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掌握语文学科规律的熟练程度,促进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从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溯本求源,关注文体基本特征;行之有法,分类渗透文体意识;掌握规律,解析文体应用研究;拓展巩固,渗透文体意识滋养对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展开了探讨,以期能够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体意识;教学渗透
文体意识指的是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这意味着要想将文体意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将其与文本阅读实践联系到一起,借助文体鲜明的阅读文本,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技能和写作能力的双向提升。为了达到这一文体意识渗透目标,教师应该重视对日常教学精准程度的提高,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以下便是对此的一些看法與实践。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的多样性意味着阅读的方法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文体意识较弱,很难对不同的文体进行自觉的理解,更无法根据某种问题模式来实现自身作品的构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定位,让学生明确文体意识的基本要求,并从这一基础出发进行渗透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与文本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要借助文体鲜明的教材来进行文体意识的渗透。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各个文体的了解,教师还应该对文体进行准确的定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文体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明确而具体的阅读中去提高自身的文体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能否培养起学生的文体意识极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不同文体的定位,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文体之间的区别。因此,在教授儿歌《古对今》与古诗《静夜思》的过程中,我便对其文体意识要求进行了明确。从其文体来看,儿歌是一种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简短诗歌,它的主要特点便是音韵流畅,易于上口,学生在接触儿歌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读且能理解其大概意思,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以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儿歌这一文体。古诗相对于儿歌来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免会感到枯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重点放在了古诗的情境之中,以讲故事和绘画的形式带学生抓住了文体的特点,促进了文体意识的有效渗透。
二、溯本求源,关注文体基本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体意识的渗透,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与之相应的解读方式和基本取向,并在写作中能够从诸多文体中抽象出适合表达主题思想的文体形式。基于以上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将重点放在对问题基本特征的关注上,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文体所特有的表现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所具有的精妙之处,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化这一基本认识,形成正确的文体意识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在补足自身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征,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文体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阅读方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将重点放在内容与知识的理解上,还应该细化文体研究,促进文体意识的有效渗透。
要想使小学生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对文体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为此,我不仅对教材中涉及的文体进行了总结,还从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对如何向学生表现文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设计。因此,在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童话故事时,为了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童话的幻想特征以及为平凡之物赋予奇异色彩的能力,我在读到小鸭子和小公鸡的对话时,便询问大家:“同学们,小公鸡和小鸭子会不会说话呢?”随着大家一致性的“不会——”的回答,我接着询问:“那大家觉得它们如果会说话好不好?”随着对话的进行,学生逐渐了解到了这种有意思的内容就是童话故事,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我又将学生集中到一起,与他们一起讨论了彼此听说过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文体意识。
三、行之有法,分类渗透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的渗透并不是单纯地对文体进行讲述,而是要行之有法,要从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文体意识的有效渗透,要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写作和交际。文体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对其进行渗透的过程中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分类,让学生有区别性地对文体进行感知、领悟、实践,从而实现一针见血,渗透人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诸多文章,应该第一时间对其文体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学会关注文章本身,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将文体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不同的文体自然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当地对其进行分类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在教授《明天要远足》和《端午粽》两篇文章时,由于第一篇为诗歌,第二篇为记叙文,考虑到二者在文体特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明天要远足》时,我主要以范读的形式要求学生注意句子的语气变化,使学生体验到了去远足之前的那种兴奋、期待、急切与向往的心情,并在课堂后半阶段开展了一场演讲比赛,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在讲《端午粽》时,我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主观感受上,让学生在初读和细读中对端午这一节日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了解到了节日的由来以及该记叙文的含义。显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文体本身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感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四、掌握规律,解析文体应用研究
任何一种知识都自有其学习技巧和方法途径,文体意识的培养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就不能忽视学生对文体规律的掌握。只有掌握了文体的规律,学生才能轻松阅读不同的文体。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各文体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根据文体特征、学生心理特征、学生知识储备等基本情况提前制定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将文体意识渗透其中。考虑到文体规律的抽象性,教师可以对文体展开应用研究,带学生从实践应用中去发现不同文体的规律性,并在相互合作和讨论中进行简单的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在遇到相同的文体时便能够进行自主代入,这对于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对文体规律的掌握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文体意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文体的应用研究,以借助实践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以《操场上》的教学过程为例,首先这是一篇儿歌,在其特点上有着儿歌一贯的内容浅显、篇幅较短、语言活泼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操场上的图,随后要求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操场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然后再将其连起来说一说。在学生读得开心的时候,我告诉大家:“看到同学们这么开心,老师这里刚好有一首写操场上的儿歌,大家想不想一起读一读?”随着大家“想——”的回答,我顺其自然地将儿歌展示了出来,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一些儿歌里的小动作,从而在实践中渗透了文体意识,使学生了解到了儿歌的一些规律。
五、拓展巩固,渗透文体意识滋养
文体意识并不是单纯的文体知识,它是读者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所以要想渗透文体意识滋养,实现学生文体意识的内化,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忽视对文体知识的拓展和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文本知识,还应该拓宽视野,为学生选择更多阅读材料,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感悟,有效滋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在拓展知识视野的同时,教师还应在这一基础上对其进行巩固。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巩固的过程中选择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者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文体意识的巩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拓展与巩固在滋养文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但教师仍然不能满足于教材知识的教授,而是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以实现对小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和巩固。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无论是教授哪一种文体的课文,都会利用一些有趣的方式对其进行巩固与拓展。以《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为例,在学生通过学习该童话故事,并明白了通知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说清楚的道理后,我隨即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选出了《狐狸的恶作剧》《谁是森林之王》《聪明的兔子》三篇童话故事。显然,这三篇故事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在阅读中增强了学生的文体意识。
综上所述,文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当代教师,理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对小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以全面提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进芬.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二——课程改革[C],2018.
[2]刘建华.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知识,2016(2).
[3]曹艳辉.谈文体意识关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5(27).
[4]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3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