觉融洽,所以绍闻留心比较并观。况且三口合来,刚刚满六十个年头,兼且一个德性娴静,一个德性平和,真正娇艳尚为世所易有,贤淑则为世所难逢。”这些例句中的“娴静”都是安静、文静之义。
从以上古今汉语的用例可以看出,“娴静”的词义和用法始终一以贯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娴静”条的释义宜修订为“安静,文静”。
6.淹留
淹留:〈书〉动长期逗留:~他乡。[1](P1504)
此释显然将“淹”理解成了“长期”的意思,即把“淹留”看作是偏正结构的词语,这从“淹”字义项④的解释亦可看出:“〈书〉久;迟延:~留。”[1](1504)
“淹”作“久”义,古已有之。《尔雅·释诂》:“淹,久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杜预注:“淹,久也。”《公羊传·宣公二十年》:“王师淹病矣,君请勿许也。”何休注:“淹,久矣。”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横羽觞而淹望,抚玉琴兮何亲?”当“淹”为“久”义时,可与“病”“疾”“望”“困”等语素组成“淹病”“淹疾”“淹望”“淹困”等偏正结构的词语;但当“淹”跟“留”“泊”“驻”“系”等语素组合时,其意义则是停留、逗留,检《汉语大词典》“淹留”“淹泊”“淹驻”“淹系”等并列结构的词条即可知晓。这与同义复词的组词原则有关。当两个意义相同的语素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同义復词,其目的是为了凸显词义。“淹留”一词即是如此,其中的“淹”义同“留”,“淹留”属于同义复词。那么“淹”有动词“逗留”义吗?古代文献给予了肯定的回答。《集韵》:“淹,留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杜预注:“淹,留也。”《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行》:“高节难久淹,朅来空复辞。”唐代孟浩然《口号赠王九》诗:“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清代冒襄《影梅庵忆语》卷二:“客春三月,欲长去盐官,访患难相恤诸友至邗上,为同社所淹。”这些例句中的“淹”都是逗留之义。
现代汉语对“淹留”一词的理解和使用跟古汉语毫无二致。例如:
(18)但也有些人,穷得不名一钱,以借贷做工度日;或家庭像醒秋一般多故,函电纷驰的叫他们回去,他们还是一再淹留;即勉强言归,而三宿空桑,犹有余恋,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苏雪林《棘心》)
(19)戏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问一答,都在这叙述中风神凸现,一个与勇猛、憨直相伴的善良而可爱的形象便永远地淹留在读者的心中了。(《读书》,1990年第5期)
(20)相传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之子理宗自邵州诣京师(杭州)继位过此,忽遇石门潭伏涨,淹留竟日,故名小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8-23)
例(18)、例(19)中的“淹留”一词前用了“一再”“永远地”加以限制,若“淹留”是“长期逗留”的话,岂非叠床架屋?例(20)中的“淹留竟日”是滞留终日的意思,如果将“淹留”解释为“长期逗留”,显然不能跟“竟日”搭配。从这些现代汉语用例可看出,“淹留”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是作为“逗留”“停留”之义来使用的。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淹留”条的释义宜修订为“逗留”。
通过以上六例的分析考辨,可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的编撰者之所以会误释同义复词,关键是对同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对待同义复词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首先,应从意义上考虑其组成语素是否意义相同,是否共同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如果属于同义复词的话,就不宜采取“语词对释式”的释义方式去字字落实地解释①,而应采取整体解释法,即用浅显易解的意义相同的复音词对同义复词加以解释。这样不仅音节相对应,而且能看出被释同义复词的词性,属于以易释难,符合语文辞书简明扼要的释义要求。其次,还应从结构上分析其组成语素是否属于并列关系,结构是否凝固。众所周知,复合词的语素之间有并列、偏正、补充、支配、陈述等多种组合方式,同义复词由于其组成语素的意义相同,因而其结构方式一定属于并列式。只有紧紧抓住意义和结构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们才能正确判定和解释同义复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胡明扬.词典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5]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6]徐流.论同义复词[J].古汉语研究,1990,(4).
[7]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J].中国语文,2004,(2).
[8]张在德.语文性辞书释义中的“描写和说明式”[A].词典研究丛刊(第五辑)[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The Example of Misinterpreting 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of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7th Edition)
Zhou Zhangsheng,Xue Zit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The 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are an important lexical phenomen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Strengthening the in-depth study of 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mpilation and revision of Chinese dictionaries.Taking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7th Editio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finitions of “elie(恶劣)”“qieyao(切要)”“qingxian(清闲)”“senyan(森严)”“xianjing(娴静)”“yanliu(淹留)”, it is pointed out that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ies still exis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There are many place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mis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