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当中,网络教研的融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拥有独特的优势,教师通过对网络教研方式的运用、学科学习网站的方式、网上教研论坛的运用、MSN以及QQ等在线聊天方式、电子邮件的运用以及网站BLOG等的网络教研手段来融入现代化教育之中,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当前的教师课堂教育注入更加丰富的色彩,使得学生有着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教研;教师专业;专业发展;探究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技术早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城市或者农村的教学之中。而在现代化的教学中,随着“数字化校园”“校校通”等工程的开创与逐渐应用,对于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的投入,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当中,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具备了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但是,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料融入教学之中,使之更加高效与科学呢?在网络上相互“连接”的学校、教师之间又应该如何形成紧密的联系呢?信息化技术怎样利用才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教育呢?这些问题都是互联网教育中最为关注的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深思与探究。不过在网络教研模式下现代化的教学实施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与教学经验,这对于现代化教育实施网络教研的教学模式来说是宝贵的经验。以下就是对于网络教研对现代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一、 网络教研的定义
在教学中所使用的网络教研,指的就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作为基础,来搭建教研新的平台,对于传统的教研模式进行转变,采取更具现代化的教研模式,并创新教研的途径,转变为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网络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将“物理”形态的校本教研与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相互融合,实现共同的发展、相互促进以及互补共生的情景。不仅如此,网络教研主要是针对教师的在职研修和行动进行的研究与分析,网络教研的发展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网络教研促使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日常的反思,这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通过平时教学的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及时总结在教学中的经验,在教学的实践中深入实践,积极探索,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能够与教学的时间更好地结合,才能够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
教师进行反思的方法与手段有很多种,而基于现代化的教育当中,通过博客等手段来进行教学的反思则是最为常用的,以互联网络为基础,来对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相关事件进行叙述,并能够在其中获得启发以及更多的教学认识。而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自觉性以及教育的敏感性,从而在教师的观点、理念以及行为方面都能够得到较大的转变。通过网络教研的方式,引导教师能够自觉地对教学中的错误或者其他方面进行反思,以此产生新的认识,并能够让教师有一个更加宽阔的平台,能够冷静、全面地进行教学的思考,来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在这种自我的交流、思考与思想的碰撞之下,能够让教师产生新的教学观点以及教学理念,并在这样自由的网络教研的平台之中,教师掌控着自己的话语权,也能够促进教师更加积极地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使得教师更加热衷于自己的教育事业。
三、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
如果教师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当中,那么对于教师发展没有任何的帮助,唯有与其他教师之间相互的交流、分享经验、共同促进,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收获到更多,在广泛的交流、分享与合作当中,也能够更加有效、快速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
网络教研不仅是教师学习、反思的一种工具,更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够打破教师之间的时空地域的限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网络教研的平台中,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教学特长等,但是这些教师却始终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的水平。因此,在网络教研的平台上,教师能够将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是经验都分享到平台当中,将心中的疑惑以及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认识等,相互进行交流与探讨,以及问题的相互解决。所以,网络教研平台是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平台,以此为基础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本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更大的团队交流,共同学习与发展。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上,唯有有效地利用网络科研,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无地域时空限制的教学交流、教学学习、教学反思,才能够更好地纠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建议与措施。因此,对于現代化教育教师而言,要积极地把握机遇,积极地利用网络科研的优势条件来更好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肖学建,徐胜成.也谈网络教研的利与弊[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3):89-123.
[2]朱雪梅.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特征与分析框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3-45.
[3]陈锡坚.学术性视野中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1(8):81-84.
[4]刘其晴,周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教师专业发展框架评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5):82-85.
作者简介:
魏杰辉,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