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路径探析

2019-01-31 16:45
职教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双师型双师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最紧迫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发展瓶颈。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目标要求。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是高职院校战略机遇期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概述

我国目前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400多所,加上100余所转型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生1000多万名。截止2017年,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比在70%以上的405所,占比29%;“双师型”教师占比60%~70%的学校243所,占比17.5%;“双师型”教师占比40%以下的学校290所,占比20.9%[1]。到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总数约为133.2万人,“双师型”教师数量为45.56万人,占比约为34.25%,其中,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约19.14万人,占比39.70%[2]。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仅有8所,占普通师范院校的6%左右。其中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院校办学历史较长,规模相对稳定,兼具人才培养、职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务咨询四大功能。此外,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存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承担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这两类院校构成了职业院校师资的主要来源,其培养职教师资的专业数和本科在校生人数根本无法满足现有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多项制度和文件,着力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的本科院校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每年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2.4万人;由同济大学等高校牵头,实施10个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综合改革项目,建设23门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支持北京理工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18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3.5亿元,设置300多个专业培训项目,累计组织14.4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职业技术师范生的规模和数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还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人才交流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充足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目标。但从现有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还需要提高十六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缺口达20多万。而目前现有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双师型”师范生严重不足。更为严峻的是,现有的职业技术师范生到职业院校就职任教的比例很低,大部分的职业技术师范生不能去、不愿去、没有去职业院校任教。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设立的培养职教师资的学科专业很多已经退出了职教师范生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同时,由于现有的职业及师范院校与行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欠缺,因而,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上与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技能不强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3]。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后期培养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而现有的职业师范院校和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缺乏深度,使得大批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对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态势缺乏认知,致使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部分从企业转岗的技术人才又因缺乏教育教学的职业能力,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使得作用发挥不充分,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三)校企人才互通交流渠道不畅通

目前,校企合作不深入,机制不健全,校企人才互通渠道不畅通是阻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尚未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企业技术骨干、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进入高职院校任教也存在诸多障碍。由于目前学校的待遇和企业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加之学校的课程设计相对比较固定,在学校和企业工作的时间和其他方面的矛盾,致使企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学校任教。打通校企人才互通渠道,建立和完善校企人才动态双向交流机制依然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路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不应成为高职院校一家的“独角戏”,而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四位一体”,协同创新,共同建设的“大合唱”。只有全面拓展“双师型”教师的源地,科学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校企人才动态双向交流机制,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优质的高职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

(一)协同培育,充分开发“双师型”教师的“源头活水”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本科高校、企业退休或转岗职工以及高职院校自主培养等几个方面。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与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统筹规划,共同开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源头活水”。

1.《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这一政策的提出,也正是为了从源头入手解决职业教育专业师资不足的困境。因此,这就势必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要整体规划布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重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加大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投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以及高职院校对职教师资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一批质量水平较高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师资来源。二是要积极支持工科大学和综合性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尤其要充分发挥部分地方转型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原有的师范教育和专业教育双重优势,重点扶持一批转型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三是要不断增强对职教师资培养的政策扶持。积极探索对口招收免费职教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在就业岗位、学历提升和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与一定的政策鼓励。

2.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培养职教师资的综合性院校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最稳定、最规范、最重要的源地,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过程中理应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适应高职院校的现实需求,着力提高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由行业企业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因此,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综合性院校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努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培养,重点加强“双师型”师范生的师范性、专业性和职业性教育。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补齐不同生源类型学生的“双师型”综合素质“短板”,努力培养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合格职教师资,为高职院校提供师资的精准供给。

3.全面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逐步建立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积极探索3+0.5(企业实践)+0.5(职业院校实习)的本科和4+1(企业实践)+1(职业院校实习)的硕士研究生“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4]。与此同时,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还要加强招生制度的改革,积极鼓励具备相应学历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攻读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范专业。招收“三校生”和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进入职教师范专业本科或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提前对学生进行企业实践等方面的学习规划设计,有目标地进行教导和培养,着力提升“双师型”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二)三方联动,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的“充电桩”

“双师型”教师的职后培训同样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和培养对象的日趋多元化,“双师型”教师的协同培训体系建设也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促成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协作。在多方协作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引导协调,行业企业更要以积极主动地参与作为重要保障。只有在三方联动,共谋共建的基础上,“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充电桩”,保障“双师型”教师按时“充电”,及时“补能”。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因此,“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仅依赖于工作前的学习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随时研习,及时“充电”,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以及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要严格制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长远规划,积极加强校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分师资来源类别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对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进行系统安排。一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的培训。二是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三是要开展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积极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2016年10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 《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随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制订本地区年度项目实施方案。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来实施显然还远远不够,需要建立一整套以国家级培训为引领,省级培训为示范,以校级常态化的培训为主导,对接需求、协同创新、确保质量,以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总体目标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体系。

(三)产教融合,搭建校企人才动态的交流“立交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从2019年起,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因此,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努力搭建校企人才动态双向交流桥梁,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5]。

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离不开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实施方案》从时间上规定了专业教师每年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5年一周期进行全员轮训。为强化“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积极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努力参加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通过技能培训、企业兼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学习掌握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6]。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与高职院校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应,敞开企业的大门,迎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走进来”,鼓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走出去”。积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和创新动力。同时,企业也要主动承担起培养技能人才和“双师型”教师的社会责任,积极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提供技能实践平台和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资源。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到企业深入实践锻炼,企业技术人员能够到高职院校参加实践教学[7]。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双向交流,学校和企业必将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形成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而“双师型”教师培养又是最重要的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力量,必须在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协同机制下,积极开发“源头活水”,保障“双师型”教师的稳定来源;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协同推进系统培训工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完善校企人才动态双向交流机制,极力满足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外在需求和 “双师型”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双师型双师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