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语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为之服务的语言。所以语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在流徙的过程中与相互的交往中,必然产生语言的接触,跨越语言文化的因素必然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甚至是跨越地区的人口迁徙都很普遍,英语的使用甚至是任何一门外国语言的使用和接触都相当的频繁。国与国之间通过语言文化的交流,相互之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语言的习得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友谊。语言的使用成为探索不同国家文化的契合点,语言的习得促进了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互鉴和彼此的认同,为夯实民意奠定了基础,并为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在很多地区,三语(如英语、俄语等)和多语现象日益兴盛,对心理语言类型的掌握、了解,可以对跨语言的影响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得地道的习得异族语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语言作用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要素,语言为国家的经济资源做基础,为促进科技创新提供帮助,这些都在不同层面上说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支持。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为之服务的语言。并且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中的类联接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必然反映和代表了其民族文化的特点。
心理语言学家发现外语的习得者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在心理上觉得本族语和二语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即心理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这种心理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的概念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的主观的心理感受。Kellerman在其的著名的breken研究中,发现二语学习者对其本族语的不同结构存在着自己的感受,这种心理感受与语言习得的迁移的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他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语学习者的这种心理感受会对某些母语结构产生迁移。结果证实了二语习得者能过感受到这种本族语和外语之间的距离,即心理语言类型。不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因为在Kellerman的研究中,本族语是荷兰语,目的语为英语,这两种语言同属印欧语系。换句话说,就是这两种语言不只是同系、同族还同支。那存在于习得者心理的这种心理语言距离是不是也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或不同语系语言间呢?周保国在他的研究中证实了属汉藏语系的汉语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之间也存在着心理语言类型。邓杏华(2015)在她的研究中也发现语言距离(即心理语言类型)习得英语有一定的影响。徐珺(2016)在其论文《语言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之实证研究:基于17国数据的考察》中将引力模型运用于语言对外贸影响的研究,根据中国过去大约十年间与17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语言距离所起的作用,指出语言距离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影响显著,并就这一点指出语言因素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不容小觑,希望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学者的注意。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就要求他们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学好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本民族经济服务。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语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沿线国家的与中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人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心理语言类型的研究习得异族语言文化更加有效。
类联接作为兼有句法和词汇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的语言模式,是语言交际中最理想的单位。据电脑统计的数据显示,类联接在自然语言中占到90%的比例。在我国,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能熟练的使用英语。如不敢主动开启一段对话,不能很地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心理语言类型对类联接的这种感知,能否有效帮助习得类联接。
本研究在沿袭了Kellerman的研究基础上,通过SPSS测量学习者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还有他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他们所掌握的相对完备的母语对相对不完整的目的语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就可译性的程度的判断来说,和对“建立”以及“创造”的核心程度的判断有相当高的相关性。通过这个结果发现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对动词“建立”和“创造”的核心意义的直觉可以用来预测英语学习者对“建立”和“创造”的可迁移程度的判断。通过这个结论,在可译性这方面得出了和Kellerman及周保国相近的结论。中国学习者的可迁移性的判断即对在动+名的结构里对“建立”的直觉不会因为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但是对“创造”的直觉却会因为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心理语言类型对动+名的结构的学习和使用存在影响。建立在心理语言类型基础上的词块的深度习得可以帮助二语的习得者产出更加准确、地道的外语,从而减少与异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距离。
英语含有成千上万的类联接,其实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学生在掌握了类联接的重要性之后,应当在课后多听多读,大量的接触与类联接相关的口头、书面上的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积累类联接,并用于自己的语言输出中,将这种方法作为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讨论二语类联接习得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母语的影响。
心理语言距离是指的学习者对已经掌握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差异的认知,由此产生的心理距离感。心理语言类型从二语习得者的偏好、二语与母语的临近度、和二语习得者对二语的爱好度对学习者进行积极的导向,从而培养L2学习者对语言距离的积极认知。在语言学的研究上,Ringbom则认为研究应当更加在意学习者已经感知到的母语和二语之间差距,以及母语与二语的相似性,而不要过多关注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出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上,顾伟勤等总结了二语、三语甚至多语习得的认知优势,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之前的学习语言的经历和现在的经历结合起来,充分在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多关注语言的共性,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