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变革期,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等的加快实施,彰显了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高职教育需要明晰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导向,确定价值导向实现的策略,为社会转型与产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攻关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驱动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变动的几大趋势:一是产业结构呈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型的发展趋势;二是产业结构从原材料工业为主转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的趋势;三是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的趋势[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于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产业将面临着回归实体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三重挑战。发达国家的产业更替历程显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匹配产业调整与升级需求,往往是影响一个国家向现代化产业转变的关键因素。新时代产业结构升级由产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整体推进,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拥有革新传统技术技能的能力,能够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优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丰富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
获得感是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的前提,体现了劳动者的地位和尊严,也彰显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2]。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国家技术技能人才水平,决定产业劳动者的素质,关系着人民的生活品质,是提升人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作为直接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在新时代发挥着直接助推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作用。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的新时代,终身学习成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发展,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通过提升劳动者的技能资本,提升他们的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生产的变化,使他们获得应有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价值。高职教育通过隐性和显性的通识教育,提升劳动者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感受幸福的能力,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技术技能人才生产效率的提升,能够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经济的发展,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技术技能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提升社会的福利效应。担当如此重任的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导向需要体现提升人民获得感的时代诉求。
新时代社会转型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使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度逐渐向高质量转变,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国家产业劳动力的主体之一,需要及时调整育人战略规划,改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模式,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高职教育面临着将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结合、将中国产品塑造成为中国品牌的巨大挑战,需要培养一批既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从而推动中国产业发展,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匠精神是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目的的精神,是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纯粹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3]。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培育需要高职教育联合相关育人主体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论学习、实践实习、评价考核等多过程进行改革,将工匠精神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高职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能够让技术技能人才在岗位工作上更加专注、严谨、细致,也能帮助技术技能人才在高度商业化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认同感。高职教育需要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构建新时代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高职教育应该注重技术技能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提,是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必需,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要求。技术技能人才道德素质的内涵包括公民道德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新时代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能力,包括道德自觉、道德自检以及道德自律[4]。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新时代职业道德包括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关键词是坚持、坚守和坚韧;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关键词是耐心、敬业、精进;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关键词是开放、求新、突破;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关键词是人文、责任、情感[5]。高职教育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民族的崛起步伐相匹配。高职教育加强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育人才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是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创新创业的基础。技术技能人才道德素质的普遍提升是培育大国工匠的现实逻辑,是达成新时代高职教育使命的客观要求。新时代高职教育需要拓展人才道德素质教育形式,加快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使道德素质培育贯穿人才教学、实践、就业、创业的全过程。
创新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深入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角落[6]。新时代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高职教育为社会转型提供技术技能人力资源,需要重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研纵向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门槛能力和差异能力两部分,前者指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后者指独立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变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高职教育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人才潜力,提升人才工作能力,使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在岗位工作中不断思考、改进、创新,优化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过程,为企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新时代我国人口红利逐渐下降,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客观地审视自身条件,冷静沉着地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勇于进行创新创业尝试。高职教育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使创造、创新、创业的理念贯穿人才就业、创业的全过程。
新时代我国产业发展亟待调整与升级,高职教育需要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转换能力的培养。当前新业态的产生、新设备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的从业领域,加快了技术技能人才工作职能转换以及岗位结构变动的速度。岗位转换能力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直接关系到其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满意度,是其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性能力。新时代岗位转换能力的内涵包括知识的理解与更新、新技术技能的体验与应用以及工作方法的思考与改进。高职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转换能力的培养拓展了毕业生的从业领域与升职空间,更有利于其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加强人才岗位转换能力的培养能够使高职毕业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择业心态,拓展其职业选择的范围。具有岗位转换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在从业岗位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发掘自身潜力,丰富自我知识。更为完善的自我知识能够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决策,决定职业生活的质量,从而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7]。高职教育注重人才岗位转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工作效率,使其在学习与工作中制定高效的计划并赋予行动,提升人才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职业自信心,不断地朝着自己的预期目标前进。
引导受教育者认知和体验幸福正是教育的功能之一[8]。新时代高职教育需要深层次挖掘职业教育内涵,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幸福的认知与体验,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获得幸福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对幸福的认知,是深化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关键,是影响高职教育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还在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丰富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幸福的体验能够促进人才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拓展其思维空间,更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高职教育在教育教学与实践实习中引导技术技能人才认知和体验幸福有助于培养人才获得幸福的能力。技术技能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获得幸福的能力作为其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能力,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注重人才获得幸福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其理性地选择从业岗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把自己的职业当作终生的事业,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获得幸福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正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了解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同时,具有获得幸福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在岗位工作中与他人互帮互助,为他人创造幸福,与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体由政府、学校、行业及企业等构成。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需要协同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强化相关主体对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价值导向的广泛认同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需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政府要加快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企业岗位晋升与收益分配向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倾斜。同时,规定国家事业单位、企业招聘不得歧视高职毕业生。各级政府宣传部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媒体,重点宣传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标杆院校,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培育、传承和发扬“大国工匠”精神,加强社会群众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价值导向的情感体验,使相关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价值导向的认同感。校企双方要将思想转变与行动转变相结合,优化教师团队素质结构,加快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在校企教学和实践工作中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多元能力的培育。政府官员、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需要认真学习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导向的政策内容,实现自我主观认识与国家政策内容的统一。
