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成,刘秋平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情感性处理是施行教育的重要准则,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如果教育没有情感,就像池塘没有水一样。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必须提升对于情感性处理的重要认识,重视对于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正确践行情感性处理教育原则,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升。
所谓知识的情感性处理是指在语文教育内容中增加情感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历与文化背景不同,对于语文知识教育中的情感处理理解不一,所以要加强对于语文知识教育中情感的认知与了解。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对于情感性处理理解不深,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兼顾情感性处理,无形中会增加自身负担。之所以存在这些困惑和不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按照教案将知识进行传达即可,并没有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所以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和情感、教书与育人的综合体,所以有必要帮助教师明确情感性处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功能,以便在知识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情感性处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从而提高学生人格发展的完善性与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一)提高认识,有效融入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其情感融入上的特殊性和先天的优势,课程内容中情感因素体现得更明显。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针对学生有效情感融入的处理方式并不多,这样会一定程度上削弱情感性处理的重要作用,甚至会在情感性处理的过程中起反面作用。出于学生心智全面发展的考虑,必须提高教师对于情感性处理重要性的认识。比如在讲授文天祥的诗作《过零丁洋》时,不能仅停留在内容的识记上,不能仅停留在主人公视死不屈的精神上,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精神与人格,也是整个民族万古不灭的光荣。提高了认识,才可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情感性处理方法,架起师生心灵有效沟通的桥梁。在情感化处理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心智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有效疏导。学生的身心舒畅,才能够更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效果也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实现以人为本,以情化人的情感化教育方式,教育的效果就会有更大的提升。比如针对文天祥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融入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不关己”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民族精神对于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情感性处理或是情感性处理的力度不够,教学效果就不可能完全实现。
(二)关爱学生,无私无隐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还不够成熟,在遇到问题时可能无法有效解决。比如,教师每天准时到校进入课堂,学生迟到就会感到忐忑,因为教师一直是守时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迟到问题也不能一味地训斥,应该主动了解学生迟到的原因,通过情感性处理与交流告诉学生守时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的教育可能达到“有耻且格”的效果。同时,良好的情感性处理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三)立足全体,因材施教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情感性处理更加重要。教育过程中,不能因偏爱某一个或几个学生而对其他学生听之任之。“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1]对学生的偏爱会造成语文教育的效力低下,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在情感性处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应存在歧视心理。对于学习困难或调皮捣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情感化处理方法,但都应该是一种积极的鼓励的态度,学习困难并不代表学生不上进,课堂上调皮并不能说就是差学生,教师平等的情感性处理能帮助这些学生自信地向前发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提问要针对不同的群体,不能让其他同学失去存在感;遇到比较难懂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间或是自习时给予学困生补齐不足的内容,保证学生尽可能获得平等的成长机会。
但是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关注差异化的个性教育。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的情感特征与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只有在情感性处理教育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避免对于某一类学生产生偏爱,才能够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2]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明确发展方向,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要研判学习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对于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挖掘鼓励。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个促知生情的活动,教师首先做到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不能让学生处于失落孤立的状态;另一方面,针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教师要因材施教,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3]
(一)设置明确的语文情感性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语文教学中情感性的处理,可以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按照德育过程的理论,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发展可以促进认知因素的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情感性处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情感目标的设置,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过程中认知目标的更好实现。例如可以将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分成三个层次,也就是道德层次、理智层次和审美层次。通过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且进一步发挥出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4]
道德层次包括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小说《我不是药神》引入课堂,把中国当前癌症患者的生存现状、抗癌药千金难求的现状以及中国目前医药现状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强烈改变中国医药现状的责任感。同时就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事例,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这些情感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理智层次则包括了求知欲、怀疑感、坚信感。课堂教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教师可首先设问:贾府何以如此富贵?引发学生的探知欲;学生又会因此产生质疑,为什么曹雪芹可以了解并如此清晰地展现出封建贵族家庭的真实生活现状呢?在怀疑的基础上,学生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并对曹雪芹的生平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获得的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能够对曹雪芹其人、《红楼梦》其书有更全面的探索欲。这些情感能够让学生更加坚定不移地践行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堂学习。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情感因素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行,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不解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审美层次可以包括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课堂教学中的《再别康桥》写于徐志摩离开康桥之时,诗人用自然清新的语言,让每位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不舍和深深的留恋,于无形中将艺术的感染力强烈的渲染开来。通过这些审美品质,可以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提高,增加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
在语文情感性处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可分为四个层次,包括情感的萌生、情感的形成、情感保持以及情感内化等四个阶段。在情感萌生阶段,也就开始了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情感现象进行观察,对其形成一定的感染力;在形成阶段,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学习进行欣赏、感悟体验。通过情感感悟,能够激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提升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而在情感保持阶段,就能够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情感产生一定的固化思维。中学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是一个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把自己套在套子里的人,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知,会经历从情感萌生阶段的怪异感到情感形成阶段的认同感,似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别里科夫的影子,再到情感保持阶段,感觉自己的行为似乎就是别里科夫的缩影。最后,在情感保持阶段,学生开始有意识地避免自己在生活中出现保守、辖制别人甚至以己度人的行为。学生通过内化能够将知识充分应用在生活实际中,保证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而内化阶段也就是将情感转化为个人的气质、品德与信念的阶段。通过对语文教学情感目标和情感发展的实践,能够有效地为情感实施和评价提供充足的依据。
(二)设置明确的语文情感性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中的情感因素非常多,我们常见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章题材都能够包括情感性处理策略。所以在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显性情感因素,帮助学生明确情感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美学观点来分析处理教材,进一步寻找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形象美,也就是寻找作品的意象,分析意象所表达的内涵。其次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过程,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因素,挖掘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情感因素,进而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情感内容的调节。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过程中也需要针对隐性情感因素进行分析,捕捉学生不理解或者存在疑问的知识点,捕捉题外的或是“潜课程”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进一步知情知趣,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
(三)贯彻完整的语文情感性处理过程 情感性处理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使课堂教学流程更加紧凑,保证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在情感性处理策略运用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流程的准确性。对于学生来说,情感的生成与爆发可以通过四个途径,即以知引情、以情引情、借境引情、以知生情四个环节。以知引情就是通过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加上教师的点拨来获得新的知识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矛盾冲突法、对比联系法、学科渗透法等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感受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情引情就是通过教师个人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角色转换或者情感展示。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知识处理的效果。借境引情能够帮助教师增强实践性,可以使用游戏表演法、创设情景法以及教具辅助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提高感知度,提升知识学习水平。以知生情就是要让教师通过自身的认知过程来获得情感,比如课外实践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探索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四)构建情感性因素的语文评价档案体系 在情感性处理的过程中对知识情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情感学习。语文档案评价体系包括认知目标评定和情感目标评定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也就是学生接受情感性处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作品产生过程、文本解读以及教学反思等各个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针对自己实际的学习情况来提高情感因素,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情感发展体验,形成个性化的情感特点;同时积极强化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保证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提升。
在评价体系设置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地探究课程的变化,并将评价结果转变为过程性材料。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终的情感获取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判断,将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成为一种内驱力,帮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一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并不需要为学生的高分而进行强制的灌输,只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并能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就会比较容易地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获得高分,而且通过情感性处理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目的,[5]提升积极的个体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对于语文知识进行情感性处理,能够提高语文教育整体的质量,提高教育水平,强化师生内心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从小养成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与认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探索情感教学的活动规律,让情感性处理教育更具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