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新商科高校创新发展

2019-01-30 08:54凌学岗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商科评价发展

凌学岗

(福建商学院 校办公室,福建 福州,350012)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最为深刻的变革和发展,逐步从规模化、产业化、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向更加注重特色化、多元化、内涵式的发展方式转变,商科高校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迎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为新商科高校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新商科高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另辟蹊径,摆脱传统模式,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凝练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走出一条适应新时代潮流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新商科高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新商科高校

当前,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迅速发展。新商科有别于传统商科,新商科是以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等为基础,以商品、技术、人为参与主体,以市场驱动、知识驱动、数据驱动、智慧驱动为发展引擎的新商业模式。新商科高校须具备四个显著特征:一是聚焦当前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研究现代服务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二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融合管理工程、信息工程、艺术等学科专业,培养商科专门人才,发展商科科学研究,提供商科社会服务;三是既关注当前又面向未来,既植根区域、面向全国又放眼世界,既立足专业领域又谋求跨界融合的“开放性”;四是强调应用科技研究,注重成果转化,依托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特色发展学校特色学科集群、专业集群,研发满足社会需要的最新的商业产品、商业模式,解决商业问题。新商科人才培养注重三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培养具有全供应链系统视角,精通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的人才;二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市场、通行商业规则和法务惯例的国际化人才;三是培养学生融“数据思维”“计算思维”“交互思维”于一体的新商业思维[1]。

(二)创新创业教育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一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概念。创新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侧重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2]。创业教育则是将创新教育的理念、方法付诸实践,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创新的事业,更为强调行动方面的创造[3]。总体来说,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二者有相通之处,本质都是教育,都有“教育性”,即通过系统性、制度化的安排,引导、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意愿,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二者又各有侧重,创新教育侧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创造思维的开发;创业教育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创新与创业二者互为融合,体现为“知行合一”,形成“原创知识生成-创新的激发与扩散-市场化路径的依赖-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创业价值链[4]。

二、新商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关联和现实意义

(一)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持续推进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迈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大学创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作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6]。为实现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出台指导意见、实施利益驱动方案等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强势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商科高校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自觉将办学目标融于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另一方面,作为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主体,新商科高校创新意识强、创业基础好,更应以新求变,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1 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金字塔”培养目标体系 Fig.1 The pyramid-like system of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busin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二)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发展,中小微企业迅速崛起。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 90%,贡献了全国 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7]。中小微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活跃市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创业型经济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随之转型发展。新商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跨学科能力、国际化视野和新商业思维,学生创业模式要更具灵活性,创业形态要更加多样性,以适应当前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新商科高校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新作为,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三)助力新商科高校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加快转型,“高等教育的培养主体不再是精英人才,传授的知识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化,开启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元化的新时代”[8]。新商科高校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探索和实践,在教育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快自我革新,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必然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在办学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市场需求的导向性等方面都与新商科高校存在高度的契合。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等方面的价值追求,可为新商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提供一条全新的路径,也是新商科高校追求内涵式、特色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重要选择。

(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当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核心价值追求[9]。2014-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分别达到727万、749万、756万、795万人,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分别为2.9%、3%、3%、2.9%,而全国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10]。新时代背景下,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其自身特点,紧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商业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为目标,致力于解决服务社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实现更有质量、更加体面、更有成就的就业或创业,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商科高校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近年来,在政府强势推动下,国内高校都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广谱式、生态网式、导师制等一些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许多新商科高校也基于自身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育理念的模糊化、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创业课程的边缘化等问题突出,各相关利益主体协同性不强,评价机制引领性不强,从根本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总体性、系统性、根本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商科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有效构建起符合国情、顺应潮流、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一)建立“顶天立地”“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金字塔”培养目标体系

培养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源动力。新商科高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无论是在办学水平、研究能力,还是在社会认同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新商科高校要扭转这一困局,必须创新教育思维,发挥特色优势,确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图2 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式”课程体系Fig.2 The “coupl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busin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建立起“顶天立地”“三位一体”的“金字塔”教育目标体系,见图1。“顶天立地”是指既要广泛关注全体学生成才的一般性、综合性需要,又要关注小众学生群体个性化的需要。具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理念塑造层,这一层面关注全体新生,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开放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激发其敢冒风险、直面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二是知能培育层,这一层面主要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职业知识,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业特性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创业理论、创业方法等;三是项目实战层,对具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通过倾斜化的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和帮扶,帮助其参与成果转化和创办企业。