在“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产业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导向提出了新的诉求。高职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高职教育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中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要扩大国际化合作办学规模,推进国家间优质教育资源相互流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建设项目,加快我国技术技能人才走出去的步伐。高职教育应从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发展的角度上,优化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教育,加强人才专业素养与通用素养的协同培育。为改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与培养质量的契合度,重新构建匹配战略目标的专业发展规划。高职教育要基于动态性、预见性、前瞻性准则不断进行专业目录优化,构建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专业集群,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耦合价值。在课程设置上,要构建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国际化课程框架,联合国际资源,开发优质课程内容。借助云计算、MOOC等先进技术,与达成合作的国家共同创建技术技能国际在线学习与交流平台,共同培育国际化水平的优质技术技能人才。
新时代我国经济秉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职教育应该联合企业搭建开放融合的校企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该平台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资源为载体,以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机构,是以地区和行业领域为边界,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准,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交流服务平台[9]。校企双方应该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开设相应的纵向一体化的专业集群,实现岗位链与需求链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企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加快探索理论学习新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认同度,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的严密对接。校企双方要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设计教学大纲,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联系。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以及就业后岗位工作情况进行科学、明晰的追踪评价。高职教育应始终以“双服务”为导向,全日制学历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同步进行,兼顾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开展集在校生学习、毕业生“回炉”教育、企业技术技能骨干培训与再提升为一体的教育,最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高职教育应该建立多元系统的院校管理体系。高职教育院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客观需要。“高职扩招100万”计划降低了高职入学门槛,拓宽了院校招生对象。高职院校应该采用灵活的招生考核模式,对于社会再就业人群实施申请制入学以及多样化的学籍管理模式。政府应该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主管理权,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与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应加大兼职教师招聘、培训、考核评价、奖励与处分的制度建设,构建一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扎实理论基础、高技术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深化校企合作育人过程,高职院校应该创建一个层次合理、权责分明的质量管理组织,明确校企双方在育人过程中的权责担当,制定标准化、程序化的质量管理规范文件,确保学生学习、实践、实训、实习过程质量,进行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改革。高职院校应该革新学生管理模式,应用学生个人学习账号管理系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实现学习成果与技能资格的认定、积累、互换。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计算各专业对口就业生比例,不断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新时代高职教育需要多部门联动优化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感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快构建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全面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技能创新、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国家人力资源部门应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等级评价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岗位规范为依据,以综合能力、突出贡献为重点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福利待遇,加快职称评定制度的标准化建设。高职院校应改革学生毕业标准要求,创新使用“1+X”证书制度,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政府健全技术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改革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对于技术技能领军人才试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企业应联合高职院校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培训制度的建设实施,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切实增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决策参与度。行业企业应该以世界技能大赛为牵引,广泛开展多形式、多类型的技术技能竞赛活动,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劳动者不分学历与从业年限,给予物质奖励及晋升技能等级。相关媒体应加大对大国工匠的宣传力度,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从而营造广泛关注和支持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突出校企的主体地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革新人才培养监督评价模式等构成。校企双方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和企业岗位需求共同制定层次分明、可量化考核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应该创建“三层”管理执行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第一,管理层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明确院校各教学部门及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共同研制校企合作模式、奖惩机制、教师选聘机制等。第二,管理层成立专业发展委员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引进企业技术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加快探索学分银行建设。第三,管理层成立教学科研委员会,确定具体的实习实践计划、教学实践督导计划、实践结果评价计划等。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实施“双线”人才培养监督模式,校方建立行政部门—教学部门—专业教研室的三级监督路径,企业建立管理部门—生产车间—生产小组的三级监督路径,联合诊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合作探索学生个人学习账号管理模式,量化学生学习及实践的评价标准,借助大数据分析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由校企双方共同研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目标和新计划。
新时代高职教育要加快落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内涵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动态标准指能力、业绩、心态、素质、潜力、执行力等,静态标准指课程成绩、技能资格水平及职称等。国家要加快落实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创设多元、系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构建集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学业鉴定三位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增设突出业绩认定评价、技能竞赛认定评价、创新成果认定评价等多种人才评价方式。高职院校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同时吸纳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定期举办育人质量交流会议,共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对其进行权重配比,量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范式。校企双方应拓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平台的功能,由校企合作委员会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学校专家组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储备情况,企业专家组考核学生的实践实习情况,计算学生综合得分,用以衡量学生在校表现。用人单位应改革技术技能人才招聘制度,制定多元录用考核标准,强化实习期、试用期管理,综合考量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与能力。
为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时代下应该积极推动高职教育走出去战略。高职教育需要将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能胜任跨文化合作事务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政府应该增设符合跨国企业诉求的生产与服务项目,高职教育借助校企一体化合作平台提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及其增值服务。高职教育应该充分整合国际优质资源,开展跨国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合作项目,扩大国际合作办学及境外办学规模,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开设海外研学课程,加速人才、教育的输出进程。政府应与高职院校联合在国外开办“鲁班工坊”,负责输出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持续技能培训工作,依托我国的对外建设合作项目,开展国际技术技能人才交流活动。高职教育要立足于自身优势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与境外合作基地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参照国际、本国及区域经验,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并积极研究科技发展动态,以确保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10]。高职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在教学实施及人才评价过程中,引进国际技术技能人才从业标准,借鉴国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外籍技术技能专家,选派我国教师及学生出国学习交流,最终达成中国标准国际化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