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俏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目前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人数日趋增加,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约有1/2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与预后[1]。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促进吞咽障碍个体化的训练方案,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吞咽神经生理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吞咽障碍的病因还不明确,为此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意义重大[2]。本文具体探讨了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8年1月到2018年4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8例,纳入标准:患者能积极配合,完成试验及随访过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病程2-8周;患者年龄40-80岁;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排除标准:有明显的口腔或咽喉疾病影响吞咽者;完全性失语者;有意识障碍、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23±4.29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22±1.38kg/m2;平均受教育水平为11.49±2.92年;疾病类型:脑梗死40例,脑出血8例;平均病程5.33±1.28年。按照纳入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两组疾病类型、体重指数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康复。
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吞咽训练,具体措施如下:(1)声门关闭训练:训练咳嗽及屏气发声运动,刺激颈部唾液腺,防止和减少食物进入气管;如出现呕吐反射则应中止,以免呛咳、误吸。(2)呼吸道训练:指导患者练习长吸气、长闭气、长呼气等。(3)手法机械刺激:待恢复肌力后,用纱布裹住患者舌头,牵拉舌头,指导患者舌头往内缩对抗牵拉。(4)吞咽器官运动训练:进行舌、唇、下颌的被动、助力主动和抗阻运动训练。
在上述训练中,每次30-45min,1次/d,每周5d。两组康复观察4个疗程。
透视检查:应用岛津多功能数字胃肠机进行透视采集,记录稀流质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
在康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由一名言语康复师对患者进行评估与记录。
将原始资料用SPSS22.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等进行表示,对比方法为非参数检验、卡方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观察组的稀流质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分别为1.09±0.45s、0.50±0.14s和0.96±0.29s,对照组分别为0.98±0.29s、1.75±0.87s和1.57±0.41s,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康复后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分别为2级20例,3例4例;对照组分别为2级10例,3级14例,对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
当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吞咽困难在脑卒中患者比较多见,可造成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营养不良,严重情况下可危及生命。脑卒中吞咽功能给患者带来身体残缺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创伤,影响着患者顺利的回归社会[3]。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与康复方法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是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康复医学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当条件适当时,神经元尚未完全受损时,残留的部分可通过功能重组起到代偿的作用[4]。在现代康复医学中,吞咽功能训练通过不断的锻炼吞咽的相关肌群,使肌群的灵活性、反射性提高,也可建立新的吞咽传导道路,从而恢复吞咽功能。本研究显示两组的稀流质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
在吞咽训练中,吞咽技巧和体位的改变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吞咽,可使食团内压增加,防止食物进入气道。声门关闭训练可有效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度,有助于感觉的恢复;并且唇、舌和咀嚼肌等肌肉按摩及运动,有助于排痰和清除异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本研究显示康复后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分别为2级20例,3例4例;对照组分别为2级10例,3级14例,对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
总之,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