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 大 双
(1. 天津理工大学 国际工商学院, 天津 300384;2.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071)
“茶道”源于中国人传统的生活实践,与中国人追求闲适生活的终极愿望密切相关。它不仅愉悦了人们的身心,安顿了心灵,而且更让人们体味到生活的自足与快乐。这种以“饮茶求乐”为中心的茶道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国人追求闲适、简单、快乐的休闲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对慢节奏、浓韵味、富意义的简单生活态度的渴望与坚守,承载着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道文化是古人在沏茶、赏茶、品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以“闲、隐、乐”为其核心理念,追求生活的闲适、简约,彰显了古人重视现实感、追求幸福感的休闲精神,蕴含着古人对生活快乐、岁月静好最美好的向往。
古人以茶会友,“喝茶”是他们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内容,更是其生活中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是古人休闲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在古代,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可供人们娱乐的方式十分有限,“品茶”让身处单一社会交往结构中的人们在社会交往这一问题上得以难得的拓展,在与茶友“品茶论道”的过程中,体味到了交际的乐趣和与人和谐相处的快乐。当然,古人“品茶”也绝不仅仅是交际活动那么简单,它更是古人重要的休闲和娱乐方式。在“有茶相伴”的日子里,他们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茶道”带来的闲暇感受使得古人对枯燥的现实生活多了些许幸福的期盼;而且为了让这种兴趣的期盼更加多元化,古人还十分讲究闲适环境的营造和心境的放松,将“品茶”这一休闲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传统茶道文化,鼓励参与者通过“茶道”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和谐相处,追求生活的休闲感、幸福感。可以说,“茶道”丰富的不仅是古人的生活,更为古人追求最简单的幸福生活创造了可能。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道: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黄昏小院,三两个朋友,一盏浓茶,就足以获得闲适的片刻享受,“品茶之乐”正是古人休闲精神的具体表现,带来的是自然之趣却又不失岁月的闲适惬意。
“品茶”是古人重要的消费活动,作为一种小饮之乐,它反映了古人特有的消费观念,“品茶论道”追求适度、简约的生活旨趣构成了中国古人休闲精神的内在规定性。在古代,喝茶是不少文人墨客的日常消费行为,但古往今来的茶客们并没有为“品茶”所累,反而由于“品茶”获得了某种内心的安静和对现世的顿悟。这是因为“茶道”固然有着一套繁琐的程序,但繁琐却不意味一定要奢侈,古人饮茶,常常选择在远离人群的静谧氛围中进行,这是因为他们追求的原本就不是奢靡,而是对适度消费、闲雅生活的真实坚守。“品茶”的目的更多是为享受这一时刻给人带来的内心娴静和不为繁华世间物欲所累的心境,也正是在这种“品格之乐”中,在恬淡、闲适的生活享受中,人们实现了对物欲的超越,获得了现实的满足感。明朝文人文震亨戏言,香茗之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恰一语道破了“茶道”之妙效。一盏香茶喝出了个人内心的平静,品出了世间生活的简单,更道尽了古人在休闲精神指引下追求简单、闲适而不失高雅的生活的独特旨趣。
传统茶道文化在礼仪上的规定性是古人敬畏规则及自律意识的表现形式,为古人追求生活和精神的舒适性明确了界限,人们在“品茶”活动中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拓展和超越也成为古人休闲精神最为核心的内容。“茶”原本就有涩苦、甘甜之分,绝不是唯一且最上乘的饮品,“喝茶”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单从“饮茶”这一行为本身来讲,实在算不得有多雅致;但古人偏偏却在如何“品茶”这一件小事上极其讲究。究其根本是因为茶道文化的核心就是训导人们在追求“闲适”的过程中心生敬畏、理性节制,在与他人“品茶论道”中提升个人品味和自身修养。此外,“茶道”还有着严格的仪式要求,“品茶”程序更是十分考究,对于用什么器皿盛茶、在什么时间喝茶、与什么人饮茶、用什么方式品茶都必须遵循近乎苛刻的规则。可见,“喝茶”其实还真不限于茶味本身,它更加关切的是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尊崇、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则的恪守,正是这种严于律已的要求帮助古人在个人品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上实现了双向提升,使他们能够轻松抛开尘世烦扰,于精神休闲中寻得难得的内心享受。吴觉农先生也说: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可以说,茶道中的休闲精神体现的正是古人对优雅、休闲生活的积极探索,蕴含着古人向往内在超越的浪漫情怀。
茶道文化中休闲精神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个人生活和精神的闲适感受,有着明显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最终指向人的幸福感受和个人现实的幸福生活,以达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同样,人是教育的产物,幸福观教育是指引人们科学认知、感受和创造幸福的教育过程,不仅要重视各种幸福思想的传授,更应帮助人们科学理解幸福的核心要义,在准确把握幸福概念的基础上感受幸福,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从现实目标、实现路径、价值取向上来看,二者有着极为相近的理论进路。为此,结合茶道文化中休闲精神的内涵,挖掘二者在理论研究上的共通性,从幸福观教育内容的选择、幸福观教育方法的厘定、幸福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基础理论研究,一定会对高校幸福观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茶道文化中的休闲精神阐释了古人对生活过程享受的最初愿望及对休闲生活的向往, 与幸福观教育关照人之幸福观念的形成和幸福体验的获得存在着相似性。 古人沏茶、赏茶、品茶的活动,让原本枯燥的生活多了许多趣味。尊崇“休闲精神”让古人体味到了生活的快乐, 寻找到了艰难生活以外难得的闲适感。 