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英 杨 菁 唐明秀 徐 欣 孙健航 杨晓霞
(1 沈阳医学院医学应用技术学院康复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034;2 沈阳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2016级1班 ,辽宁 沈阳 110034;3 沈阳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2016级3班,辽宁 沈阳 110034;4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034)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平台,是对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深化。传统康复方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其中“推拿手法”是基础核心内容[1]。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成为本学科教学的根本。
基于传统康复方法学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各地医学院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但大多停留在演示与观摩、指导与互练、见习与实习阶段,手法教学只是反复强调教师示教,学生在自身或彼此身体上相互练习[2]。目前,强化实践教学的理念统一,但不够深入,具体措施也不完善,创新点不够突出[3]。且学校大多远离教学医院,这使得传统康复手法实践教学、训练成为一道难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质量无法保证[4]。为此,应在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大胆进行传统推拿手法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不仅要探索课内理论教学的实践,还要积极拓展课外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5]。
1.1 指导学生潜心钻研拍摄脚本 内化各种推拿手法的基本要领及注意事项 传统康复方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鼓励学生潜心钻研拍摄相关脚本,在实践中升华,可大大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由于推拿手法的实践性较高,其中基本要领及注意事项也显得尤为重要。
推拿手法的教学分为两个方面: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对推拿手法的定义、操作方法、动作要领、注意事项、适用部位、功效及应用,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对各类手法产生感性的认知。在康复实验室,教师先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及图片。其次,教师进行示范,一边示范,一边根据动作手法进行讲解,强调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引起学生关注。接着,将学生两人分为一组,分别扮演“施术者”和“受术者”进行练习,“施术者”随时与“受术者”进行沟通,提高学生的体验感,使学生对推拿手法产生了理性的理解。而在鼓励学生进行推拿手法视频拍摄的时候,组成几个拍摄小组。参与制作的学生,无论是操作者、拍摄者、辅助者等,均对每个推拿手法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形成极为深刻的认知,甚至使他们不自主地思考每个手法的细节、进行更高要求的讨论,为完成拍摄效果出谋划策,力求完美。比如“推法”的理解,从定义理解上,推法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从动作要领上,着力部位紧贴体表,拳、肘推法宜顺应肌纤维走向。从注意事项上,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不可推破皮肤,不可歪曲斜推。在训练体验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沟通的重要、力量需适宜。进而在拍摄过程中,通过拍摄小组的讨论及深刻的理解,及时总结出要控制力度、操作要沉稳着实、随时调整“施术者”体位到适合发力、与患者随时沟通等。这些都是对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后,通过自主学习,产生的更重要、核心的认知升华。可使学生对实践操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利于今后的临床实践。
1.2 拍摄过程逐渐纠正错误 形成推拿手法的操作自动化在拍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把握程度。通过不断纠错、强调要领,可不断地提高其操作质量,使学生通过不断训练,对各类手法建立一种动作定性的模式。
学生在学习众多推拿手法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理解的错误,对手法产生错误的操作。比如“点法”,学生极易理解错误,很可能认为只是手指发力,力量较小。其实,“点法”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等特点。学生很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因为力量不足,出现突施暴力的现象。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受术者”会及时地指出“施术者”存在的问题,极利于学生纠正错误操作,掌握正确的操作手法,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推拿手法的操作自动化。
1.3 后期制作再次强化各种手法操作的标准化及临床意义 视频再加工时,学生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每个手法进行新的审视,再次深度剖析。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学生们自行小组讨论,将视频中所示操作手法与书本理论通过“知识再现”进行核对修改。而这一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对实践的探索。之后,教师与学生一同再次审查视频,教师将每一种手法操作的标准及要领加以强调,表扬视频拍摄的优秀之处,也指出不足之处。比如强调“拔伸法”的重要性,在摇法、理法等手法操作前,需先作拔伸法,询问患者病史。不仅使操作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也让学生产生新的感悟。同时,学生也将拍摄中不能掌握自如的操作手法与老师讨论。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操作手法达到熟练化、标准化,为学生早临床打下实践基础,因此,这种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4 将拍摄视频上传网络 完成传统康复教学科普化 将拍摄的视频上传网络后,不仅使参与拍摄的学生产生荣誉感,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未来的康复学习与治疗之路。其他学生更易产生兴趣、坚定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更好康复的信念。同时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学习揣摩,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培养,达成培养目标。
将制作完成的视频上传于网络,一方面为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提供了课后自主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量对康复感兴趣的普通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实现医疗科普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所以,借用网络平台,视频可用于教学、自学、康复科普等,让更多人接触、了解甚至能掌握康复相关知识,完成传统康复教学科普化。
在视频发布后,学生感受到了实践的魅力,不仅自觉地进行练习、提高自身推拿手法的操作水平,更积极地面对新知识和新挑战。
为检验推拿手法的训练成果,我校组织开展以“我有完美康复推拿操作手法”为主题的校园比赛,通过鼓励学生报名、赛前培训、海选、决赛后,由几位相关教师进行评定打分,为前三名赠予证书和奖励,并将佳作在校内教学中进行播放。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们开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康复志愿者实践活动。经过视频制作、比赛等培训后,学生自愿组织成队,在校内和校外分别进行志愿者实践活动。在校内,学生为本校的老师同学、宿管、安保人员等进行推拿按摩;在校外,学生下社区、下乡为有需求的人们进行推拿按摩。受邀的随行教师在旁进行观察并及时指导,反馈训练成果[6]。实践证明,这些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康复学生的价值感,同时也通过网络传播实现了康复医学的科普化。
由此可见,在推拿手法实践操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创新性成为关键因素。本研究结合《传统康复方法学》推拿手法教学模式,以探索课内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为基础,通过组织学生拍摄教学视频包括脚本制作、视频完善、实践活动等,积极拓展课外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从实践操作的训练上,既注重学生的感性认知,又强调学生对操作手法的熟练把握[7]。总之,将推拿视频的拍摄、康复志愿者实践活动纳入《传统康复方法学》推拿手法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