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校读札记

2019-02-10 04:11林岚
现代语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竹简

林岚

摘  要:在银雀山汉简中,《尉缭子·二》503号简,原释作“侠”字,当是“扶”字。《晏子春秋·四》542号简,原释简文“痛磒”当读为“痛眩”。《论政论兵之类·十问》1556-1558号简,第一个“傅”字当读为“符”,训为“合”;第二个“傅”字当读为“薄”,训为“迫”。《孙膑兵法·地葆》345号简,原释“不留(流),死水也”,当作“不留死水也”。此外,《尉缭子·一》460号简末当补一“地”字。

关键词:银雀山汉墓;竹简;校释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与《银雀山汉墓竹简[贰]》自出版以来,学界的研究逐渐深入,成果颇多。近来笔者在研读过程中发现一些释文和注解值得商榷,故不揣谫陋,草成小文,以就正于方家。

1.《尉缭子·一》篇460-461号简有一段话,整理者释文如下:

……故曰明于【□□□□□】取天下若化。国贫者能富之【460】……时不应者能应之。

细审图版,原释文460号简最末的“之”字,其下显然应有一字,对比其他字形,此字当是“地”字。在《尉缭子·一》篇456号简中,“地”字作“”

“”。该简中,此字作“”,据残存笔画,能看出其右部当是“它”,左下部笔画残泐不清,但对比该篇中其他“地”字之写法,当是“地”字无疑。

《群书治要》本《尉繚子》该段文字作:“故曰:国贫者能富之,地不任者任之,四时不应者能应之。”其中,“国贫者能富之”之后正接“地”字。《武经七书》本《尉缭子》该段文字作:“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亦有“地不任者任之”一句。因此,从字形与文意来看,该字释为“地”,当可信。

此外,461号简前残文有20余字,以今本对读,若加上《群书治要》与《武经七书》之“(地)不任者任之”“民流者亲之”,亦不过10余字。因此,简本该句当有今本失传之文。但因缺字较多,具体情况待考。

2.《尉缭子·二》篇503号简有一段话,整理者释文如下:

毋(无)战心,搕战毋(无)胜兵,佻(挑)战毋(无)全气。凡侠(挟)议(义)【□□□□】□起;争私结怨,贵以不得已。【503】

其中,整理者释作“侠(挟)”之字当是“扶”,其字形作“”。该字左部竖笔上有两点残存笔画,显然不是“亻”旁,当是“扌”旁。243号简之“挟”字作“”,同简“夹”字作“”,两字“夹”之中部有明显折笔,不是一横。而该字右部所从,两横平直且几乎等长,与“夹”字写法有异。在银雀山汉简中,“夫”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如223号简,作“”,撇笔上下不相连,银雀山汉简中仅见一“扶”字,即作“”(简704);一种如543号简,作“”,

其撇笔上下一贯。该字右部与第二种写法的“夫”字相同,当是“扶”字。阜阳汉简《诗经》简127之“夫”字作“”;马王堆帛书《相马经》53之“扶”字作“”;西汉武威王杖十简5之“扶”字作“”,均与此字字形接近。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云:“隶书‘挾字或作‘挟,与‘扶相似而误。”[1](P1486)此处整理者或许因二字字形相近而误释。

从文意上看,之前各家都将该字读为“挟”,钟兆华释为“持,掌握”[2](P29);刘春生释为“依持,执仗”[3](P36)。“扶”与“挟”皆有“持”义。《说文解字·手部》:“挟,俾持也。”段玉裁注:“俾持,谓俾夹而持之也。《亦部》‘夹下曰:‘盗窃怀物也,俗谓蔽人俾夹。然则俾持正谓藏匿之持,如今人言怀挟也。”《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可见,“挟”字表示“持”义,即拿持,与“扶持”义有微殊。

“扶”字金文作“”(父辛卣·集成5167),从夫从手,会以手扶人之义;一说“夫”亦表声。“扶”字本义当是搀扶、扶持。《说文解字·手部》:“扶,左也。”即辅佐,当是其引申义。《战国策·秦策三》:“其威内扶。”鲍彪注:“扶,犹持也。”《玉篇·手部》:“扶,扶持也。”《吕氏春秋·辩土》:“其熟也欲相扶。”高诱注:“扶,相扶持。”“扶义”一词屡见于典籍,义犹“仗义”。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隋书·经籍志二》:“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俶傥之士,皆有记录。”

3.《晏子春秋·四》篇542-543号简有一段话,整理者释文如下:

景公将伐宋,师过大(泰)山,公吾薨(梦)有二丈夫立而怒,……状,志其声。公恐,学(觉),痛磒,辟(闢)【542】门召占薨(梦)者曰:“今昔(夕)吾薨(梦)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吾犹□其状,志其声。”