可以说, 休闲精神是为快乐而生, 帮助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了身体与心灵的放松, 有着明显的人道主义取向。 幸福观教育同样立足于人们对悠闲生活的追求, 是指导人们学习如何获得亲密感、归属感的具体实践,帮助人们寻求到生活的意义。 可以说, 幸福观教育本身就是追求休闲生活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个人的幸福在于闲暇”[1]。 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奏普遍都比较快, 很多人对生活目的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相对忽视了生活过程的享受;如能从古人茶道文化中的休闲精神追求闲暇惬意、重视享受生活过程的做法中汲取经验, 将其中正视个人休闲生活、追求过程经验的做法与当前高校幸福观教育相对只关心幸福观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自身感受的教育现实相结合, 势必对鼓励青年学生利用好个人的休闲时间、享受生活过程、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产生积极的影响, 更会为他们不断提高个人创造幸福的能力、谋求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茶道文化中的休闲精神,体现了古人意欲摆脱物欲束缚、追求更高层次心灵的向往;幸福观教育也强调物欲有度,鼓励人们追求生活的适度感,二者在实现理想生活的路径选择上存在着相通性。不论在任何时代,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消费后,总渴望谋求精神上的自由及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古人品茶,在一个自我营造的舒适环境中轻易便挣脱了物欲的束缚,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一些青年人受到了来自西方各种诸如“理性经济人”、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相对忽视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一书中提出的“幸福悖论”思想也指出: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作者译)[2]。高校幸福观教育和茶道文化中的休闲精神一样,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提升个人全面科学认知生活内涵的能力上面,都承认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以外应该有对精神富足的向往,都致力于引导人们理解人生在世应该在适度控制个人私欲,逐渐摆脱物欲束缚的基础上品味生活的全部,茶道文化和幸福知识都承担着拓展人类认知世界、培养个人生活兴趣的重要责任,是帮助人们实现和追求适度生活行之有效的渠道之一。
茶道文化中的休闲精神,旨在通过休闲实践实现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幸福观教育的终级目的也是为实现个体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类终极幸福,二者在价值旨归上存在着一致性。古人于休闲活动中追求精神享受,在与人品茶论道的过程中,期盼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行的提升,关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幸福的至高境界也不仅仅是获得简单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追求人类终级幸福。古代文人墨客品茶有着刻意的讲究,“茶道”体现了知识分子在道德超越性、精神纯粹性上的享受。在他们看来,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喝茶,可以提升个人品味和道德修养。因为“行为、举止、闲暇、文雅……激发了人们的情感”[3],还可以增进人们的幸福。当今时代,人类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生活却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烦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幸福的生活就应该指向精神上的闲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幸福观教育与茶道文化中的休闲精神,以同样的价值旨趣指向满足人们精神富足作为一致追求,为人们在休闲生活中提升个人情趣和精神境界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高校幸福观教育绝不能把对幸福概念、幸福观理论的简单释义作为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应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教养青年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幸福的真正内涵,指导其学习和掌握创造幸福的能力,不断追求人类的幸福,探寻幸福的终极含义。
当前,我国高校幸福观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幸福观念的灌输,在方法选择上也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幸福观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的德育,在教育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都十分有限,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给人带来闲适感和幸福感的教育形式。“茶道文化博大精深, 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大学文明进程中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因此,如何借鉴茶道文化中休闲精神的积极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教育意义。
