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策,王霞娟,冯海伦
(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在学校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办学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校园主体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1]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山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明确山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山西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我们选取五所院校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以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忻州师范学院以及晋中学院等山西省五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走访、座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调查了山西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现状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76 份,有效答卷回收率为95.2%。
(一)山西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1.学校硬件设施与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但学习生活设施仍有待完善。山西高校重视学校硬件设施与环境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具有百年历史的山西大学,无论是从建筑布局上,还是从文化内涵上,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北校区的老建筑古朴典雅,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南校区的新建筑气派宏伟,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再如,新合并组建的山西大同大学四大主体建筑宏伟壮观,不仅为学校教学与研究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体现着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的学习生活设施有待完善。如学生对校图书馆藏书的评价:37.6% 的学生认为“数量较多,质量不高”,25.4%的学生认为“数量较少,质量不高”,两者合计占63%。只有21.4%的学生认为“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再如学生对本校教学设施、住宿条件与就餐环境的满意度是:3.7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38.68%的学生选择了“满意”,46.52%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还有11.02%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也就是说,有半数以上学生对本校教学设施、住宿条件、就餐环境不满意。说明山西高校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设施建设方面仍面临着艰巨任务。
2.物质文化建设有特色意识,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山西大学的以著名学者邓初民命名的初民广场,体现学府特色的德秀路、学堂路,矗立在校园中的孔子铜像、鲁迅塑像和飞翔雕塑,山西财经大学的晋商历史与文化雕塑,忻州师范学院的陶行知塑像等,无不说明山西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特色意识,但从整体来看,特色与个性体现得还不够明显,亦难以让人有深层次的感动与思考。对“初次踏进校门,您能感受到学校历史建筑、环境绿化或其他方面的特殊人文气息吗”的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有一点,但不明确”,占64%。对“当您徜徉在本校校园中时,周围的花木、草坪、流水、路标、建筑、雕塑等等一切,会让您产生何种感受”的多选题,排在前两位的是“觉得校园很美,能够让人放松心情,是个安静读书的好地方”、“觉得校园环境虽美,但却很难让人有精神层面的感动,雕塑建筑等亦难引人思考”,分别占46.05%和45.12%。可见,山西高校是注重校园特色物质文化建设的,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进一步提升物质设施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精神层面的思考和启迪。
(二)山西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1.制度能够一定程度地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但不明显。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山西高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但目前在管理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模式陈旧,行政权力泛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对于“从学校制定的各项政策制度等方面,你是否能够感受到本校的办学理念蕴涵其中”的问题,选择“若有若无,很难感受到”的占40.2%,居第一位,选择“勉强能感受到,十分模糊”的占39.6%,居第二位。
2.有的高校存在制度不健全和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您认为本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这样的问题,选择“一般”的占40.2%,居第一位,选择“不健全”的占31.2%,居第二位。关于需要健全的制度的多选题,排在前三位的选择依次为:后勤服务保障制度,占55.6% ,学生管理制度,占45.4%,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占41.2%。
(三)山西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现状
1.学生注重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但又局限于短期功利目标。对“大学生自主时间很多,您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多选题,排在前两位的选择是:“经常去图书馆或自修教室,温习功课完成作业,阅读课外书籍”的占64.2%,“做些兼职,培养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的占37%。可见,多数学生注重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对自身活动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实用色彩。如学生选择的很感兴趣的事项依次为:参加“公益性及志愿者活动”、“技能方面的培训”、“各类等级与证书考试”、“才艺类表演及体育类竞赛”等,而“学术方面的讲座”与“心理健康讲座及培训”则排在了倒数第一、第二位。这也说明,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多数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并未上升到追求真理的高度,他们往往局限于实用技能的短期功利性目标,而忽视长远的知识积累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学生选择参加“公益性及志愿者活动”的占50.2%,学校应给予鼓励并创造更多机会。
2.校园文化活动有一定学术性,但整体学术与文化氛围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您怎样评价学校里的各种学术讲座、论坛等活动”的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是“有一定学术水平,对自己有帮助”占50.2%。但认为“质量一般,对自己没什么帮助”也占33.6%,另外,还有8%的同学“从来不听,也不关心”。对校园内社团活动的评价,认为“质量一般,过得去”的占45.6%,认为“质量比较差,就是数量多”的占32% ,认为”没质量又没数量“的占8.8%。调查显示,51.6%的学生认为“本校的整体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一般”。
3.文化活动有一定特色意识,但特色体现不明显。山西有些高校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特色所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也体现出一定的特色意识,如山西大学凸显学校的历史与现代相融会的文化内涵,山西财经大学对晋商精神的弘扬,忻州师范学院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等,但从整体来说,文化活动特色体现不明显。调查结果显示,对“您认为本校所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能体现本校独有的文化特色”的回答,“只有少数能体现”排第一位,占54.6%,回答“没什么活动能体现”排第二位,占25%。对于“您认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是“特色不突出”,占59.4%。
4.校园文化对外吸取与辐射较少,开放与创新不够。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洛厄尔说:“一个学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时候是很少会毁灭的,而缺乏活力的学校则是在自寻灭亡,这时魔鬼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将其置于死地。”[2]学校活力的产生和体现就在于开放与创新。当前山西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存在对外吸取与辐射较少,缺乏创新等问题。如对“您认为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的问题,回答“有作用,但不是很大”的排第一位,占51.8%。对于“您认为本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回答,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意,没有时代感”,占51.4%,“封闭性局限性较大,对外吸取和辐射较少”占43.8% 。对于“您认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回答,50.6%的学生认为“开放与创新不够”。
