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灵芝 汤巧玲 陈昱良 周立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当前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专业人才队伍薄弱、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学科门类归属不统一等。”[1]2008年教育部提出“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的要求,此后,部分高校先后推出教学改革方针,并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改革,医学史课程如2018年4月1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公示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名单有徐建云《中国医学史》,2018年6月27日,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通过了王缙的课题《<中国医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史课程也增加了课上课下师生间的互动,积极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即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探讨、研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教学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们良好的反馈,取得了初步成果。
目前全国各中医药大学均开设有医学史相关课程(本校使用教材为梁永宣主编《中国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承担了全校的医学史教学任务,主要是36学时的《中国医学史》和45学时的《中外医学史》(为《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内容的整合)。一些综合大学的医学院也开设有医学史课程,该课程具有文化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特点。如何在本科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也是医史文献教研室在开展医学史课程中需要思考的。
有必要思考如何在讲好医学史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医学人文的教学”“医学人文的研究”等,将医学人文的课程整合打造为全国著名的“北中医品牌”,积极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这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探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本科生研究创新力和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课程思政实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入思辨、批判性思维,以史鉴今思考当下医疗改革等热点问题,向各专业学生传递积极的人文观、价值观。融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从以人的病为中心转向以病的人为中心,从治病转向重视健康,培养不仅会看病而且“厚基础,重传承,强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
虽然当下医学史课程思政的要点在于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医学人文类课程要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其中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要准确把握医学史课程特点,既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医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需要思考如何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2.1 课程思政讲什么 讲述医学史课程内容时注意以中医学术发展史为主,并把医学史研究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下综合考察,引导同学们关注当下中国医学科技史研究(通史、断代史、专科史、地方史、中医技术史、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研究),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交互性研究(中医学术思想史、中医发生学研究、中医科学哲学、中医思维方法学、中外医学交流史、中医人类学),中医典籍文献流变史研究,古代典籍整理等研究方向。既结合课程内容里延展的思政要点,以及这些研究方向中医史学人研究学问过程体现的思政要点,这样既掌握了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又让同学们体会着先贤榜样的力量,见贤思齐。
2.2 课程思政怎么讲 课程思政“两注重”教学模式创新,即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在医学史授课实际中做到360度德育“大熔炉”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理念和课程思政“两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往常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破解“思政课”教育学科横向贯通不够、全员育人意识不强等现实问题,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2.2.1 双识教育 情感融合 通识教育必修课,知识教育主要讲述课本上的知识要点,以知识测验的方式来考核,知识测验的形式适应学生学情特点,除了卷面考试外还有知识竞赛的方式。智识教育主要启发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医史辩论赛和医史著作书评写作的形式进行。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题进行医史人文故事演绎,可以选择感动他的医家故事进行演绎发挥,也可以就正在学习的中药进行发挥。
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心悟,“身心之学”和“口耳之学”结合,积极思考中西比较医学,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实现中医文化自觉,清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树立主动承担发展中医历史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2.2 案例丰富 全面覆盖 教师队伍采集大量既活泼生动又严肃严谨的授课案例,不仅有医学案例,学医以慈悲,也涵括文史哲学案例,学史明喜舍,在课外实践方面,注意博物馆知识的推介,鼓励学生们尝试医史演绎,以文化良才,以献弘医道,从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教育教学中的中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首先是教师对中医文化非常了解,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塑加强同学们的自豪感和信念感。
五位一体,课程贯穿。因此在整体设计上,医学史课程以“教、学、讲、演、论”的方式贯穿,教是教师课堂讲授,学是学生学习,讲是学生课堂演讲,演是医史人文剧本演绎,论是学生医史主题的辩论讨论。
在这样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中,吸收思政教育的成果进课堂,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有理想:用历代医家高尚医德思想充实个人品格,更深刻地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道德:讲述医史学者的读书故事,引导同学们进行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思考,体会科学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文化:对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提法的思索,了解中医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发展历程,坚定中医文化自信,促进中医文化自觉。有纪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既要有批判性思维,又要在创新意识萌芽中注意学术诚信。
3.1 医史辩论 珠玑争锋 既往医学史研究和教材都是以医家经验为正统,无论是医案还是医学著作的介绍均是基于医家的视野,尚未有患者体验的视角,而当下呼吁“从以人的病为中心转向以病的人为中心”,因此有必要在课程上设计这样的辩题引起同学们思索,设计了如“正方:医学史研究关于医生及其行医的研究更重要”、“反方:医学史研究有关患者及其经验的知识更重要”的辩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医学史内外史之研究取径不同,以及如何提升同理心,成为眼里有光、内心有温度的好医生。
评委为班主任老师、医史学科的研究生代表,以及获得过北京市最佳辩手称号的本科生。保障了得分的客观公正,并进行点评和建议,提高本科生的思辨力。
3.2 医史演绎 突出人文 合作学习法,皮亚杰从认知角度出发来强调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他认为,在完成适当的任务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开展教学也有意义,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2]。虽然学生自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与更优秀的同伴合作时,就能胜任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充分推理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所以以小组来设计演绎一个医史人文小剧本的形式,一个小组解决同一个问题来共同进行。
3.3 设计写作 意趣之问 讲解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介绍到《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作者为秦越人[3],带给同学们《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等史志书目进行阅读,史志书目显示是在《旧唐书》才提及《难经》作者为秦越人。也有学生思考郭霭春先生《中国分省医籍考》用到了一些地方志书目信息,思索史志书目对医学史研究的意义。
有学生关注到当下医疗社会史研究的热点,在比较中感受着医学史研究的韵味,蕴一颗灵机之心,研几则意趣学问。科研反哺教学,将时下的科研新成果融入课程介绍给同学们,也会将医史学者的著作分批介绍给同学们,因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你对新教材的叙述和讲解,应含有星星之火,它能点燃学生勤奋好学和渴求知识的火药,听了你的课后,学生应有强烈的愿望阅读你顺便提到过的书籍,他应念念不忘这种书,一定要找到它”[4]。
3.4 思政案例 融入课程 如在讲解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之时通过带领同学们阅读序了解“不读内经,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思考这里的“内经”是什么,体会着“学医以慈悲,学史明喜舍”。
优秀共产党员针灸学者朱琏的事迹“消毒与否看似是操作的改进,实际上体现的是朱琏对待针灸科学认真的态度”[5]。
著名医史学者陈邦贤事迹介绍,有学生说最感兴趣的是陈邦贤的故事,“陈老本来是一个医生……最让我感动的是1938年在那个人人都在考虑如何活命之时,陈邦贤毫不犹豫地启动了他的研究计划,一头扎入《二十六史》的海洋中去寻找中医几千年来的点点滴滴,他说过做学问‘不怕慢就怕站’。即使在生死的边缘,他也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最终,陈老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陈老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医学生学习,我们要将这种精神时刻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去。”
在本科教学中需要提升医学史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在教学领域“全方位育人”,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化,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言传身教,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术感染影响学生。要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式,由僵硬范式转为引导探究,由单向传递转为网状交流,增强互动性。在教研室团队中凝聚优势积极开展思政育人研讨,在医学人文课程中打造一支高效协同的核心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