简文“痛磒”,整理者注曰:“痛磒,不详。磒,疑当读为或陨。”骈宇骞解释说:“简文‘磒,从石员声,疑当读为‘。” [4](P18)谭步云解释说:“‘磒应作‘硕……文中用如‘头。”[5](P436)刘冬解释说:“《说文·疒部》云:‘,病也。从疒员声。桂馥义证:‘病也者,头眩病也。‘磒,读为‘,于义极洽。后世亦有‘痛陨的用例,如‘若遂正以国典,臣获一见老父而死亦瞑目于地下矣。臣不胜痛陨苦切号控哀祈之至,除冒死一面移疾舟次,沿途问医,待罪候命外,缘系四乞天恩,归省父疾,回籍待罪事理。”[6](P35)

以上诸说不确。今本中不见“公恐,学(觉),痛磒”一句。“磒”,读为“”,于义虽合,但后世并无文例可证;刘说所引为王阳明《四乞省葬疏》,已是明代文献,且原文此处非是“痛”,而是“痛陨”。此处可直接读为“眩”。上古“磒”为匣母文部字,“眩”为匣母真部字。两字声母相同,韵母可旁转。两字声韵相近,虽未见直接通假之例,但从“员”声之字与从“玄”声之字均可以与从“旬”声之字相通。如《孟子·滕文公上》:“若药不瞑眩。”孙奭疏:“瞑眩又作眠眴。”《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臣常有颠眴病。”李善注:“贾逵《国语注》曰:‘眩,惑也。眴与眩古字通。”《史记·货殖列传》“郧关”,张守节《正义》:“盖‘郧当为‘徇,徇水上有关。”同时,与“磒”同为匣母文部的“元”字,与“玄”字亦可相通。如《尔雅·释天》:“在壬曰玄黓”,《淮南子·天文训》中“玄黓”作“元黓”。

“眩”字有晕眩之义。《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目眩。”王冰注:“眩,谓目视眩转也。”《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忽忽眩冒而巔疾。”王冰注:“眩,谓目眩,视如转也。”《广韵·霰韵》:“眩,瞑眩。”《集韵·霰韵》:“眩,瞑眩剧也。”

《说文解字·疒部》:“痛,病也。”文献中多见“痛眩”“眩痛”之语,皆指某种疾病症状,且多是头、目之病。《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所治者,头痛眩,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醉酒风热发,两角(一作两目)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葛花解酲汤【东垣】: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头目痛眩,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颤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综上所述,简文“痛磒”当读为“痛眩”,是指景公噩梦醒后头目眩晕。

4.《论政论兵之类·十问》篇1556-1558号简有一段话,整理者释文如下:

兵问曰:交和而舍,粱(粮)食钧(均)足,人兵适(敌)衡,客主两惧。适(敌)人员(圆)陈(阵)以胥,因以为固,□(击)此奈何?曰:【1556正】□(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而详(佯)北,而示之惧。皮(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1557】驷(四)鼓同举,五遂(队)俱傅。五遂(隊)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员(圆)之道也。【1558】

这段话中有两个“傅”字,整理者注:“傅,疑当读为‘薄,迫也。”张震泽云:“今按,《国语·晋语九》:‘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未傅而鼓降。注:‘傅,著也。即接触。”[7](P149)沈祖春云:“‘迫义为‘靠近,于文意稍显不妥。此处之‘傅,当训为‘至(即‘到),理由有三:其一,本篇‘傅、‘至互训。1557-1558:‘因以乱毁其固。驷(四)鼓同举,五遂(队)俱傅。五遂(队)俱至,三军同利。前言‘五遂(队)俱傅,后作‘五遂(队)俱至,可知‘傅‘至义同,此为同义换用,乃古书常见之例也。其二,古书及古注亦有‘傅训‘至之例……其三,从情理上讲,此段言攻击‘圆阵之法,刚到达敌人的阵前或者刚一和敌人交战就假装败北,如此较为可信;如训为‘迫,义为‘靠近,则文句的意思就是刚靠近敌人尚未交战就假装败北,似难达到诱敌出阵而击之之目的。”[8]杨安云:“‘傅读‘薄训‘迫于文意似有未安,但训‘至亦未能通顺。我们认为‘傅可读为‘搏,训‘击。‘搏而佯北就是说与敌交战然后佯败。后文‘五队俱傅之‘傅亦应读‘搏,即五队同时出击。”[9](P211)

诸家说法皆认为两字意义相同。我们认为,此处两个“傅”字当有不同读法。在上下文中写作同一个字而用法不同的情况并不罕见,仅以银雀山汉简为例,《孙膑兵法·兵情》364-366号简整理者释文如下:

前【364】【重而】后轻,故正而听人。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陈(阵)之则辨(办),趣(促)①之适(敌)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弩【365】者,将也。弩张棅(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翔)②之送矢也不一,矢唯(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366】【招也】。

上引简文中,第一个“适”读为“敌”,第二个“适”义为“适宜”,即为同一个字在同一篇的相临位置有不同的用法。

再看我们讨论的简文,先讨论第二个“傅”字。张震泽云“傅,著也”,义为“接触”,非是,此处当是“靠近”之义。沈祖春认为,“傅”“至”义同。但简文前言“五遂(队)俱傅”,后即作“五遂(队)俱至”;若“傅”训为“至”,则文意重复。而为求简便,简文中重复的文句一般用重文符号表示。杨安认为,“五队俱傅”之“傅”亦应读“搏”,即五队同时出击,亦有不妥。“五遂(队)俱傅”后有“五遂(队)俱至”,“傅”之义当在“至”完成之前;若训为“击”,则与“至”之顺序颠倒,于文不合。读为“薄”,训为“迫”,先近后至,层层递进,则文从字顺。

