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中医药学科的设置现状与思考※

2019-01-31 16:33白云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科分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

白云苹

(河南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医药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等重任,在疾病的预防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中医药学科建设是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是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中医药学科,对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药学科的设置分类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具知识产权的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中医药学科建设也是高等中医院校建设的基础,是中医院校发展的主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学科的数量越来越多,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自然基金委等均颁布过学科分类表。

1.1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共设了13个学科门类[1]。涉及到中医药学科的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等13个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二级学科。本目录主要用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的划分依据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与招生时的参考。

1.2 《学科分类与代码》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是我国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2]。此分类涉及到中医药一级学科仅一个(中医学与中药学)。二级学科包括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等5个。其中,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19个三级学科;民族医学包括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吾尔医药学等5个三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等8个三级学科;中药学包括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本草学等10个三级学科。该目录属于国家标准,为国家的科技发展、科技统计等提供指导。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是专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设,决定着学科研究的方向[3]。分为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层次,中医学隶属于八大科学部之一的医学科学部,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中医学又分为脏腑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证候基础等21个二级学科,中药学分为中药资源、中药鉴定、中药药效物质等19个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中医药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等3个二级学科。本学科设置标准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学科进行分类,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该委员会以此学科设置标准为依据对广大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资金支持,对于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中医药学科建设规划指导目录》 该目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分为主体学科和培育学科,主体学科分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三个层次[4]。培育学科指学科发展不太成熟但又具有发展潜力或社会需求的学科。

主体学科分为中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6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医基础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学、伤寒学等11个二级学科。中医临床医学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学等14个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包括针灸学和推拿学,中药学包括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8个二级学科,民族医学包括民族医学、民族药学。本目录中,二级培育学科共7个,分别为中医络病学、中医药工程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心理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文化学。在二级学科中,中医内科学又分化为中医心病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肺病学等10个三级学科,中医外科学分化为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肛肠病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中医药学科建设规划指导目录》作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目录,是各高等中医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申报重点学科的主要依据,也是我国中医药行业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指导,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中医药学科设置的特点

以上4种机构的学科分类大都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定,各有异同点,更多的是交叉与互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学科分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中医药学科建设规划指导目录(暂行)》分类更细,将学科分类分到了三级。其他目录尽管有的看似分到三级,因第一级别为学科门类,故实质分为二级。

2.2 学科数量 从学科数量上比较,国家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科设置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均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及中药学等3个学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学科设置目录中的一级学科除以上3类外,还有民族医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其他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学科目录中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数量最多。尽管如此,国家标准中的一些学科例如本草学、中医食疗学、中医口腔学等在学科设置目录中却没有出现。

2.3 内涵与定位 不同的学科设置标准来源于对学科定位与内涵的理解不同,教育部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主要用于研究生的学位授予。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为了规范学科,制定政策与法规,着重考虑整个学科发展的协调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主要考虑中医药科研的方法与方向,侧重于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不是学科真正意义上的分类。作为唯一的中医药行业目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学科设置标准对中医药学科分类比较细,并侧重于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更能反映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和趋向。

3 中医药学科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行的中医药学科体系基本沿用了传统的分科格局,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医的学科分支却在不断变化,中医临床学科为适应临床分科不断地产生新兴分支学科,中医基础学科随着中医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深化与细化,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也不断出现,中药学科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延伸了多个分支学科,促进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阻碍了中医药进入双一流的步伐。

3.1 对中医药的学科定位和学术体系认识不统一 中医药学术体系作为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的一个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以研究者主体 (人)和地域为准,而不是以研究客体 (对象)为主要标准。不同学科如文、史、哲可归类到一个中医学派中,容易形成中医流派和学派。中医药的研究对象并非直接以自然界为对象,西方学科体系的划分标准主要是研究对象,两者之间区别很大。但自西方学术分科传入中国以来,中医的学术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医学科分类的影响,既想保持中医的传统属性,又想与西方医学接轨,造成了学科的撕裂,出现逻辑冲突和概念混乱,导致了不同组织机构在学科设置标准上出现相互交叉和矛盾[5]。

国家政府及各中医药相关部门,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统一对中医药学科的认识,明确其学科定位和学科体系,充分考虑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社会科学属性、人文属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属性。明确中医是什么,处理好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及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医药学科体系,做到中医药学科在医药学领域内既发挥作用,又不能互相替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2 对中医药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不统一 明确中医药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是中医药学科定位与分类的根本。在以前,中医药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学科,而且医药不分家。后来,逐渐出现中医的分科,医药分家,并且越来越细。但由于传统与现代存在着矛盾和交叉,对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统一。例如有目录中,中医学包含研究中药性味归经的中药学,却将研究中药成份等内容的中药学划分在了药学里面。再者,有的学科目录中中医学包括民族医学,但在其他目录中,中医学不包括民族医学,并将民族医学单列并包含民族药学。中医药学科的分类和内涵外延的不清晰、不明确直接导致了部分中医药学科的撕裂,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各部门应统一对中医药学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明确“中医药”广义与狭义等概念,明晰中医药的“中”的含义。按照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设置中医药学科,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挥其优势与特色,推动中医药双一流建设,促进其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学科分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振斗:愿景是到2025 年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能够取得明显成效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勘 误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模式研究
审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可行性研究
国家投7.37亿元支持中药标准化
中医药信息学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学科分类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应用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