(四)山西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1.多数学生不理解本校校徽的含义,校训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待增强。对于“您是否理解本校校徽的涵义”的问题,选择“非常理解”的只占15%,而选择“不太理解”和“说不清”的分别占45%和16.8%。因此,山西高校要加强对校徽涵义的诠释和宣传,使其构思、构图、意境、创意和意义等为全体师生员工所理解与认同,从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您知道本校校训吗”?的问题,选择“知道,能随口完整说出”排第一位,占33.8%,选择“知道,能说个大概,不准确”排第二位,占25.8%。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校校训比较熟悉,但对于“您觉得本校校训对您个人有无影响”的问题,选择“有些影响,但不大”的占36%,排第一位,选择“能模糊感觉到可能是有些影响,但不清楚”排第二位,占31.8%,选择“空洞的口号而已,对我没任何影响”的占18%,认为校训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影响只占14.2%,可见,校训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2.学风较好,但也存在“浮躁、不踏实”、“为考试而学”等问题。调查中发现,尽管有44%的学生选择“本校学风一般,是否认真学习主要看个人”,但排在第二位的是认为学校“学风很正,学习氛围很浓厚”,占36.8%,而认为学校“学风较差,没什么学习氛围”只占6.2%。结合走访与亲身体验,我们认为,山西高校学生学风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浮躁、不踏实,考试突击”与“缺乏学习动力,为考试而学”等。
3.教师与学生交流较少。多数同学认为,大学阶段最能影响自己的人是“知名学者、教授”与“室友”,两者的比例分别为43.6%和43%,但同时认为教师与学生交流少。对于“您认为本校的师生关系如何”的问题,选择“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很少有机会与学生交流”的居第一位,为59.8%。54.2%的学生认为本校“教风一般,是否认真负责地教学,主要看教师个人”,认为“教风良好,教师们都很敬业,对学生有问必答”的居第二位,占28.4%,认为“教风较差,不少教师上课敷衍,真正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不多”的占11.8%,另外还有5.6%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不关心”。对于“您认为本校教风方面应做哪些改进”的多选题,学生认为“要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非学历”的占56%,排第一位,认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的占43.2%,“教师上课要生动、幽默”的占43%,“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占40.6%。
(一)完善物质文化建设,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和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为物质层面的校园自然环境、建筑物、纪念性标志等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不仅是学校教育与研究活动的基础和物质保障,而且是丰富和升华文化生活、表现学校自身气质和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3]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学校一切活动的物质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应重点加强校园建筑物,如教学楼、图书馆、网络中心和食堂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态环境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对于山西高校来说,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自然环境文化,可以结合学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设计,凸显本校的文化特色。校园建筑物选址与搭配应体现本校的教育理念;班级、宿舍、食堂建设应突出人文性和便捷性。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突破单一的物质形态、结构形式,建设具有多样性和广泛联系性的校园物质文化。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由学校的规章、政策、制度及其运行与落实形成的文化环境,它对全体大学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形成具有引领、约束和定型的作用。优良的制度文化能够调动大学师生的积极性,是大学发展进步的基本保障。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大学章程》等基本制度规定,确立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在广泛听取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其次,淡化“官本位”思想。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分离,增强学术权力;把促进师生员工的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教职工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再次,改革高校人事制度。转变重管理轻开发、重稳定轻流动的倾向,发挥竞争和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完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坚持学术自由原则,构建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本的,以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准则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避免过于功利化和量化的学术评价方式。
(三)注重行为文化建设,发挥养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
1.学校文化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倡导一种什么样的校园精神,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山西高校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积极支持、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创新性。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不断挖掘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使其不陈旧、不单调、不空洞,使校园文化活动变得有内涵、有层次、有实效。
2.关注学生文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山西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改善师生关系,为师生交流提供多种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学术氛围、人文氛围的营造,打造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的积极向上又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
3.构建优质教师文化,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一是构建优质的教师文化。山西高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并将其看成学校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本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人文修养。只有教师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四)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确立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倡导的理念、价值、信仰等形成的文化环境,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发展战略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最深层次的内涵,是最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因素。
1.合理定位,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办学理念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来确定。每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办学特色和优势,如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特色、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等,继承和强化这些办学特色和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自己校园文化的特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升文化自觉,培养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学领导者要加强对文化的本质、规律等问题的探求,对大学的文化职责要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深入和长远的考虑。要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倡导“探究学问、教书育人、追求卓越”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实现形式,使教师能以学者的境界和风范来教育和感染学生,进而培育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
3.挖掘本校传统,与地区文化相结合,构建校园文化。山西高校可以通过对校训、校徽、校史等内容的介绍、解读和宣传,深化师生员工对本校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认识,进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另外,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应从当地需求出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