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霞
摘 要:语文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语文素养提高的促进者,是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语文”时代的坚强基石。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整合,才能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与学;有效整合
书卷在手,香茗在桌,泯然呆坐,万籁无声,然每有会意,未尝不击楫拍案,欣然忘食。前者可谓书痴,后者可谓书狂。这是每一个阅读者的真实写照。小学生也一样,阅读虽源自个人兴趣,但对于学习者来说,不阅读就意味着语言的泉流阻塞,更谈不上语文修养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每一名语文教师,就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语文素养提高的促进者,是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语文”时代的坚强基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文本为依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教”为“学”服务,提高语文阅读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整合,才能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教师用心研究教材,是“教”和“学”有效整合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懂得怎样运用语文教材去教好语文,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在上课前不光吃透一篇课文,还要融会贯通到一个单元、一册教材,乃至熟知小学阶段的语文内容、阅读要求。教师只有学会了用教材教语文,孩子们方能“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假如教师对文本都模棱两可,不够通透,又怎能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并与之对话呢?又如何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呢?
1.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把握文本。拿到教材,我们首先明确自己教的内容,用文本教些什么。这里必须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对各个学段提出的具体要求,依据单元课文,明确单元训练点,依据孩子的特点,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2.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好多老师,在教学前总是先拿起教师用书去阅读,仿佛找到了教学的导航,因为那里有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殊不知,自己在这种解读文本之下很难有新的想法注入。通过我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先拿起课本让自己像学生一样静下心去阅读理解,并随时做好批注,然后再去阅读教师用书,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的理解总有不同,但也有相同,这已经打开了不同的思路。正确与否再去和年级组老师共同交流讨论,这样正是做到了对教材的多元解读。教师的这种开放式的思想,既灵活处理了文本,又尊重了孩子的阅读体验,也会引领孩子们爱上阅读。
3.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语文是融会贯通的一门学科,教授一篇课文,往往可以调动一个单元的文本去支撑,乃至要联系前面或后面将要学的内容,甚至动用课外阅读储备。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听了许多老师的课,有的拘谨,是因为以课文教课文,没有对整本教材以及相应单元进行解读把握,导致学生只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样,有的老师把一篇课文上出了语文味,他们或针对单元训练点进行设计,或引经据典,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静下心来研读文本,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改变老师“教”的模式,是“教”和“学”有效整合的保障
不管是低学段还是中高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让学生读文,然后抛出针对教学目标的问题,学生依然被动地勾勾画画、圈圈点点、读读写写。只有学生有读的欲望,才会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获,有所乐。所以必须改变以往备课模式,激活現代语文课堂,使阅读中的“教”与“学”达到有效整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以兴趣来吸引他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喜好、需求来设计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计划、内容和节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低学段教师可以课前就指导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指导他们对阅读的主要内容、字词句有初步的认识与掌握。在引入环节,出示猜谜语,背诵有关儿歌,演唱相关歌曲,呈现精美图片,凡此种种都可以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新课之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读、去问、去悟,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有难度的问题,使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得到升华。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位点拨者、一位引领者,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在此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去归纳总结,如识字方法、句式变化、文章修辞等,还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使前后融会贯通;在此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体验,鼓励他们或说、或读、或写。最后针对低学段学生,以课本中经典诗歌、国学知识为突破口,采用赛读、表演、推荐阅读、办阅读小报等方式引发阅读兴趣,向课外拓展,加强语言积累。
2.中高学段的学生,阅读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由扶到放,还可以加深对重点句子、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思考。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其独立阅读能力。在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体验,也可以细细地品味语言的情思,美美地读出文章的情味。最后,以课堂习得的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阅读知识积累大赛的方法、情感朗读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促进课外阅读,通过语文阅读拓展自我,认识世界,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变“阅读”为“悦读”。
三、丰富校内外阅读活动,是“教”和“学”有效整合的延续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了教师适当的引领,才叩响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阅读进行到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出来的阅读兴趣,必须在阅读课以外得到巩固与延伸,否则只能是三分钟的热度。
1.在校内,低年级班级可以举办“积累诗词我最棒”“阅读积累评比”“美文配乐诵读比赛”“亲子共读”等主题班队会,鼓励每一位学生都来参加;还可以选派代表参加学校组织的“阅读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此类活动,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也高,使读书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利用五分钟,分享“每日一读”,每周在后黑板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推荐书目,每月来一次“班级读书会”,每学期参加学校的阅读知识竞赛,还可以參加由县图书馆组织的“猜灯谜”和“爱上阅读”等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阅读热情得到进一步延伸。
2.校内诵读。早自习,以课文中的篇目为主,进行朗朗的读书。每周阅读课,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以《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为内容,或朗读,或背诵;高年级则以国学或现代文中的名篇佳作为蓝本,阅读背诵。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品尝到读书的乐趣,使之成为习惯。
3.假期诵读。寒暑假,鼓励背诵诗词,阅读更多的整本的书,教师推荐符合年级段的书目,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阅读交流活动,做好阅读记录卡,以便开学之初展览评比。此间,教师可以在家长群里教给大家一些阅读方法,交流分享一些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技巧。家长可以把孩子背诵的诗词,读书的视频发到群里,以示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4.书香进万家,学校与社区、街道等部门合作,修建文化墙、读书亭和文化走廊等,将古今中外的经典诗词、名言警句、谚语、名人名画、师生优秀作品等悬挂其间,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每个角落都充溢着书香,使每位学生随时都能接受文化的洗礼。与图书馆、各大书店联合组织“我爱阅读”等读书活动,增加学生校外阅读的实践经验,提高其阅读兴趣。
四、人人博览群书、共同分享,是阅读“教”和“学”有效整合的完美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氛围,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学生喜欢读书,不仅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更是提高了一个人的素质。所以,教师不仅要积极鼓励孩子读书,也要动员家长以实际行动支持孩子读书,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我校每个班级的图书角都放着国学精粹、靖远风情等校本读物,叶柏书柜和慈弘图书柜里放着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种图书,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借阅这些图书。除此之外,家长主动为孩子办理了县图书馆的借书卡,利用周末,和孩子参加各大书店的买书赠书活动。
不管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课外延伸中,教师首先应该作为一个永远的读书者,把自己读到的故事、古诗词、名篇佳作、好书等拿来与学生分享。其次,每周利用其中的一节语文课,与孩子们共读一篇文章,或童话,或诗词,或散文,或小说……教师鼓励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也能广泛阅读,利用闲暇时间分享阅读的快乐。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花中采蜜,是蜜蜂的快乐;但将蜜汁送给蜜蜂,也是花的快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引领孩子热爱阅读的智慧,让孩子喜欢读书,喜欢品味,喜欢思索。为此,“教”与“学”整合的课堂才是和谐有效的课堂,才是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课堂,是让学生快乐享受语文的课堂。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自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与“学”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9]GHB0561)成果。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