至于第一个“傅”字,可读为“符”,训为“合”。“傅”字在鱼部帮母,“符”字属侯部並母,鱼侯旁转,帮並旁纽,读音上很接近,典籍中也不乏通假之例。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傅,叚借为符。”典籍中“符”训为“合”的例子也很多,如《庄子·人间世》:“心止于符。”成玄英疏:“符,合也。”俞樾《诸子平议·庄子平议》:“符之言合也,言与物合也。”《文选·扬雄〈甘泉赋〉》:“同符三皇。”李善注引文颖曰:“符,合也。”《韩非子·八经》:“今符言于后以知谩诚语。”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符,犹合也。”出土秦汉时期简帛材料中亦常见“合符”“符合”的用例。如龙岗秦简5/6/6/186:“关合符及以传书阅入之”[10](P14);居延汉简65.7:“符合以从事”[11](P204)。《说文解字·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可见,“符”之本义为一种信物,需左右相合使用,依其特性可以引申出“合”义。

沈祖春说:“从情理上讲,此段言攻击‘圆阵之法,刚到达敌人的阵前或者刚一和敌人交战就假装败北”,此说当可信。《论政论兵之类·十问》篇1560号简有“合而详(佯)北”之句,与此处“傅而详(佯)北”之意当同,意指两军甫一交战就假装败北。

综上所述,此段简文中,第一个“傅”字当读为“符”,训为“合”;第二个“傅”字当读为“薄”,训为“迫”。

5.《孙膑兵法·地葆》篇344-348号简有一段话,整理者释文如下:

绝水、迎陵、逆溜(流)、居杀地、迎众树者钧(均)举【344】也,五者皆不胜。南陈之山,生山也。东陈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留(流),死水也。【345】……五墓,杀地也,勿居也,勿□也。

其中,“不留,死水也”之“留”,整理者读为“流”,并在其下断句。整理者引《通典》卷一五七:“太公曰……凡军不欲饮死水”,下有注曰:“死水者,不流之水。”《北堂书钞》卷一一三“常饮生水”下曰:“(太公兵法)又云:当饮生水,无食死水。所谓生水,长流者,冬夏有水,不地虚(一本作不涸)也。死水,不流,夏有冬竭也。”张震泽解释:“‘不留死水作一句读……假如东注之水是生水,则北注南注西注之水皆为死水。死水之地,不能停留。”[7](P75)

《地葆》篇所論为地形的重要性,上引简文说明了选择地形时应避免的情况。前文言“绝水、迎陵、逆溜(流)、居杀地、迎众树”五种地形“钧举”。沈阳部队注释云:“举,去,离开。此句意指,这五种境地对作战都不利,应该离开。”[12](P65)此外,简文下言“五墓”,“勿居也”,骈宇骞等云:“居:处。这里指停留。”[13](P165)结合前后文来看,此处言死水当与“钧举”“勿居”同义,谓在不利之地“不留”。

综上所述,此句当从张震泽说,作“不留死水也”。此外,据古书常见的对举情况看,疑“东陈之山,死山也”一句后脱“不留死山也”。

(本文的写作承蒙张再兴师的修改,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2]钟兆华.尉缭子校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3]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4]骈宇骞.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春秋》校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5]谭步云.银雀山汉简本《晏子春秋》补释[A].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C].北京:中华书局,2002.

[6]刘冬.银雀山汉简校读丛札[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沈祖春.《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校补[A].张德芳主 编.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杨安.《银雀山汉墓竹简·佚书丛残》集释[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秦简牍合集(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11]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壹)[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

[12]沈阳部队《孙膑兵法》注释组.《孙膑兵法》注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

[13]骈宇骞,王建宇,牟虹,郝小刚译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5]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6]白於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17]张妍.《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集释[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蒋鲁敬.银雀山汉墓竹简《尉缭子》《晏子》《六韬》集释[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9]张海波.银雀山汉简兵书类文献校释[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The Reading Notes of the Han Bamboo Slips from Yinque Mountain

Lin L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viewpoints about the bamboo slips from Yinque Mountain. It is includes that the character “Fu(扶)”was considered be “Xia(侠)”.“Tong Yun(痛磒)”is a borrowing word of “Tong Xuan(痛眩)”. The first “Fu(傅)”is a borrowing word of “Fu(符)”, which means of “Conform(合)” and the second “Fu(傅)”is a borrowing word of “Bo(薄)”, training is “Approach(迫)”. The sentence periodicals of the No.345 bamboo slip should be changed. we complement a word“Di(地)”intheend of the No.460 bamboo slip.

Key words:Han tombs at Yinque Mountain;bamboo slips;interpretations

猜你喜欢
竹简
影视剧拍完为什么叫“杀青”?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汗青”为何指代史册
韦编三绝
书中典故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谁说古人在竹简上刻字
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