幸福观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个体积极乐观的心理水平,这与茶道文化中的休闲精神对内心富足的追求这一价值取向是吻合的。要做到有效开展幸福观教育,就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精神感受这一目的。①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体会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巨变,他们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物质享受和生活的闲适变得心浮气躁、物欲无度,忙碌得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体察幸福生活和个人存在的真正内涵。事实上“休闲……不是某一阶层独享的专利,它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5]。茶道文化中的休闲精神强调要追求个人的“闲、雅、乐”的生活,对改变当前“物化”观念占主流的幸福价值取向,营造享受幸福生活和实现个人生命意义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幸福观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幸福不是物质的简单累积”的教育理念,强调幸福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就是个人在生存需求满足后所获得的一种自我肯定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向往内心平静、追求价值实现的生命哲学。②学校要真抓实干,积极丰富幸福观教育内容,要通过增设有关幸福观教育课程帮助学生科学认知幸福;通过邀请名人进课堂讲幸福故事帮助学生感受幸福;选树身边榜样激励大学生脚踏实地追求幸福;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烈士陵园等地开展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体味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荡他们创造未来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此外,各教育主体还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慢节奏的生活态度,逐步帮助他们摆脱物欲的束缚,寻找忙里偷闲的雅趣,引导其在生活中活出自在、活出品味,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小确幸”,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
休闲活动起源于古代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那时人们拥有较多且无法安置的休闲时间。茶道文化的精神核心在于追求恬静的生活、求得内心的闲适。然今日的大学生深居校园远离社会生产实践,虽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但他们却为获得短暂的快感将休闲时间用来熬夜打游戏、沉迷饭局社交、培养低级爱好,等等,生活中内心和行为都因缺少“敬畏感”“自律感”,致使其精神上表现出无意义感和无幸福感。当下中国,“正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整个社会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到精神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5],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于幸福的理解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幸福观教育不是幸福知识的灌输,而应是获知幸福理念和方法的教育,幸福观教育也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家庭、社会等都是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力量。幸福观教育更是与个人寻求幸福生活紧密相关的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将科学的幸福思想渗透到青年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为他们在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认知、感受和创造幸福做好充分准备。甚至可以说“休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契机”[6]。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之后一定会迎来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将越来越容易满足,年轻人一定会拥有也将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过多无法有效利用的空闲时间和精神上的空虚一定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幸福困惑。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应发挥它们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教育责任,以“智福结合”为抓手赋予年轻人以生存的智慧,帮助他们在生活、学习和社交中学会如何掌控、享用闲暇时光,教会他们在安逸、闲适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享受,促进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幸福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营造鼓励学生乐参与、勤参与的育人环境。 中国传统茶道注重饮茶人的仪式感与参与感, 这种注重细节化的过程操作不仅能使参与者心态放松, 使其将自我置于精神追求的闲适意境当中, 更能强化参与者深刻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幸福观教育要完成对学生积极的影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同时, 应不断延伸幸福观教育的教学空间, 积极营造学生广泛参与的育人环境, 让学生在主动接近自然、体察真实生活和扣问自我的过程中认知和感受幸福。 通过开设“茶道”、书法、剪纸、礼义等课程, 让学生在被尊重、被肯定、被鼓励的环境中勤动手、多动脑,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修养和道德水平。 因为, 良好的“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7], 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其积极主动创造幸福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是帮助学生在困境和逆境中积极面对、勇敢接受,以及寻求自我突破、积极享受生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