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静中 汪兴华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书》的发布,“核心素养”一词迅速升温为“热词”,课标修订组给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在多次的教研活动中,对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展开了一些讨论,学校备课组也经常讨论这一新理念,作为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的实践者,我更关心有哪些途径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平凡的日常数学教育中怎么具体的操作才能提升数学素养,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无非课前准备,课中探索,课后延续,但基于数学是理科思维的龙头学科,我想从这三部曲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最基本的数学工具有:三角尺,圆规,直尺等等,数学的新知识往往都是概念教学,数学工具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准确直观的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工具的使用让学生感知直观形象的图形,反复试验通过表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概念,特别是一些数形结合的探索题,更需要利用工具,精准画图,才能准确进行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前准备好工具并正确的使用是提升素养的基础。数学工具的使用能使学生正确的探索,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基础。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口说,以学生说出的问题、思想、方法、甚至错误为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共鸣,这样才可以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将逻辑推理,数学的直观与抽象,数学的运算等等数学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当代数学家G·波利亚认为:“我们如果不用‘题目的变更’,几乎是不能有什么进展的。”
课后对数学的探索与研究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授课制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特点等往往有较大差异,学习困难学生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而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关注学生差异发展,为此我设计个性化作业提供给学生探索与研究,例如,:(2017年黄浦区一模第25题)
这是学生最害怕的第25题几何型综合题,如果直接给学生完成原题,会有很多学生作业留空白,因为起点高,中等以下的同学无从下手,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将原题设计为A,B,C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A设计侧重于培养思考方法与思维方式,提供给能力较强学生练习,练习B设计侧重于培养数学的基本方法,提供给中等学生练习;练习C设计侧重于培养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供给学习中等以下学生练习,并在每层都给定相应的题后思考,给学生进行反思或进行启发。
练习A:
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3,BC=4. 点D、E在边AB上,满足∠DCE=∠ABC.设AD=x,BE=y,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2)当△CD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线段AD的长.
(图1)
题后思考:(1)求线段长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本题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2)本题确定函数定义域用了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
(3)解第(2)小题采用了怎样的策略或方法?
练习B:
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3,BC=4. 点D、E在边AB上,满足∠DCE=∠ABC. 设AD=x,BE=y,
(1)当CD⊥AB时(如图2),求线段BE的长;
(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图1)
(图2)
题后思考:(1)条件中的角相等有什么作用?求线段长有哪些方法?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线段CD作了怎的处理?
练习C:
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3,BC=4. 点D、E在边AB上,满足∠DCE=∠ABC. 设AD=x,BE=y,
(1)当CD⊥AB时(如图2),求线段DE的长;
(2)用x的代数式表示线段CD的长;
(3)找出图中相似三角形;
(4)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图1)
(图1)
题后思考:(1)第(1)小题用到哪些知识?还能用什么知识?
(2)用x的代数式表示线段CD的长,可将CD放在怎样的三角形中?
实践证明,这种个性化的作业为每一位学生精心设计对应的学习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可做,有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问题可做,为不同的学生制造了学习的契机,找到了适合自己探索与研究的起点,大大提高了作业的质量,特别是在学习中相互交流,逆向求助,从而实现知识、方法、思维逐步提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素养呈现了数学的美,良好的数学习惯就是基本功,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展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平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才能有效提升数学素养。