(二)建立“四年一贯”、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式”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目前,国内高校大都未进行统一的课程规划,没有编写专门的教材,创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内涵模糊,质量标准普遍偏低。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过于“机械化”“零碎化”,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体现“四年一贯”、协同发展的理念。“四年一贯”是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系统设计为期四年的递进提升的创新创业课程。协同发展是指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三者要深度融合、互进提升。新商科高校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精准化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见图2。理念塑造阶段主要开设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专题课形式开展,针对新商科高校学生的特点,通识课可开设政治素养、世界经济、国际人文礼仪、商情商道商机和创业基础知识等专题,同时要上好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专业,增强专业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和意识。知能培育阶段主要开设创新创业课和专业核心课,两种课程要协调发展,这一阶段创新课可以选修课或讲座形式开展,如开设网络创业、商业计划与体验、创业政策、人工智能等课程,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并掌握基本创业理论、创业方法和新商业模式等知识。同时,在专业课中融入创业元素,增加专业创新型探讨、专业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项目实战阶段以专业实践课和创业课为主要形式,以模拟创业、创业项目申报、创业设计大赛等方式开展,可开设商业创业实践、商业创业管理、商业企业孵化等专题,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

图3 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儒商”文化体系Fig.3 The “intellectual businessman” cultural system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busin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协同耦合:一是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化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之间的协同耦合。当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创新创业需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既要能满足大众学生的递进式提升需求,又要满足小众学生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二是教材的本土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协同耦合。融本土化与专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材是实现创新创业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建立“内培外引”“专全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师资体系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器。当前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学生的多元化选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商科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既要有开拓的视野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丰富的专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新商科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集专业化+全能化、专职化+兼职化、境内+境外等特点于一体的师资队伍体系。一是从校内选聘一批理论知识丰富、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老师专门从事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形成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教学团队。同时,通过顶岗实践、培训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了解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提升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二是积极引进国外和港澳台等创新创业教育先行区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创新创业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吸收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实践技术骨干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中从事相关政策研究、税法研究、创业服务的专家、领导,形成学校的兼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作用,新商科高校还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发展平台,例如实施创新创业教师成长工程、建立教师工作成长社群等,通过榜样的引领、团队的互动与学习形成合力,促进彼此之间的融合与提升,形成集聚效应。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匹配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阶段和教师能力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形成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11]。

(四)建立开放共享、“外”字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儒商”文化体系

文化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器。作为新商科高校,其文化建设要围绕办学的核心目标,做好“外”字特色、开放共享的系统化设计,从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以及外部的区域文化和国际文化等方面入手,系统打造创新创业文化体系,见图3。一是要坚持以深层的精神文化为指引,打造两种文化:(1)营造一种鼓励创新、推崇创业,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自由的环境,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精神[12];(2)营造一种以友善、诚信、合作、开拓、坚持为精神内核的校园“商道”文化,形成“儒商”风格。二是以精神文化为引领,制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规章制度,通过出台有效的经费管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为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在物质文化层面,着力建设三个平台:(1)建设具有地方经贸文化特色的商业文化博物馆和商业文化长廊,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特色、商贸历史的了解与认同;(2)建设一批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与专业创业相融合的实验实训中心、创业文化体验中心、创客公社等,为学生专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3)着力打造具有新商科特色的校园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引导并扶持学生实现成果转化。四是在外部文化层面,要坚持“外”字特色,大力引入行业企业文化、区域商业文化、国际商业文化等,以国际视域、开放共享的理念打造跨界融合、内生成长的绿色生态文化。

(五)建立应用导向、精准供给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导航仪。新商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精准化”评价体系,大体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评价面向的主体的维度。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主体主要有学生、教师、学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是利益核心主体,学校、政府、行业、企业是利益相关方。要激发各主体的能动性和互动性,推进跨界融合、共生发展,必须明晰各主体的利益需求点,找到契合点。二是评价内容的维度。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学校事业发展评价机制、教师职称科研评价机制、学生评价机制、创新创业质量评价机制以及科研转化评价机制等。作为新商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应用性”导向必须贯穿学校各教学环节的始终。例如,教师职称聘任制度、科研考核制度要强化科研的应用属性,改变传统以理论水平、学术价值为标准的评价机制[13]。成果质量评价机制不仅要关注成果的数量,还要关注成果的质量和成果的转化。三是评价方式的维度。主要包含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成果数量评价与转化效益评价三个方面。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后期结题与转化阶段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深耕细作”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通过成果评价与转化效益评价,促进学校、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共赢。

猜你喜欢
商科评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